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应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习惯

2020-01-03 17:04李亭亭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4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心理健康青少年

李亭亭

【摘要】健康的心理习惯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和基础。健康的心理习惯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随着人的阅历的增加、经验的丰富而自发的、逐步地形成的,也可以通过科学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加以养成和强化的。在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和形成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先突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的心理习惯,以促使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健康心态,从而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多年来,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收集了许多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案例。这些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

在认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我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步伐,开始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养成健康的心理习惯的探索和实践。

一、健康的心理可以是一种习惯

健康的心理习惯并不神秘,大多数人在遇到危急的情况时总能冷静地进行处理,这种冷静处理危急情况的心理状态就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冷静处理问题的习惯就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习惯。

健康的心理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带有情感体验的思维定势,我们不妨说这是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建立起来也是比较稳定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是具备这种健康的心理习惯的。否则世界会乱成一团。

健康的心理习惯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和基础,要培养和形成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先突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的心理习惯,这是理论分析的结果,也是现实生活和青少年教育的需要。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一种最愉悦的心理状态,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情感体验和精神境界,人们的这种强烈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追求为我们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习惯提供了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障,因此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可以通过教育形成的一种心理习惯。

二、健康的心理习惯的培养

保持人的心理健康和保持人的身体健康一样,必须实行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注重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激发和增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激发、增进、形成和提高的内涵就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核心就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的心理习惯。

对于身体疾病的预防,特别是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的预防,通常用注射疫苗来预防,效果很好,有的疫苗注射后有终身的免疫效果。同样青少年的大多数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是由相同或相近的致病因子引起的,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提炼这些相同或相近的致病因子,并做成相应的“疫苗”,也可以用来预防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是以下致病因子造成的:

(一)从青少年成长的外界环境来看:由于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人际间的各种竞争逐步成了人际关系的主流形式;外来文化的入侵所造成的生活方式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并由此造成的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这一系列的社会震荡使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心理脆弱、正处在身体发育、思想朦胧时期的青少年眼花缭乱,难以适应,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衡。

(二)从青少年成长的内因条件来看: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第二个迅猛生长期,身体的迅速成长和性意识的逐步出现,使他们感到既好奇又恐慌,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自由,但又缺乏经验,缺乏自制力,这种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严重的不同步,使他们既不能适应外部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又不能适应自身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

(三)学习压力,父母双亲高期望的思想压力是上述二种因素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上述二种因素产生“意外爆炸”的导火线。

对上述三种主要“致病因子”进行再提炼,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的核心“致病因子”是没有建立或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的价值体系。

如果对上述三种主要“致病因子”进行分解分析,我们又能发现,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的直接原因是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社会,自己和他人,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预防心理不健康的“疫苗”不是用针筒推射,而是采取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两种方式,教育的方法不是传统的灌输式、保姆式和强制式,而应是自主式、合作式和探究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方法和新形式。训练的方法不是书面答卷、不是背诵标准答案、更不是强制执行,而应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模拟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相关的生活情景和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然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体系,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心理活动方式,并通过多次形式不同的反复活动使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得到强化。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成为学校管理和运行的主旋律,教师在“质量管理”和新课程改革的“观念解放”的双重要求下,承受着繁重的教学和思想压力,体力和精神的付出可以说是解放以来最繁重的历史阶段之一。在这种超负荷的教学和工作环境下,教师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各种裂变,心理生理现状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决定因素。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学的主体心理不健康了,势必会影响到学习主体的心理健康,这种教师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是值得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认真思考的严峻问题,应该说现在已经到了重视和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授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但现在不少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只看成是少数心理教师的工作,充其量,也只是由班主任老师配合做一些工作而已,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现状是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需要的,也是严重滞后教学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的。

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除了有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外,还有一个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问题。

现在在岗在编的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学培训,比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解除学生心理困惑的方法和技能,缺乏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完成不好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教育的艰巨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形成有梯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让他们尽快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要求。

(三)要科学识别和诊断心理问题

青少年学生刚从家庭步入社会,正在邯郸学步,缺乏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己和自己的发展,对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认识不清,处理不善是很正常的,这些都属于认识问题。相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些认识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的这些认识问题都看成是心理问题,这会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导致原本容易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甚至演变成“死结”。因此,科学识别和诊断心理问题尤为重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心理健康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