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研学旅游发展初探
——以江苏段为例

2020-01-04 21:54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大运河研学

李 玮

(1.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2. 湖南师范大学研学旅行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动力源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个体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其接受的教育联系密切[2],研学旅游作为实现户外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能够有力推动文化自信的建设工作。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重要经济带、城市带、文化带和生态带[3],为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活力,《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中提出采用国家公园运营管理形式,打造一批集保护传承、休闲旅游、科学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特定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大运河也因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江苏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先行试点省份,在江苏段实施“研学旅游+”策略,借助研学旅游新业态完善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对活化大运河沿线文化、提升公众综合素质、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等有重要作用。

目前有不少学者认识到发展旅游已成为活化大运河文化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文旅融合能够带动大运河的高质量发展[4],区域协同有助于大运河文旅品牌建设[5]。另一些学者重点关注大运河的旅游开发及其影响,运用层次分析研究大运河遗产开发的适宜性[6],还有学者基于当地居民视角对大运河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进行了研究[7]。自国家文化公园提出以来,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展开研究[8]。纵观现有成果,通过研学旅游促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发展意义与前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策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1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发展意义

1.1 提升大运河关注与保护,加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

从全球视野来看,目前西方文化仍处于强势地位,造成本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不高,亟需采取创新性的手段让大众更多地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播中来。大运河沿线流淌孕育着悠久的中华文脉,江苏段因建设时间最早、通航里程最长、文化遗留最丰富成为大运河文化的精华所在,发展研学旅游将有助于实现大运河文化具象化,拉近大运河深厚文化底蕴同公众之间的距离,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彰显文化自信。由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差异,因此面向全年龄段人群开设特色研学课程,对培养运河文化非遗传承人、深化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也有重要作用。

1.2 串联各大文化区域,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

大运河由北向南穿越江苏省境内,将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文化区有序串联起来[3],密切了流域内不同文化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北段的徐州、宿迁同属徐海文化区,民风豪迈;中段的淮安、扬州、镇江一同构成了淮扬文化区,风俗兼具南北方特色;南段的苏州、无锡、常州自古便是江南水乡,民风温婉细腻。多彩的文化造就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通过组织研学旅游者参与江苏大运河的研学旅游,将会加深社会对江苏文化多层次的认知,借助运河相互交融,加速了江苏迈向文化强省的步伐。

1.3 带动区域转型发展,缩小省内经济发展差距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活动的开展将有利于带动周边各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调节江苏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江苏省虽为我国的经济强省,但南北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苏北地区中诸如徐州等资源型城市面临煤炭资源枯竭、亟需转型升级等现实问题。大运河研学旅游的开展对江苏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带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借助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能够有力助推第三产业发展,苏北的城市可借此时机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研学旅游新业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2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发展前景

2.1 政策扶持力度大

研学旅游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和地方政策对其关注度逐渐提升,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同时,大运河是我国优秀文化瑰宝,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的保护做出重要批示,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珍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与旅游价值日益凸显。2019年,江苏省文旅厅首次公布了46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其中也包括了大运河江苏段的水利工程游,表明江苏省对大运河的研学功能予以肯定。随着研学旅游和大运河政策的不断落实,研学旅游在大运河江苏段的发展充满活力。

2.2 研学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我国研学旅游市场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17)》显示,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阶段的人口将达到2.1亿左右,近40%的家庭每年教育产品支出超6000元[9]。另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发展研学旅游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江苏省是我国科教文卫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的强省,周边的上海、浙江等地也都有重视孩子综合素养的传统,这些条件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发展研学旅游提供了优质的省内和省外客源。

2.3 沿线研学旅游资源品质优越

大运河江苏段各类历史遗存丰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点全线最多,总共有22处遗产点和6段河道,发展研学旅游有其天然的资源优越性。首先,大运河江苏段研学旅游资源种类全、等级高,不仅有古镇、码头、庙宇、水利工程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手工艺制作、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沿线的地方民俗也拥有较高的研学旅游开发价值。其次,大运河江苏段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运河沿线徐州窑湾古镇、扬州邵伯古镇等古城镇众多。再次,大运河江苏段将省内三大文化区串连,为研学旅游路线规划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最后,大运河江苏段拥有一批公众参与性强的旅游资源,以这些宝贵的资源为载体发展研学旅游,有利于激发大运河的综合效益。

3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发展潜力大,自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各类研学活动陆续在江苏段运河沿线城市开展起来,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 资源开发缺乏导向

资源种类的不同导致其研学旅游开发的方式存在差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虽然文化旅游资源遗存丰富,但整体而言研学旅游开发水平较低,质量不高,产品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对沿线资源的系统梳理,研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导向性不足,没有发挥出各类文化旅游资源自身的研学优势和价值。

3.2 服务对象过于单一

目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发展研学旅游活动主要是面向广大中小学在校学生,线路安排、课程设置、设施配套等均以中小学生需求为主,没有考虑到除中小学生外其他年龄段人群的研学旅游需要。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获得持续学习的机会,他们同样可以成为运河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3.3 研学旅游体验较单一

近年来夜间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它延长了旅游者活动的时间,为旅游者带来了不同于白天的别样体验,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旅游消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拥有众多适宜开展夜间研学活动的资源与条件,但目前缺乏相应的课程活动设计与安排,大部分研学课程活动仍以白天研学旅游参观教育为主要形式,容易造成研学旅游者走访学习中的疲劳情绪,影响研学旅游所追求的效果。

