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水土保持综合防护措施体系研究

2020-01-05 04:18孙维营王靖涵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0年8期
关键词:种草林草青海省

孙维营,张 攀,王靖涵

(1.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3;2.郑州宏泰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3)

青海省地处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6.87万km2,占全省总面积24.22%。水土流失面积中水力侵蚀面积约4.28万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25.38%,风力侵蚀面积约12.59万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74.62%[1]。水土流失地区差异十分明显,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集中于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以及海南州的共和县、兴海县、贵德县、贵南县;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集中于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和海南州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严重制约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 3]。

多年来,青海省重点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包括湟水河重点支流项目区、水土保持重点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黄河源区预防保护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建设工程、长江源区预防保护工程、黑河源头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4- 6]。截止2011年,全省共开展329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已达标验收291条,建立省级科技示范园2个。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87万hm2。其中,基本农田36.48万hm2,水土保持林15.20万hm2,经济林1.93万hm2,种草22.86万hm2,封禁治理20.40万hm2。累计完成淤地坝665座,淤地面积72.4hm2,其中骨干坝174座,中小型淤地坝491座;点状小型蓄水保土工程83889个,线状小型水土保持工程77.1km。

虽然近年来青海省水土保持投资规模不断增加,植被保护和修复初见成效,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不断扩大和巩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卓有成效,但水土保持工作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整体水土流失依然严重,随着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要求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亟需构建相应完善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及布局[7- 8]。②青海省地广人稀,适宜生态修复,但一直没有专项投入。青海省地方财政基础较为薄弱,匹配资金难落实,直接导致治理进度缓慢。为此,本文通过调查青海省现有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情况,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现有相关规划成果,以及农、林、牧、水等行业发展方向,按照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区域差异,提出系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建立水土保持综合防护措施体系,为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支撑[9]。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青海省水土保持措施紧紧围绕水土保持区划分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布设,既突出江河源区及内陆河区生态修复和预防保护,又突出东部黄土高原区、西部绿洲农业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0- 11]。以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合理配置基本农田、水土保持防护林、经果林、人工种草、沟道工程、预防保护与封禁治理等项措施,构成带、片、网、点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持水土,控制风蚀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2]。

具体布设方法如下:

(1)坡改梯布设。主要安排在东部黄土高原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选择距村庄较近、坡度<15°、中度至轻度侵蚀、土地等级为1~2级、位于山梁或山坡的平缓坡耕地进行机修梯田。为使梯田发挥最大效益,配套修建渠系工程和田间道路。

(2)水土保持防护林布设。选择荒山、荒沟、荒坡,通过水平沟或鱼鳞坑整地,进行水土保持工程造林。

(3)经果林布设。选择距村庄近、便于管护、背风向阳、土层深厚、有灌溉(如布设灌溉水窖)条件的地块进行建设。

(4)人工种草布设。人工种草主要布设于陡坡退耕地及荒坡,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优良牧草。

(5)工程措施布设。以水系、侵蚀沟道为单元,布设各类工程措施。骨干坝主要布设于较大沟道,集中拦蓄主沟洪水泥沙;拦砂坝、中小型淤地坝和谷坊主要布设于支毛沟,以拦泥、淤地、造田为主;沟道根据需要修建截排水工程,沟头布设防护措施;护岸工程主要布设在距离城镇、村庄较近有防洪需要或两侧山体侵蚀严重的沟道。

(6)封禁治理。东部湟水流域和黄河干流的边远山区、水库集水区以及恢复植被比较困难的地区以全年封禁为主;水热条件较好、原有林草植被破坏较轻、植被恢复较快地区实行季节封禁;封禁面积较大、植被恢复较快地区实施轮封轮牧。

(7)封育保护。江河源区和内陆河流域以封育保护为主,因地制宜,开展植被建设,防止草地退化和沙化。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行植被恢复。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1.2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采用的主要基础数据来源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以及青海省经济社会统计年鉴等。所采用数据统一以2011年作为基准年。研究工作一直延续至今,历时长、任务重,考虑到研究的实效性,在研究成果修改完善的过程中将已实施的2012—2015年的水土保持措施等相关数据补充进现状数据中。

2 各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布局

基于青海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分区设计各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布局,在水平面上,依据各功能区特点,因地制宜布设措施体系;在垂直分带,实现从“坡面-沟道-城镇周边”措施的立体配置,形成“带、片、网、点”综合防护体系[13- 14]。青海省11个水土保持四级区措施体系布局如下:

(1)湟水中高山河谷水蚀蓄水保土区。以土壤保持为主导功能的农耕区和丘陵区,以治理现状水土流失为主;在非流失区域和已治理区域实施封禁、抚育更新、管理配套等;在“四荒”地建设林草植被,通过预防保护巩固功能效益。以蓄水保水为主导功能的大通河流域源头、湟水河源头和黑泉水库等引用水水源地退耕还林还草、对区域内的森林和草场进行封禁治理。

