榆林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及策略

2020-01-02 22:21臧小艳
文化产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榆林陕北红色

◎臧小艳

(榆林学院文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

榆林位于陕北黄土高原沙漠侵蚀地带,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资源,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交错融合,使之具有神秘的“混血”气息。榆林黄土文化孕育了光辉灿烂的红色历史,现代中国革命赋予了榆林独特的红色文化沉淀。陕北榆林作为革命老区,具有多元文化的传统,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目前对现有红色资源的利用率不是很高。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媒体融合,拓宽传播路径,成为榆林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的红色意识与革命情怀的有机整合,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断选择、融化、重塑、整合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意识,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它以红色文化为信息内容,利用各种媒介、载体和手段,有效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将其内化为受播者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所以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既要注重塑形,更要注重凝神,由表及里,从局部到整体,从物质到思想,层层递进。

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创建经典品牌

榆林作为革命老区,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之一。老区精神与革命传统是非常宝贵的优势资源,对于重塑国民信仰、构建国民“文化身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榆林是陕北革命的策源地,这里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佳县的神泉堡、米脂的杨家沟、靖边的小河会议旧址、横山起义旧址、靖边的青阳岔革命旧居等,它们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也在中国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一)榆林红色文化物质层面的优势

杨家沟是榆林红色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杨家沟是毛泽东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期停留时间最长的一站,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全国土地改革运动等都是在杨家沟开展的。

榆林作为陕北革命重要的根据地,历史上先后涌现出168名重要革命人物,7851名烈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在榆林召开各类重要会议18次,发生重大事件36件,共有158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遗)址、82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84处革命领导人故(旧)居、18处纪念场馆、25处烈士陵园(墓、纪念塔、碑);还有5处其他遗址,57处被损遗址[1]。

(二)榆林红色文化精神层面的优势

雄浑的大漠风情,壮丽的高原地貌,奔腾的滔滔黄河水,这里是一个产生史诗的地方,是一个贫瘠而又富有的地方。这里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谱写了一首首英雄的战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砥砺前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原创陕北民歌《东方红》唱响中华,唱出了伟人的功绩,也唱出了人民对新生活的热情;一首《沁园春·雪》写出了伟大词人毛泽东对祖国宏伟山河的热情礼赞,也道出了伟人气质与胸襟,展现了贫瘠而又厚重的陕北风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榆林籍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种谷记》率先问世,之后有又《创业史》问世,是陕西当代文坛不朽的作品,对后期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路遥,追随柳青的脚步,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具有撼动灵魂的作用。

在我党我军制度建设上,枣林则沟会议确定了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分工;小河会议制定了人民解放军“中央突破,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互为犄角,逐鹿中原”的伟大战略布局;十二月会议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和“三大经济纲领”;在神泉堡,毛泽东起草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

(三)榆林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

尽管榆林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年代久远,保护不力。目前除枣林则沟、袁家沟、小河、天赐湾、靖边县委旧址、惠中权旧居、杨家沟、神泉堡等旧址得到保护利用,其余大都严重损毁,甚至消失。现存的红色资源总体开发时间较短,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榆林红色文化点多面宽、数量大、分布广,且主要在大山沟壑深处,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所以尚未形成规模并缺乏品牌文化。

近年来,榆林各级政府与文化部门认识到自身局限,正在群策群力,大力发展与保护红色文化,并与各级文化机构、公司合作,积极开发榆林重要文化资源。目前榆阳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已经成为榆林文化的一个特色和样板,但这也只是一个点。榆林河滨公园、沙河口公园建设较好,但是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沙河口公园虽然设有余子俊纪念馆,但是利用率低。榆林以历史为原型,创造了大型经典原创实景音乐剧《余子俊》《我的榆林小曲》,还原了余子俊修筑长城的故事,讲述了榆林小曲的前世今生,南腔北调合二为一;两部作品堪称经典,可以作为榆林文化对外推广的窗口,但是平时展演太少,尚未在榆林地区广泛宣传就销声匿迹了。米脂县杨家沟保护较好,是榆林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的一宝,但是杨家沟也只是一个点。榆林需要大规模开发这样的红色景区,以点带面,形成一条线,以现有资源带动全局发展,以经典促宣传,打造“全面开发遍地红”的局面。

