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信仰之思

2020-01-06 13:47樊少华张晓燕
科学咨询 2020年36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特色

樊少华 邢 烨 张晓燕

(1.南京医科大学人民武装部 江苏南京 211166;2.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6;3.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是人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多种多样,有对有错。错误的信仰,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在我党语境中,“信仰”就是“理想信念”。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提出六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点其实都与信仰有关,“信仰”二字对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师为什么要有信仰

这涉及到信仰的意义。先撇开教师的身份不谈,就个人而言,一个人如果要追求幸福,必须先要有信仰。信仰可为人找到心灵栖息之所。信仰也是做事和创业的需要,能给人目标,激发人的巨大潜能。教师不同于常人,肩负教书育人之责,更应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关于好教师的标准谈了四点,其中,第一点即要有“理想信念”。这是“总开关”,后面三点分别是要有“道德情操、渊博学识和仁爱之心”。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信仰,就很难做好后面三点。

思想政治教师又非一般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群体。信仰是其安身立命、履职尽责之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信仰危机发生了,如洪水猛兽般冲击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群体。笔者不否认一部分教师是有信仰的,他们每天都在学习信仰、坚定信仰、践行信仰、传播信仰,他们是党和国家的财富。但还有一部分教师,他们没有也不想拥有信仰。他们对学生讲的道理言不由衷,真应该早点离开这个队伍,免得误人子弟。还有占比最多的第三种思想政治教师,他们主观上很想将课上好,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很难赢得学生真心认可。追根溯源,他们没有树立坚定的信仰。有信仰者,内心充满激情,说话铿锵有力,行动快捷高效,总感到有用不完的劲。那些没有信仰的教师,课前备课不能全身心投入,课上又不能进行教学的创新,教学效果自然不佳。[1]因此,为了完成特殊的使命,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先有信仰,然后才能讲信仰。

二、思想政治教师应树立什么信仰

信仰有多种多样,如传统知识分子对孔子或儒家思想的信仰,教徒对耶稣、穆罕默德或《圣经》《古兰经》的信仰。那么,思想政治教师应树立什么信仰呢?习近平在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谈到:“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思想政治教师树立信仰提供了基本思路。好教师的信仰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后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时重申了我党的教育方针,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师的信仰必须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唯此才能培养出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的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师立此信仰除了因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外,在根本上因它是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的真理。这是与宗教信仰最大的区别。读者只要认真、系统地学习一下我国近代救亡史,就会深刻认识到我党的伟大及其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之大。我国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教师还要坚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它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国防、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况和战略指引。[2]党的十九大把它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它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3]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党员,必须遵守党章;作为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因此,思想政治教师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不仅因为它是适应于今日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也因为这是一项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三、思想政治教师怎样树立信仰

信仰因其是人生的精神寄托、支柱、动力和向导而无比神圣,信仰也因其难以认知、坚定和笃行而弥足珍贵。那么,肩负特殊使命的思想政治教师怎么才能树立信仰呢?

首先,教师要研读经典文献。教育者先受教育,思想政治教师应像虔诚的教徒一样每天“读经”。马列经典、党的文献就是共产党人的“经”,思想政治教师要下定决心、下足功夫,将之学深、弄通、悟透,不断增进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4]在研读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学习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还要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其精髓。

其次,教师要学习党史。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浴血沙场,视死如归,不幸被俘后将“严刑拷打”看作“家常便饭”,将“砍头枪毙”看作“告老还乡”。这种英雄气概生发于信仰,无信仰做不到为党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年代,我国同样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触动我们灵魂的人和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为思想政治教师树立信仰提供了思想的沃土。教师在上面深耕细作,就会慢慢开出信仰之花。[5]

再次,教师要结合国家发展和自身生活的实际变化进行思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百姓的日常生活已发生巨变,并持续改善,这些具体事实比抽象理论更能说服我们从内心深处坚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

最后,教师“真学、真懂、真信”后,还要“真用”。邓小平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不“用”的信仰不叫真“信”。现在虽已不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但共产党员是否有坚定信仰也有客观标准,即习近平讲的“四个能否”: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6]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是否有信仰,就看他是否愿意且能达到这四个标准。教师要在“顶天”的理想与“立地”的行动结合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对工作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不断地坚定信仰。这犹如打铁,只有通过千百次反复锻造,才能不断剔除杂质,提升纯度,最终百炼成钢。[7]

总之,思想政治教师责任重大、使命特殊,必须树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大批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