(2)黄河中山河谷水蚀土壤保持区。在坡耕地集中区域进行坡耕地专项整治;在城镇周边人口密集地区和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城镇周边及其它存在洪水威胁的沟道修建护岸墙等径流排导工程。在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草原退化区域,开展草场改良,实施封禁治理、封育保护措施。

(3)祁连高山宽谷水蚀水源涵养保土区。依据“大预防,小治理”原则,对于远山、边山人口稀少地区的林草植被采取封育措施;对浅山疏林地采取封育更新措施,荒山荒地营造水源涵养林;对牧区采取轮封轮牧、网围栏、人工种草和草库仑建设、舍饲圈养;城镇周边及其它存在洪水威胁的沟道修建护岸工程。

(4)青海湖盆地水蚀生态维护保土区。对河谷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以沟头防护、谷坊、拦砂坝、小型蓄水工程、护岸工程等工程措施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农牧交错地区在全面退耕还林草和荒山造林种草的基础上,增加保土功能;积极开展轮封轮牧、休牧还草、改良更新、推行舍饲圈养和草库仑建设措施;加快环青海湖水源涵养林建设。

(5)共和盆地风蚀水蚀防风固沙保土区。对河谷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治理工程,配合工程措施营造牧场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草);坡耕地集中区域全面退耕还林草和荒山造林种草;城镇周边沟道侵蚀严重区域,结合坡面造林种草,采取沟头防护、谷坊、拦砂坝、小型蓄水工程、护岸工程等工程措施;根据草场情况修建网围栏、推行舍饲圈养;对固定、流动沙丘采取治沙措施,推广节水设施,营造防风林带,保护结皮;在保土区禁止取土挖沙破坏植被,实施代燃料工程。

(6)柴达木盆地风蚀水蚀农田防护防沙区。围绕重要城镇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德令哈等沙漠绿洲农业区、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矿企业,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农业区发展经济林,搞好防风固沙林建设;城镇周边侵蚀严重的小流域结合坡面造林种草,采取沟头防护、谷坊、拦砂坝、小型蓄水、护岸等工程措施;推广节水设施,采取网围栏,发展舍饲圈养、设施农业;对固定、流动沙丘采取治沙措施,营造防风林带,严格保护结皮,严禁无序扰动。

(7)芒崖-冷湖湖盆残丘风蚀防沙区。围绕重要交通干线和工矿企业,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农业区发展经济林,搞好防风固沙林建设;城镇周边侵蚀严重的小流域结合坡面造林种草,采取拦砂坝、小型蓄水、护岸等工程措施;严格保护沙壳、结皮、地衣等沙生植被;对固定沙丘、沙丘采取治沙措施。

(8)兴海-河南中山河谷水蚀蓄水保土区。以土壤保持为主导功能的农耕区和丘陵区,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在“四荒”地建设林草植被,在区内实施舍饲养畜、清洁工程等预防保护措施;以蓄水保水为主导功能的区域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对区内森林和草场进行封禁治理,严禁破坏森林植被和过度放牧引起植被退化。

(9)黄河源山原河谷水蚀风蚀水源涵养区。在人口稀少、人迹罕至地区实施封育保护措施;在畜牧发展区采取轮封轮牧、网围栏、人工种草和草库仑建设、舍饲圈养等措施;城镇周边及其它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林草建设;其它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区域实行生态修复措施。

(10)长江-澜沧江源高山河谷水蚀风蚀水源涵养区。同样在人口稀少等地区实施封育保护措施;在畜牧发展区采取轮封轮牧、网围栏等措施;在该区城镇周边区域布设小型蓄水工程、拦砂坝和护岸工程进行整治,其它有条件地区开展林草建设;囊谦县局部水热、土壤条件好的坡耕地可进行坡改梯并配套田间支毛渠和田间道路等措施。

(11)可可西里丘状高原冻蚀风蚀生态维护区。以预防保护为主,该区东部边缘存在一定人为扰动的退化草场,局部水热、土壤条件较好的,采用种草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

3 结语

本研究以青海省水土保持区划划分成果为框架,在预防范围确定的基础上,根据预防对象发挥的水土保持主导功能,进行措施配置,对青海省11个水土保持四级区措施体系布局进行了详尽规划,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配置,保护和强化区域水土保持功能,进而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研究结果,为夯实水土保持工作基础、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然而,本研究是针对青海省各区域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区划方案、防治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趋势所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措施体系,侧重考虑了青海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因此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对其他省区的水土保持规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切不可生搬硬套。

水土流失的治理往往不是单一措施所能奏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只有相互结合、相互依托,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15]。在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区域或仅仅依靠自然修复难以奏效的地区,应针对其生态特点及其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进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逐步建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猜你喜欢
种草林草青海省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节日“种草”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美容须防被“种草”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