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在沪二三事

2020-01-04 05:10朱少伟
上海工运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瞿秋白热血

朱少伟

1920 年秋,瞿秋白应北京《晨报》聘请,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在莫斯科的两年中,他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通过学习、思索、探求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2 年12 月,他接受陈独秀之邀启程回国工作,立志为祖国献出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智慧。数月后,他在沪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和《前锋》,并参与编辑《向导》,从此开始了革命家的生涯。今年是这位党的早期领导人诞辰120 周年,这里就回眸他在沪二三事。

瞿秋白

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

当年的“上海大学丛书”之一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拓荒人

1923 年7 月,瞿秋白到上海大学执教。

上海大学由原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而成。1922 年10 月,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担任校长,热切希望共产党人给予帮助。翌年4 月,李大钊抵达申城,于右任和邵力子在福州路“同兴楼”招待时,一起商量了校务。他认真考虑后,推荐邓中夏担任总务长负责行政事务、瞿秋白担任教务长主持教学工作。

上海大学师资阵容颇强,如中国文学系主任为陈望道,教师有刘大白、田汉、俞平伯、沈雁冰、傅东华等;英国文学系主任为何世桢,教师有冯子恭、周颂西等;社会学系主任为瞿秋白,教师有施存统、蔡和森、周建人等;美术科主任为洪野,教师有陈抱一、丰子恺等。此外,张太雷、恽代英、萧楚女、任弼时、杨贤江、蒋光赤等也曾执教。

瞿秋白在上海大学期间,主讲《社会学》《社会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现代民族问题》等,还翻译苏俄哲学家歌列夫的《新哲学——唯物论》。为了搞好社会学系,瞿秋白精心设置近40 种课程,并强调基础能力训练,注重扩大知识视野。瞿秋白利用课堂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在现代哲学史上第一次把辩证法与唯物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做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所以每逢他上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连窗外、门口都站满旁听者。当年的学生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中说:“最好的教员却是瞿秋白。他几乎每天下午课后都来我们这里。于是,我们的小亭子间热闹了。他谈话的面很宽,他讲希腊、罗马,讲文艺复兴,也讲唐宋元明。他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活人。他不是对小孩讲故事,对学生讲书,而是把我们当作同游者,一同游历上下古今,东南西北。我常怀疑他为什么不在文学系教书?他那里讲哲学,哲学是什么呢?是很深奥的吧?他一定精通哲学!但他不同我们讲哲学,只讲文学,讲社会生活,讲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

上海虹口瞿秋白寓所旧址

经过瞿秋白等的不懈努力,社会学系成为上海大学最著名的一个系,该校常开展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学术活动,如在1923 年初至1925 年春夏间,屡屡开设“特别讲座”,邀请李大钊、马君武、胡适、杨杏佛、章太炎和美国学者华德等作演说;在1924 年暑期,又举办“夏令讲学会”,安排了50 多个学术报告,得到学生们的好评。

1924 年5 月5 日,上海大学举行马克思诞辰106 周年纪念会。在会上,瞿秋白发表演说,并与任弼时一起引吭高歌《国际歌》,点燃了与会者的激情,那雄壮嘹亮的歌声立即使会场的气氛达到高潮。

五卅运动中主编《热血日报》

未拆除时的上海大学旧址

1925 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瞿秋白作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在沪参与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那时,上海的一些中文大报态度暧昧。为了及时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鼓舞群众的斗志,中共中央决定在申城公开出版一份日报。瞿秋白率领相关同志经过紧张忙碌,仅数日就完成了筹备。

6 月4 日,《热血日报》在沪创刊,由瞿秋白担任主编,沈泽民、何公超和郑超麟等参与编辑工作,社址设于北浙江路(今浙江北路)华兴坊(今华兴路64 弄)56 号。瞿秋白在发刊词中宣告:“现在全上海市民的热血,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到顶点了……现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

《热血日报》系4 开4 版,采用铅印,每期约1.2 万字。该报政治性、鼓动性较强:第一、二版的“本埠要闻”“国内要闻”“紧要消息”栏目,多登载各报回避或忽视的新闻;第三版的“国际要闻”栏目,专门报道苏联和各国工人阶级对我国人民同情、支持的消息;第四版的“呼声”副刊,主要发表短评、杂文和文艺作品等。

《热血日报》登载的社论,大多出自瞿秋白之手,如《工商学联合会与上海市民》《上海总商会究竟要的什么?》《谁是敌,谁是友?》《五卅惨案与废除不平等条约》等,针对性都很强,说理非常透彻。此外,他还以“维”“维摩”“热”“血”“沸”“腾”“了”等笔名在该报发表过不少文章。

在主编《热血日报》时,瞿秋白正被上海租界巡捕房“通缉”,但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废寝忘食地投入办报工作。《热血日报》编辑部是间客堂,陈设非常简陋,白天瞿秋白在闷热的房内撰文、编稿、校对、拼版,忙得汗流浃背;晚上,他还要听取记者汇报,每当发现重大问题,总是亲自核实,然后才让新闻见报。那时,他尽管工作非常辛苦,却对妻子杨之华说:“这样工作比在大学讲台上讲课要有效得多。”

一天,瞿秋白外出办事,瞧见有位工人在看《商报》,便与之交谈,对方诉苦说:“没有合适工人看的报纸,现在报纸都看不懂。”他从中得到启发,便在编报时力求通俗易懂,注重使用口语或方言;而且,还发表了不少民间说唱,其中有一首《罢市五更调》:“一更一点月初升,唱只大新闻,呀呀得而哙。洋人凶得很,枪杀我们中国人,人人恨,同胞起来,救国最要紧,呀呀得而哙,大家睡睡醒。二更二点月上升,学生真热心,呀呀得而哙。演讲街浪行,为仔矮奴杀工人,起祸根,连路演讲,碰着外国人,呀呀得而哙,开枪杀学生……”这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迅速被大家传唱。

