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早期彩陶艺术交流

2020-01-03 04:49张凯
人物画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张凯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交流古道再次融入到众人的视野。本文就丝绸之路早期彩陶艺术交流进行简单的探讨,择取处于河西走廊一带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从器型、纹饰等角度粗浅分析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上承了中原—甘青彩陶文化一些因素的同时,也接纳了部分西来文化特征,论证在铜石并存时代的丝绸之路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齐家文化;四坝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彩陶。众所周知,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对马家窑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且以马家窑为核心的甘青地区彩陶对河西走廊及(西域)新疆的彩陶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彩陶文化在晚期“西渐”的过程中,也有西来文化因素东传融合的迹象。如果说河西走廊地区的马家窑晚期半山、马厂类型的部分几何纹饰是由西伯利亚经由西域传播而来仅仅是推测,那么齐家文以后彩陶上的几何纹饰由新疆西域而来的因素则更加明显,该时期甘青地区彩陶与新疆东部的彩陶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在年代上也基本吻和。

宏观来讲,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个比较短的时间段内,彩陶文化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到新疆东部,甚至抵达天山中段,在这仅有1000公里的距离内,彩陶文化受到了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双重文化影响,有着从东向西、和从西向东双重交融的可能性。张朋川先生收录在杨重琦主编《陇上珍藏》的文章明确指出,齐家文化是东西文化撞出的火花,由于齐家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受到来自东方的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首当其冲地面迎北方草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1]。

齐家文化(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处于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与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有少量泥质彩陶,黑彩或红彩或紫红彩,花纹有菱形纹、网格纹、三角纹、波折纹、蝶形纹等,纹样疏朗简化。陶器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也有一些圈足器、三足器。典型器物有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浅腹盘、深腹盆、镂孔圈足豆、袋足鬲、三耳罐、侈口罐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齐家文化的另一特点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都属于生产工具与装饰品一类的小型器物。

齐家文化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一类黑彩陶器(图2),其器形特别是纹饰与四坝文化早期类型很相像。此类陶器在河西走廊主要存在于齐家文化之中,不见于其他地方,而根据新疆地区彩陶文化的发掘与研究,该类彩陶的基本特征在哈密天山北路文化出土的彩陶罐中依然存在。[2]

齐家文化圜底陶器多为彩陶罐(图3)、也有个别绳纹罐,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兰州市八里窑崖头、甘肃临夏袍罕乡瓦窑头、青海民和县山家头等遗址等均有出土。圜底彩陶罐多在颈部带双耳,侈口、垂腹,器形与西伯利亚阿凡纳谢耶沃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的尖底器的上半部很相似,也与新疆出土的“草篓” (图4)和哈密天山北路出土的贯耳彩陶整体造型特征相似,推测是来自西伯利亚-西域的尖底陶器与殷商的圆球状圜底器,外加东方式双耳造型相互结合的产物。这种双小耳圜底陶罐的口缘部位装饰了倒三角纹或回形纹,器身装饰是类似西伯利亚雉堞纹的回形纹,以及其他几何纹和斜向的Z字纹等,以其整体外观造型和纹饰,与南西伯利亚-西域的文化关联还是比较明显的,可能是某一支来自西边的部族所携文化与齐家文化融合的结果。在四坝文化和辛店文化中,这类形式的彩陶罐也有出现。齐家文化的陶器的器形如双耳平底罐、单耳鼓腹罐以及双耳鼓腹罐和网格纹、三角纹、蛙纹等纹样,以及灰陶罐中的刻线纹、泥条线纹均与新疆地区苏贝希文化彩陶有类似之处。

若说齐家文化所表现的西来因素不够明显,那么在四坝文化中,西来因素的特征则有着愈多的体现。

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分布的东界可明确到山丹,西界则延伸到安西县城东侧的疏勒河南岸,南抵祁连山麓北坡,北至巴丹吉林沙漠的西南缘,四坝文化极有可能东进至武威一线。在四坝文化有多种青铜器出土,这表明该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四坝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质地较粗糙。彩陶涂料有黑、红两种,其质浓稠,凸出于器表。盛行紫红色陶衣,亦有一定数量的黄白色陶衣,花纹图案具有区域特征。典型器有彩陶双耳罐(图5)、切割口的四耳带盖罐、腹耳壶、四系罐、带鋬盘、筒形盖罐、豆、彩陶尊。素陶多见刻划压印纹、乳丁纹、绳纹和附加堆纹。这些纹饰也多出现于青铜器上,说明在四坝文化中,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可能采取了同一种装饰纹样和手法。

