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

2020-01-06 07:55万启玮
银幕内外 2020年8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核心素养

万启玮

摘要:当前,对于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如何呢?带着这一想法,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出发,探索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学科教学

一、研究背景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五部分,这五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唯物史观是学生对历史、对现实的认识的科学态度,只有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的指引下,学生才能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史事、史实等形成具体而科学的认识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思维,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时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的观念,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事件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其偶然性,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理解。史料史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过程所特有的思维品质,也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在学习历史的实践中,只有将历史知识与古人的史料、史物史证等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科学地认识和分析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丰富历史分析的方法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形成有效地认识过程;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对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历史事件进行有效地叙述的能力,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只有将前三者有效地理解和体会,才能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对历史知识等的学习形成科學、具体有效地分析和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具体而有效的认识过程,因此它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生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历史人物、事件等的态度、想法、观念、情感等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具体的体现出来,而育人功能是教育功能的最主要的体现。

二、问题的提出

(一)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混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会直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设定一些教学目标。然而,这些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时无法完成。这就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无法产生足够的关联,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得到一定的改善。

(二)教学内容受到了教材的限制

在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中,要想学生合理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内容,教师就要在深刻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改革和深化。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扩展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能真正得到提高。

三、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往往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的“黄金时期”。教师作为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认识到自己承担的重要责任,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带给学生更加愉悦的课堂体验。新课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将“新课改”作为一次机遇,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以便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利用黑板作为辅助工具,让学生通过记笔记等方式进行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其实有它的局限性,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会觉得这样的教学形式缺乏创新。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避免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感受到一定的趣味性。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一个更具开放性的课堂形式。

例如,在学习“稻作文化的印记”这一课时,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力量,从而优化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前,为学生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做一些搜集工作,搜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以便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并帮助其进行解答。教师通过这一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具备一定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感悟。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教师通过这些活动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创设融声音、图像和文本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其在对历史的感知、体验和思考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创作和演出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学生可以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产生精神冲突,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判断。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学生可以了解历史,形成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以便能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 付宜红.重新认识综合课程的价值[J].基础教育课程,2019.

[2] 赵春丽.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核心素养培育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3] 朱海英.核心素养引导课堂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8.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核心素养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思考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