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审美问题的新探索
——《消费时代的审美救赎》评析

2020-01-02 22:55刘新霞
文化产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主体消费价值

◎刘新霞

(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

王敬民教授在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领域多有研究成果,《消费时代的审美救赎》是他新近的一部力作,已获社会多方肯定和好评。该著作学术理论性强,视野宏阔,通过研究中西学者的相关著作和文献,系统梳理了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语境形成脉络,指出当前社会由于工业化、都市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进入消费时代的必然性。书中揭示了当前审美受制于消费,深陷于市场的现实,反思大众审美价值消费化的偏误,引入“审美治理”的概念,通过对审美主体的塑造,纠正审美偏误,创造审美正义价值,并提出如何在消费语境中审美重塑的时代课题。该书文笔流畅,观点新颖,很值得研读。

一、审美的时代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审美活动也呈现出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单一向多元逐渐演进变化的特点。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风气,审美作为时代的表征,也会随时代的递进而具有不同的风貌。当然,这种新的时代风貌是在以往审美意识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春秋战国时,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与“温良恭俭让”教化传统,代表着生活上的返璞归真。在大一统的秦汉时期,审美风尚是追求古拙与浪漫。众所周知,唐朝时人们以胖为美,女性崇尚丰腴,认为胖是富贵的象征,体现着雍容华贵的气质,这可从当时众多的绘画作品中窥见一斑。及至宋元明清诸代,人们对女子之美的判定标准又发生了变化,或注重端庄贤淑,或推崇纤细柔弱,审美品位和风尚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这正说明了审美是具有时代性的。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传统朴素的审美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消费文化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按照颇具共识性的观点判断,西方欧美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就迈入了消费社会,我们国家现在也越来越具备消费社会的基本因子。应该说,当今中国社会在全球化影响下,正处于一种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现代性得以推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的力量越来越大,社会转型随即发生,一种以消费为核心环节的社会形态已初露端倪,我们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费时代。

在这个消费时代中,审美业已消费化,我们或许可以把这种形态称为消费式审美。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对象已经泛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审美无所不在,生活与审美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了。因此,传统美学视野中的艺术遭到了解构,消费文化使审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次,审美日益大众化和世俗化,人们诉诸光影图像来寻求精神愉悦,于是视觉化审美占比日重。再次,审美越来越流于欲望化。追求刺激的即时性审美趣味正在成为当下社会大众的追求,审美越发受制于消费。在“快餐”化的审美消费中,人们的某种欲望得以宣泄或满足,但其背后的审美价值一片苍白,甚至于导致审美偏差,贻害无穷。审美消费化的这种实际境遇,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

二、审美批评的意义

人之所以需要审美,就是因为要通过审美活动,达成对生活世界的理解,达成对艺术文本的价值评判,进而在审美体验中剔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促发健康和谐审美文化的形成。除了愉悦自己的功能之外,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审美的“审”字指的是人们对周围事物评价美丑的主观过程,而“美”字的涵义则是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的统一,是事物和谐发展这一客观属性的主观感受。由此看来,本质上审美即审美主体的主观感知,是人们依据自身经验对事物做出的评判,这种评判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性受客观要素制约,特别是在特定时代的牵绊和制约下,审美风尚所形成的审美标准具有强大的社会规约作用,让审美主体感知的偶然性得到客观的平衡和对冲。

在《消费时代的审美救赎》中,作者一再强调审美批评是立足在审美体验之上的评判,它以一定的审美价值为标尺,对审美对象做出鉴赏、阐释和评价。它首先以感性体验为基础,这就必然将审美主体的个别性与具体性置于突出的位置。社会历史批评的分析单位是整个社会,往往置个体人物和事件于不顾,而审美批评恰恰将个体的具体感受与体验吸纳到分析系统,阐发其意义和价值,并对意义和价值的生产机制进行揭示。其次,审美批评是对审美客体全方位的价值判断,这种全面性体现在对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价值评判上,还尤其重视审美对象欣赏者的审美素养,特别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并为其赋予准确的价值判断;同时,这种价值判断必须考虑社会历史的影响,必须接受社会历史的修正和验证。这样的审美批评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架设起调节的桥梁,在呵护和伸张审美价值的层面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本书肯定了审美批评的回归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认为审美批评首先指向的是文学文本,就是“重视文学性、艺术性和美感的文学批评”;其次,审美批评指向社会历史,对大众树立审美价值和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审美批评指向审美主体,对审美主体加以合理的限定和制约。书中提示我们,在当下的文艺实践中,审美批评应该充分展现其优点,完全体现其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审美批评不是万能的,它也有着自身的限度。

三、消费时代下的审美治理

可贵的是,该著引入了“审美治理”的概念,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将审美纳入文化治理的范畴,以文化治理的思路引导审美批评的有效开展,从而从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上达到审美的理想境界。作者认为,针对消费时代的审美乱象,应以审美批评加以厘正,让审美批评承担起历史使命。审美治理可以在制度层面为审美批评保驾护航,在价值理念上契合了审美批评的诉求,同时还通过借鉴文化治理的思路,提升了审美批评的科学化水平。因此,审美批评须经由审美治理来实现审美正义,这是消费文化语境中疗治审美病征的有效途径。

纠正审美偏误,需要审美治理,不光需要审美主体个人层面的治理,还需要国家层面的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主体消费价值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何谓“主体间性”
40年消费流变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