总体来看,榆林在红色文化的挖掘上要有品牌意识,通过打造经典来拓展宣传,要寻找经典,打造品牌,并且形成多点布局、联动发展局面。

二、融合民族文化,形成地方特色

罗曼·罗兰说过:“整个人生就是一幕信仰之剧。”中国人向来具有“红色情结”。从上古时期的黄帝氏族到甲骨文中的“皇”字,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红色崇拜的民族。这种红色情结就是一种红色信仰,红色代表着权威、勇气,代表着喜庆与吉祥,也代表着美丽与奋斗、理想与信念,实际上这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独具特色,韩世忠、李自成、杨业、宇文贵、杨延昭、张献忠、西夏太祖李继迁等,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在这个边塞重镇上演了一幕幕忠勇史剧。榆林红色革命早期活动家李子洲,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者谢子长,与刘志丹一起开创陕北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苏区的“围剿”。历史上,榆林就是一个英雄汇聚的地方,这里的人民英雄善良淳朴,这里的文化厚重宽广独特,这正与红色文化的内涵一脉相通。

榆林不仅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上也是多民族整合杂居的交叉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民歌秧歌、说书腰鼓、陕北剪纸、榆林小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陕北人的衣食住行、民间信仰,处处渗透着民族特色。因此在榆林红色文化建设上,除了加强红色文化相关理论的研究开发外,还要提倡在陕北民歌、秧歌的创作中充分吸收红色文化,在服饰、道具等包装上广泛植入红色文化元素,重点发展革命题材影视作品、红色文化小说和红色歌曲等,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丰厚内容,转变红色文化过于模式化的传播方式,实现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全面提高。在榆林横山流传着游击队的故事,可以借助陕北说书的艺术方式,融入故事的传播中;提倡在歌曲、戏剧、小说、纪实文学、影视作品中渗透红色文化内涵,采取奖励机制,鼓励多创作优秀红色经典。应鼓励各县区积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将地方文艺与红色文化有效结合,在红色旅游基础上全面展示地方特色。

三、与新媒体结合,扩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

“受众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整个红色文化传播过程的归宿,他们决定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2]受众的心理需求是红色文化传播的起点。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受众的需要说到底是种精神的需要,它能满足受众追求崇高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快速跟进,各种平台不断建立,人人既是受众又都成了媒体。因此开发互联网平台,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受众是宣传榆林红色文化的一条渠道。既满足每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又能让他们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不断推进榆林红色文化走出陕北辐射周边、扩散全国。

目前榆林地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一方面表现在互动性不足,形式较为单一,感染力差,很难照顾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受众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开发与使用上与受众连接失效。由此可见,根据不同层次需要,拓宽红色文化传播受众渠道是榆林地区发展红色文化传播的重心。应突出榆林红色资源的特殊优势,开发红色旅游、红色影视、建立红色文化网站,加强红色资源的传播。

体验才是最好的传承。榆林红色文化的传播可以借助现代VR/AR技术,营造一种在场感、交互感、立体呈现,加强体验性,缩短与历史的距离,使人如临其境,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打造经典红色旅游文化并形成一定规模。媒体传播上各种传播平台合力推进,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配置多层次的产品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群体需要。利用微信、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加强网络客户端建设,丰富在线内容,充分选用小程序,视频开发、短视频、微纪录和视频直播同时跟进,多种渠道齐头并进,增强榆林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与精准性,实现365天24小时视频不打烊,直播不停翻滚。

新媒体游戏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阵地。青年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适应青年用户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信息需求,借用新媒体游戏形式既具有创意性又具有趣味性,可以更好发展青年团体,借助他们的手,将榆林红色文化扩散传播更远。“新媒体时代,受众可借助新媒体平台成为传者,而通过传播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交互型传播主体的互动机制,是红色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3]

四、结语

榆林红色文化应结合地方优势,形成自己特色。胸怀品牌,打造经典,以点带面,融入地方文化,以本土宣传为起点,采用多种传播形式,增强体验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受众的审美需求。通过多种渠道联合拓展,必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引起各方关注,推进红色文化传播与发展。

猜你喜欢
榆林陕北红色
红色是什么
走榆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红色在哪里?
榆林抿尖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开创新时代榆林发展新局面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