在讨论新疆东部文化的来源时,人们一般追溯至中国甘青地区。例如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的年代与焉不拉克文化基本相同或较早,陈戈先生就断定“焉不拉克文化的形成是受到辛店和四坝文化的影响或者说辛店文化和四坝文化是焉不拉克文化渊源的又一个方面[3]”。再如哈密天山北路文化與四坝文化陶器之间表现出诸多一致性,因此李水城先生提出“依据四坝文化的分期,哈密天山北路甲组陶器的形态多数与四坝文化中期近似,个别接近四坝文化晚期,估计其绝对年代应该在公元前1800年-前1600年之间,这一发现证实,河西走廊四坝文化的居民有一部分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即开始西迁,并成功地穿越了300公里的戈壁瀚海,到达哈密绿洲[4]”。陈戈先生认为焉不拉克文化主要是受辛店文化的影响;李水城先生主张哈密天山北路墓地甲组陶器所展示的文化形态是四坝文化向西扩展的结果。两者都认为这些彩陶是由东向西单向传播,当然这些论证有也片面之处。

严文明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指出:“四坝文化则更多地吸取了西北游牧部落地文化特点”[5]。从陶器的造型上看,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四坝等文化均有大量的双耳罐,哈密天山北路出土的双耳罐与四坝文化中晚期同类器相同或相似,而焉不拉克文化中的腹耳壶在马厂类型、辛店文化和四坝文化中均有出现。

四壩文化彩陶中主要的纹样有“N”、“Z”形纹(图6)、横向折线纹、横向多列连续三角纹、横向菱格串连、多列相错菱格、对三角、短条平行线、斜平行线组合、蜥蜴纹变体、蛙纹变体、小螺旋线等。在民乐县东灰山遗址中,出土一件类似蜥蜴变体纹(或者可以理解成蛙纹)的陶罐(图7),这种纹饰与来自中亚地区纳玛兹加文化中的“三角睫毛纹”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中原-甘青地区文化圈中有蛙纹的出现,四坝文化中的这种纹样更像是两者之间的融合。另外这种纹样的基本结构和土库曼斯坦南部捷詹河流域的阿尔丁-特佩遗址(Altyn-tepe,前2300-前2000)出土早期母神胳膊上的纹样具有明显的相似特点,而新疆天山中部南侧察吾呼沟口文化(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00年)陶器腹身斜带彩部位也排列有这种蜥蜴变体纹,这样说来,至少在中亚西部、新疆南部和河西走廊都发现了这一纹样。

另外在四坝文化中还出现一种斜带彩纹样覆盖在彩陶右下角的彩陶罐子,这种斜带彩的装饰手法在中原-甘青地区的彩陶装饰中没有出现过,但是在黑海-中亚-新疆地区有类似的表现手法。从时间前后来讲,安诺文化到中亚南部,再到新疆察吾呼沟口文化,然后与四坝文化进行交叉性的融合,也是符合逻辑上的推断。

四坝文化中有一种带盖子的双腹耳彩陶罐,盖子上的把手类似于青铜器上的权杖或类似于箭镞的一种形式(图8),这种比较有趣的做法可以推断为从青铜器上引用过来。在新石器时代的先人们打猎也有使用磨制而成的石箭镞,这种箭镞形式的陶器装饰在之前中原与甘青地区的彩陶上并没有发现。却在四坝文化这青铜时代的陶器上发现,所以可以把该类装饰手法与青铜器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其关联的因素。

四坝文化的铜器形态明显带有北方草原文化的风格。其中的骨柄铜锥和南西伯利亚米奴辛斯克盆地铜石并用时代的奥库涅夫文化所出相同[6]。有銎铜斧后来也见于鄂尔多斯高原和西伯利亚一代[7]。这证明当时整个大北方草原青铜文化之间交往十分广泛。

齐家文化上承了马家窑文化的一些因素也接纳了部分西来文化特征,四坝文化亦是如此。在铜石文化并存时期,中原—甘青地区的的彩陶文化有西进发展的脉络。也有齐家、四坝这根源于中原—甘青地区,再接纳部分西部文化因素影响之后又与新疆地区彩陶融合交流的特征。综上所述,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的彩陶有着相似的特征,其根源在于中原-甘青地区的彩陶文化圈,发展的过程中又融合了西亚-中亚的某些因素,其自身的特征也和新疆东部地区的部分彩陶文化具有相互交流与融合,这种融合的现象对于丝绸之路来说有着特殊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重琦:《陇上珍藏》,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

[2]李水城:《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10月,P94.

[3]陈戈:《略论焉不拉克文化》.《西域研究》,1991年1月.

[4]李水城:《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新疆文物》,1999年1月.

[5]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10期.

[6]马克西缅科夫:《关于米奴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分期问题的现状》,《考古学参考资料(6)》第81-103页,文物出版社,1983年.

[7]田广金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