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旅游扶贫研究
——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

2020-01-03 08:47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古蔺县叙永县泸州市

(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四川 泸州646000)

关于红色旅游扶贫的研究,专家学者们从各自的专业背景进行了探讨,成果较为丰富。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论述关于红色旅游与精准扶贫的逻辑关系。李勇论述了红色旅游与精准扶贫战略的逻辑关系“软硬兼施;优势互补、以红带绿;扶贫攻坚,精准为上;注重结合、打造红色旅游扶贫精品”[1]。封伟等基于SWOT理论“对红色旅游与精准扶贫的有机衔接进行了探讨,并且论述了红色旅游扶贫的优势(资源禀赋、开发条件、政策支撑)和劣势(配套设施落后、资源开发浅显、短视效应)”[2]。其次,论述红色旅游扶贫的效果。李如从“经济效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村民就业、收入增加)、社会效应(思想观念进步、传统文化保护、女性地位提高)、环境效应(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红色旅游扶贫直接或间接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效应非常显著”[3]。再次,论述红色旅游扶贫的制约因素。左玲基于参与对象增权理论认为“贫困居民旅游收益少、贫困居民参与红色旅游扶贫程度低、贫困居民缺乏制度保障、贫困居民的利益诉求被忽视等因素都会制约红色旅游扶贫的效果”[4]。佘生梅则认为“红色旅游规划不合理、资金不足、创新力度不够、人力资源匮乏、制度建设缺位、思想观念落后等主客观因素会制约红色旅游扶贫的效果”[5]。卢俊岚等也从参与对象的视角,对“政府重视程度不足、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欠缺、红色旅游活动和受益群众有限、贫困群众参与红色旅游扶贫意识不强”[6]等制约因素进行了论述。最后,论述了红色旅游扶贫的创新路径。毛斌等 “提出由外在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内生资源开发的造血式扶贫,从而提高红色旅游扶贫的精准性”[7]。魏红磊等从“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完善单独红色景点、探索产业融合新路径、注重红色品牌建设”[8]来创新红色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白鹏飞等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贫困人口的培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9]助力红色旅游扶贫。

综上所述,红色旅游扶贫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旅游扶贫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基于此,根据在泸州市红色旅游扶贫的调研,以泸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探讨泸州市红色旅游扶贫。

一、泸州市红色旅游扶贫现状

1.红色旅游扶贫

关于红色旅游扶贫的定义,专家学者们有不同的表述。本文在结合现有文献和专家学者们表述的基础上认为:所谓红色旅游扶贫,是指“以贫困地区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和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帮扶贫困人口通过红色旅游业,改变贫困面貌,摆脱贫困,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措施”[10]。

2.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与贫困地区所占比例高并存

一方面,泸州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泸顺起义、四渡赤水均发生于此,留下了大量的馆藏文物和不可移动的革命遗迹遗址。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泸州市共计有1999件/套馆藏可移动文物,分别藏于泸州市博物馆(18件)、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4件)、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274件)、古蔺县文物保护管理局(29件)、叙永县木雕时刻艺术博物馆(62件)、泸州市古籍文献博物馆(1613件),红色旅游资源丰富[11]。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包括:红军使用过的生活物品、武器、手稿及其他遗物等。

另一方面,泸州市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范围较广,且贫困地区所占比例高。这206处不可移动革命遗迹遗址遍布泸州市下辖的3区4县,这些革命遗迹遗址包括:战斗遗址、红色人物旧居、红军墓地、革命烈士陵园、红军驻地旧址、摩崖石刻等。其中叙永县(122处)、古蔺县(43处)、合江县(7处)、泸县(12处)、纳溪区(5处)、龙马潭区(4处)、江阳区(13处)[12],分布于贫困地区古蔺县和叙永县的合计达到165处,占泸州市总数的比例为80.1%。