《热血日报》是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出版十期,销数即达3 万,投稿通信与亲来接洽者,日以百计”。由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扼杀,该报于6月28 日停刊,共出版了24 期。

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在上海

左翼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

瞿秋白

1931 年夏,瞿秋白遭到王明的打击,被排挤出中共中央政治局。于是,他又来到申城,与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抗击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

瞿秋白一到上海,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为了确立左翼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马上凭借自己深厚的俄文功底,编译《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翻译属最新发现的恩格斯的《论巴尔扎克》和《论易卜生的信》及列宁的《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等文章,并写下《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马克思文艺论底断篇后记》等文章。与此同时,他还选译了《高尔基论文选集》的部分政论文和《高尔基创作选集》 的部分作品。

瞿秋白虽刚重返文化阵地,但他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艺术修养和党内领导经验,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不仅为“中央文委”起草重要文件《苏维埃的文化革命》,还为“左联”“社联”“剧联”等团体制定了正确的行动计划。由于他的提倡和鼓励,许多左翼文艺家积极“向外出击”,常在影响很大的《申报》“自由谈”副刊、《新闻报》“艺海”副刊、《大晚报》“剪影”副刊、《大美晚报》“文化街”副刊及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中华书局《新中华》发表文章,其中有不少是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杂文、随笔、漫画;石凌鹤做了《申报》“电影”副刊编辑,王尘无成为《晨报》“每日电影”副刊实际编辑;夏衍、郑伯奇、阿英、沈西苓、司徒慧敏、田汉、阳翰笙等相继参加电影工作;聂耳、冼星海、田汉、孙师毅等作词、作曲的进步歌曲由上海百代公司录制成唱片,《渔光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唱遍全国。“左联”根据他的建议,及时将《前哨》更名为《文学导报》,专门登载文艺理论文章;创办由丁玲主编的《北斗》,团结了非“左联”的一大批进步作家,如冰心、叶圣陶、郑振铎、徐志摩等。正因如此,文化统一战线迅速扩大,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当年,瞿秋白为了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展大众文艺,运用民谣、山歌、俚曲等形式创作了许多民歌小调,如《东洋人出兵》(“乱来腔”)、《可恶的日本》(仿“可怜的秋香调”)、《上海打仗景致》(“无锡景调”)、《五月调》(仿“五更调”)、《工人要求新唱春》(仿“唱春调”)等;另外,他还创作了《群众歌》《国民会议新唱春》《苏维埃新山歌》《十二月革命小调》《英雄巧计献上海》等。它们通俗易懂、词意新颖、贴近生活,既能说也能唱,深受民众欢迎。

“左联”成立大会旧址

在上海期间,瞿秋白因环境所迫曾数次去鲁迅家避难。1933 年3 月初,鲁迅委托日本朋友内山完造的夫人帮忙,替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在虹口施高塔路东照里12 号(今山阴路133 弄12 号)代租二楼亭子间;4 日和5 日,夫妇俩就入住,房内挂出鲁迅题赠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4 月11 日,鲁迅全家迁居虹口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 号(今山阴路132 弄9 号)。两家在同一条马路上,来往很方便。在瞿秋白暂住和邻近鲁迅家的日子里,他们曾合作写杂文。许广平有这样的回忆:“在他和鲁迅见面的时候,就把他想到的腹稿讲出来,经过两人交换意见,有时候会补充或变换内容,然后由他执笔写出……他的文情并茂的新作是那么精美绝伦,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已经达到了那个历史时期杂文的高峰,堪与鲁迅并驾齐驱,成为领袖群伦的大手笔。”如今,翻开《鲁迅全集》和《瞿秋白文集》,可看到《王道诗话》《申冤》《曲的解放》《迎头经》《出卖灵魂的秘诀》《最艺术的国家》《内外》《透底》《大观园的人才》《关于女人》《真假堂·吉诃德》《中国文与中国人》等12 篇杂文为两部著作所共有,它们也是瞿秋白和鲁迅在20 世纪30 年代并肩战斗的见证。那时,瞿秋白还编辑《鲁迅杂感选集》(1933年7 月出版),并撰1.7 万字的《序言》,对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作了精辟概括,堪称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

1934 年初,瞿秋白赴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即部长)、《红色中华》报主编等职。红军开始长征后,他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战斗;1935 年2 月下旬,在转移途中被敌人逮捕,6月18 日牺牲于福建长汀。

鲁迅获得瞿秋白英勇就义的消息,感到无比悲痛。他为了让这位革命烈士的遗作“流布人间”,克服病痛的折磨,亲自进行编校,又多方联系印刷、出版事宜,于1936 年秋以“诸夏怀霜社”(“诸夏怀霜”暗喻全国人民怀念瞿秋白)名义推出《海上述林》,并在《〈海上述林〉上卷出版》书讯中写道:“本卷所收,都是文艺论文,作者既系大家,译者又是名手,信而且达,举世无两。其中《写实主义文学论》与《高尔基论文选集》两种,尤为惶惶巨制。此外论说,亦无一不佳,足以益人,足以传世。”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瞿秋白热血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独伊心中的瞿秋白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燃,或许并不是热血漫画的专利
热血的楠楠
中国蓝9周年 一起热血一起燃
瞿秋白三次被捕
有哭有笑的《热血尖兵》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