3.4 研学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研学旅游在我国尚属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也正处于摸索阶段,随着研学市场潜力释放,对专业研学导师队伍和研学产品开发人才愈发急需。但目前我国缺乏研学旅游相关的理论书籍和教材,旅游管理专业中较少涉及研学旅游培养方向,研学旅游市场中研学导师队伍建设缺乏应有的专业性。研学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难以应对迅速发展的研学旅游市场,采取有力举措创新研学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3.5 市场营销薄弱

适度的宣传营销将会有力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的知名度,但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大运河江苏段研学旅游对外宣传的形象和口号,让很多潜在旅游者无法直观了解这项研学旅游产品。江苏省内关于大运河的研学旅游宣传多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造成各个市单打独斗的局面,对外影响力有限。除此以外,有关大运河的研学旅游产品宣传营销力度较小,且宣传手段单一,没有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展开营销。

4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发展策略

通过阐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前景,分析当前大运河研学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该区域可借助其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抓住政策机遇打造有一定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研学旅游品牌,从资源(resource)、课程(course)、体验(experience)、人才(talent)和宣传营销(marketing)5个方面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发展的“RCETM”策略。

4.1 基于RMP理论开发研学旅游资源(R)

文化旅游资源积淀丰富的大运河沿线,研学旅游开发价值很高,根据不同资源的特性,可运用RMP(昂普理论),探索总结出文化旅游资源向研学旅游产品转化的路径。旅游资源向产品转化共有三种形态:R-P共生型、R-P伴生型和R-P提升型[10]。其中R-P共生型资源本身观赏性好、体验性高,无需过多开发便能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如昆曲、古琴艺术、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徐州剪纸技艺等资源可在保持其原真性的基础上,开发成可供研学旅游者参与的研学课程产品;R-P伴生型如神话传说、民间文学等可与其他物质与非物质资源整合开发成研学旅游产品,充实产品文化内涵,如镇江的白蛇传传说和董勇传说、常州金坛董永七仙女传说等,要加强此类伴生型产品与周边遗产点、景区的结合度,以景区为载体传播文化,以文化为内核培育遗产点和景区,为其开展研学旅游注入人文色彩;R-P提升型主要是指民间节日、风俗等,这类资源反映了地方文化特色、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内容,在研学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内涵,对其加以凝练升华,提升其研学旅游吸引力,如扬州早茶饮食传统与开凿最早的古邗沟大运河联系颇深,它是扬州一度盐业兴盛,人民解决温饱问题后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见证,开设扬州早茶研学项目,将运河文化融入地方民俗体验,寓学于游,深入理解大运河对人们思想文化、生产生活的影响。

4.2 打造面向全年龄层的研学课程体系(C)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研学旅游开发,在以沿线的各类物质、非物质资源为依托的基础上,需要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打造面向各个年龄段研学旅游者的课程体系,根据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发研学旅游课程。针对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学生重在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情感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开发与运河相关的体验性强、趣味性高的课程,如淮扬菜制作、苏绣体验等;中青年研学课程以知识拓展、探索性学习为主,如到淮安清江大闸进行研学旅游,理解其在大运河漕运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针对老年群体,可为他们开设增长见识和丰富阅历的大运河科学考察课程,如在扬州、淮安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重要节点城市举办运河知识讲座等活动,加深大众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

4.3 启动“夜经济+研学”丰富旅游体验(E)

伴随夜间消费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夜间旅游逐渐得到关注。年轻人体力充沛,对于夜间消费的态度更加积极。当前研学旅游者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对研学产品有着多样化需求,夜间开展的研学旅游活动将会为他们带来多层次的旅游体验。结合大运河江苏段自身条件,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打造夜游古镇、旅游演艺、星空帐篷住宿等夜间研学产品,为旅游者呈现穿越千年的史诗长卷。“夜经济+研学”模式能够缓解景区、景点日间客流流量,使研学旅游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了解运河文化知识。

4.4 着力构建研学旅游人才培养模式(T)

面对庞大的研学旅游人才缺口,江苏省应重视对精通研学旅游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依托省内教育学、旅游学、心理学有突出优势的各大高校,集中优质资源力量,制定完善的研学旅游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的研学旅游教材,创新性开设研学旅游专业,形成集旅游、教育等学科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能够熟悉各年龄段研学旅游者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使他们具备从事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学线路设计、研学课程组织等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架设起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输送的桥梁,定时开展专业的研学旅游业务培训。

4.5 拓宽创新研学旅游宣传营销渠道(M)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作为一个整体,应确立统一的研学旅游宣传营销形象和口号,宣传口号力求简短精炼、内涵深刻,能够向潜在研学旅游者传达出大运河江苏段独有的魅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研学旅游宣传营销渠道。首先,可邀请有影响力的媒体及知名人士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体验研学旅游活动,依托他们的宣传能力形成口碑效应。其次,向主要目标客源地的高速公路入口、火车站、城市中心等投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的线下广告。最后,重视线上宣传渠道,除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外,更要借助网络新媒体扩大研学旅游品牌影响力。

5 结语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研学旅游发展要注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根据资源自身特性制定差异化研学旅游发展方案,准确把握终身教育过程中各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特点,不断完善研学旅游课程体系,善于运用创新理念活化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大运河文化在广大公众中的认知度,同时重视对研学旅游专业服务人才培养和品牌宣传营销,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大运河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大运河,行走山东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研学之旅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基于场所理论的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