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

2020-01-05 02:27徐晨浩
人物画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族化中国

徐晨浩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乐之邦”。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可以发现中国音乐起源于最早的新石器时期,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音乐从一个个水滴汇成了洪流,涌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在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上,国外的许多音乐形式也被我们所引入和借鉴,大提琴艺术就是其中指引。本文就主要围绕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提琴艺术;中国;民族化

一、大提琴艺术的重要价值

音乐在中国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提琴艺术作为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的德育审美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大提琴艺术是汇集声音、听觉、情感于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利于净化人的心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首先,大提琴艺术需要学习者通过肢体动作用跟随音乐节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掌握整体的思想情感,感受大提琴艺术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另一方面,在参与大提琴艺术演奏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大提琴艺术和历史与美学等多方面相联系,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大提琴艺术的领悟和理解,提高其欣赏能力,当听到一首音乐的时候能够从音乐当中吸取到不同的情感意识,然后再将其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能够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构建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

二、大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历程

大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自发探索阶段、停滞和曲折发展的阶段、恢复调整阶段、民族化回归发展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就是大提琴艺术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大提琴艺术在中国属于一个萌芽的状态,在思维方式、创作、演奏等方面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幸得一些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的赏识,推动了外来弦乐器在中国化发展的一个高潮,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中国作品。比如,桑桐的代表作《幻想曲》、刘荣发的代表作《牧歌》、王连山的代表作《采茶谣》等。随后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二泉映月》,该作品体现了当时大提琴艺术作品的风格和体裁,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的热情,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

第二个阶段就是文革时期,大提琴艺术发展遭遇到了危机。受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民族化”的理解更加狭隘,一些人认为大提前艺术创作作品当中只要渗透相关的民间音调或者在表演过程中使用民间乐器就可以。在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大提琴音乐作品《工人阶段赞歌》,虽然该作品具有澎湃的旋律,但是无论是从作曲手法、演奏技法来看,这个作品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和思想深度。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大提琴艺术的民族化缺乏个性,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

第三个阶段就是1977-1989年的恢复调整阶段,大提琴艺术作品拥有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为大提琴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背景支撑。因此,这个时期的大提琴艺术作品种类繁多。首先,大提琴艺术作品的创作可以使用各种技巧和题材,并充分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提高了作曲技法的深度。其次,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大提琴艺術作品的创作百花齐放,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比如,陆培曲的《苗寨即景》、郭文景曲的《巴》等。其次,该阶段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为大提琴艺术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部分中国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创作方法、演奏方式等,大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

第四个阶段就是19世纪90年代开始的民族化回归发展阶段。从1992年开始,中国的大提琴作曲家创作思路和方式越来越新颖,用大提琴艺术创作作品歌颂时代。中国的作曲家不断反思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探索适合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的风格和演奏方法,促进了大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

三、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体现

(一)大提琴艺术思维方式的民族化

受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的大提琴艺术思维方式有这很大的不同。西方的大提前艺术思维方式更加追求自由以及个性,更加注重微观上的精雕细琢。中国则恰恰相反,追求的是遵循伦理,更加强调宏观上的把控。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的思维是由小到大,由部分推及整体的,在演奏方法上更加注重对局部的动作的关注,比如握弓每个手指关节怎么动。但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则是从上到下,由整体到部分。由此可见,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大提琴艺术要想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从音乐思维、价值取向、器乐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推动大提琴艺术音乐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中国化。

(二)大提琴演奏方法和作曲的民族化

大提琴演奏方法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民族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目前,大提琴演奏模式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通过利用大提琴不同音区去模拟二胡、马头琴等民族乐器的音色,去感受民族乐器的传统技法并将其应用到大提琴的技法当中。以杜兆植的管弦乐《森吉德玛幻想曲》为例来说,该大提琴演奏方法参考了马头琴的音色和技法,和二胡构成了八度叠置的宽线条旋律。其次,任何的大提琴音乐创作作品都赋予了民族特色,具有一定的民族风韵。一些作曲家在进行大提琴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会将本民族的音调渗透其中。比如,陈铭志的《欢乐舞曲》、丁孚祥的《西北民风舞曲》等,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风采。

四、结语

由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和环境背景的不同,大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为了实现大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就要深入了解大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借鉴符合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的西方的演奏经验和方法等,推动大提琴艺术思维方式的民族化以及演奏方法和作曲的民族化,让大提琴艺术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刘维兰. 当代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观念新思路的开辟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6(03)

[2]黄海昌. 来自内蒙草原的颂歌——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作品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03)

[3]敖峥.浅论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J].中国音乐,2010(04):263-265+268.

猜你喜欢
民族化中国
大提琴音乐民族化实践探讨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中国酒包装设计朴素美研究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