3.红色旅游扶贫成效显著与脱贫攻坚任务重并存

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古蔺县太平古镇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万元,直接或间接解决了131户贫困户的就业难问题[13],让贫困群众通过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仅2019年清明节假期期间,泸州市就接待红色旅游的游客74.5万人次。其中,纳入四川省黄金周红色旅游景区统计的古蔺县太平古镇景区共接待游客1.23万人次[14]。这都直接或间接地给贫困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让一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尽管泸州市红色旅游扶贫成效显著,但是贫困地区古蔺县和叙永县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很重。如表1所示,泸州市2019年宣布古蔺县和叙永县要脱贫摘帽,10381人(其中古蔺县5481人、叙永县4900人)贫困人口也要如期脱贫。此外,324个贫困村中75.4%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79.47%的贫困人口均分布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乌蒙山区的古蔺县、叙永县和合江县(目前已宣布脱贫摘帽)。

表1 泸州市2016-2019年每年脱贫人口数[15] (单位:人)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泸州市红色旅游扶贫面临的问题

泸州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树立以摆脱贫困为前提,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帮助贫困人口早日脱贫奔小康。但是,根据调研得来的资料显示,泸州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红色旅游扶贫面临一些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由于红色资源大多处于贫困山区,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始终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开发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16]。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会面临的问题。红色旅游扶贫过程中,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即精准扶贫和红色旅游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有一部分红色资源会出现集中开发的现象,大量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而另一部分红色资源会出现缺乏基础设施基金的现象,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发。例如,“十三五”期间古蔺县整合100亿元的资金,用于古蔺县太平镇、二郎镇和东新镇的红色旅游扶贫交通网络升级改造项目[17]。即太平镇、二郎镇和东新镇将获得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的扶持,而古蔺县其他乡镇则享受不到同等的资金和资源扶持,最终引发了“马太效应”。归根结底,“马太效应”的出现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造成的,使得原本就不充裕的资金、资源分配得不均衡。除此之外,“红色资源位置偏远、分散,也会增加红色旅游扶贫的开发、建设和维护成本”[18]。这让很多红色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开展,因为资金的缺口较大,往往会被搁置。

2.缺少专业化培训和专技人才

一方面,贫困人口自身缺少专业化的红色旅游管理能力和红色旅游服务培训。“红色旅游扶贫中参与主体专业知识、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其缺乏必要的旅游专业化培训,再加上受资金、信息弱势的影响,容易挫伤贫困户参与红色旅游扶贫的积极性”[19]。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较为复杂,因病、因残、因学、缺资金等较为普遍,但是根本原因还是缺技术,很多贫困人口没有从事过红色旅游服务,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又缺少专业的旅游服务培训,很难通过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另一方面,贫困户家中缺少从事红色旅游服务的专技人才。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红色旅游扶贫,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红色旅游扶贫和红色资源开发,都面临一个同样的关键性问题,那就是缺少专业技能人才”[20]。在红色旅游扶贫的各项项目中,产业扶贫、政策性转移支付则占据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而对于红色旅游扶贫专技人才的培养,关注度和重视程度均不如产业扶贫。这就导致红色旅游扶贫中缺少本土的专技人才,大量的贫困人口只能通过产业扶贫、政策性转移支付等外部性扶贫方式来摆脱贫困面貌,缺少通过增强自身内生动力并实现贫困人口有工资性收益的内生性扶贫。

3.执行者存在选择性执行态度

一方面,红色旅游扶贫执行者会选择关注度高、经济效益高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从而导致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和重视,“红色旅游扶贫未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者之间协同的三赢,过重于经济效益”[21]。如表2所示,国保、省保、市保和县保数量虽然较少,但是这些知名度较高、经济效益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将会得到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大量的不知名的、经济效益不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多是处于未定级状态,因为缺少资金投入,不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扶贫执行者过度看重经济效益,导致红色旅游扶贫项目重视度不够。“由于红色旅游扶贫在开发红色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且红色旅游扶贫的见效慢,当地政府及执行者往往会选择性的执行,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见效快、风险小的红色旅游项目中去”[22]。所以,大部分红色旅游扶贫执行者热衷于产业扶贫,而减少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投入,通过发展产业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但是,产业扶贫不像红色旅游产业,很容易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叙永县为例,该县合乐苗族乡方元村大力发展折耳根种植产业,却在2018年8月12日和8月15日接连遭受两次大暴雨的袭击,折耳根种植基地因为地势低洼,全部被洪水淹没,损失了上百亩的折耳根[23]。基于此,可以这样认为:红色旅游扶贫执行者对红色旅游扶贫的重视程度将会决定红色旅游扶贫绩效的高低,对红色旅游扶贫越重视,就越能让贫困人口通过红色旅游扶贫产业来脱贫致富。

表2 泸州市206处不可移动革命遗迹遗址保护级别及数量汇总情况[24]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泸州市红色旅游扶贫创新路径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必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旅游扶贫的有机衔接。基于此,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泸州市红色旅游扶贫的创新路径。

1.建立协同开发机制,实现资金资源整合

建立协同开发机制,实现资金的整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旅游扶贫要“按照适度从简、修旧如旧的红色旅游扶贫和红色资源开发保护原则,发动民间团体、企业和个人来协同开发、共同收益,最大限度地降低红色旅游资源扶贫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25]。基于此,有必要建立“元治理主体(地方党委和政府)+盈利性主体(企业)+公益性主体(非政府组织)+参与性主体(贫困人口)”的多元主体协同开发模式。以泸州市古蔺县为例,“十三五期间,古蔺县将整合资金5亿元,用于古蔺县境内环赤水河道路的升级改造和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扶贫开发”[26]。这些红色旅游扶贫项目实施以后,可以辐射古蔺县50个以上的贫困村,直接或间接带动10万贫困人口就业,让贫困人口通过红色旅游扶贫获得工资性收入,最终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建立协同开发机制,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如表3所示,首先通过旅游景点的整合,实现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叙永县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泸州市泸顺起义旧址3个景点之间的协同开发,有效地避免“恶性的同质化竞争”。其次,通过旅游线的整合,实现“成都-泸州-护国战争纪念馆-泸顺起义纪念地”、“泸州-护国战争纪念馆-石厢子会议旧址-鸡鸣三省大峡谷-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成都-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土城-遵义”三条旅游线路的协同开发,使得沿线的红色旅游景区都能得到重视和开发,避免红色旅游扶贫的“开发盲区”。最后,通过旅游示范区和示范点的整合,实现整个泸州市境内红色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

表3 泸州市旅游扶贫资源整合模式[27][28][29]

2.加大培训培养力度,引进专业技能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旅游扶贫要努力实现人才振兴。一方面,加大对扶贫人口的培训力度。泸州市可以以四渡赤水干部学院、护国人文学院为载体,将愿意或已经从事红色旅游扶贫的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其红色旅游服务和管理能力,这样才能让游客感兴趣、有意愿来到红色旅游景区参观、培训、学习、购物、旅游。在不断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以后,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稳定性脱贫摘帽,有效防止返贫。另一方面,引进专业技能人才,开发和宣传好红色旅游资源。通过专业技能人才可以“将红色历史、故事、人物、可移动或不可移动红色资源制作成小视频或微电影,放进APP公众号,让游客可以通过APP公众号浏览、阅读旅游地红色资源的相关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红色旅游景点和服务”[30]。除此之外,还可以让专业技能人才教授贫困人口或贫困户家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乡村人才专业技能,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人口有一技之长。

3.强化红色旅游扶贫监督,有机衔接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旅游扶贫要努力实现组织振兴。“红色旅游扶贫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贫困人口在红色旅游扶贫中摆脱贫困”[31]。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党组织对政府红色旅游扶贫执行过程的监督,尽量避免红色旅游扶贫执行者的选择性执行,实现红色旅游扶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另一方面,在强化红色旅游扶贫监督的同时,促进红色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古蔺县黄荆乡将全乡88户贫困户293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红色旅游景区的异地扶贫搬迁项目,通过打造旅游度假小镇,让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32]。这很好地启示泸州市其他县区,办红色旅游扶贫的过程中,要重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红色旅游扶贫只是第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才是最终目标,通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实现多种政策的叠加,发挥红色旅游扶贫的多重效益。

猜你喜欢
古蔺县叙永县泸州市
泸州市人民医院
泸州市人民医院
胡容祖书法作品
泸州市人民医院
泸州市人民医院
叙永县:以民为本服务大局 全力聚焦民生事业
书籍《古蔺花灯》
浪漫采摘 七夕献爱
古蔺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出路
古蔺西部地区杉木育苗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