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0-01-07 02:14蒋利佳
科学咨询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院校中职

肖 瑶 蒋利佳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重庆 402247)

新技术的出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对用人单位而言,市场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具有知识、技术、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专业课程一直与职业素养有着较大的关联,这是职业教育的自然属性。在职业素养不断被外延的背景下,加强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对高职院校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素养培养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第一,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职业教育所强调的职业素养是以道德品质为前提,从业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为重点的行为规范。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引入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由于学徒与学生身份的差异,加之企业工作环境与学校课堂学习环境的不同,大部分高职学生难以适应身份的转变,对前往企业学习较为抵触,因而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实践经历少。因此,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难以较快地适应新环境,难以迅速适应身份的转变,在工作中也比较容易出错。这也是影响高职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因素。环境适应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为此,各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身份、新环境,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1]

第二,职业素养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助力高职学生成长的需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只重视学生接收知识、锻炼技能的教育会导致学生缺乏核心能力,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然而,职业素养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高,只能表示其接受过的专业技能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并不意味着学生有着相应的职业能力。岗位工作需要知识与技能,但更需要智慧,更需要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仅看重员工的学历,更看重的是员工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育理念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先导,也是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助推器。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办学陷入单一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片面性的育人观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提倡实用主义。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容易过度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在全国各大类型的招聘会上,我们往往能看到不少企业高薪难以招聘到高级技工,而一些媒体也对这一情况大肆报道。因此,一些高职学生与高职院校会形成只要有技术就能拿高薪的片面观念。学校教师与学生却并未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技术高超的高级技工,究竟该职业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级技术工人最值得学生学习的恰恰是他们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不断追求完美技术的精神。

部分高职院校片面地认为课程设置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并未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的需求。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究其原因,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发展时间不长,课程教学方面缺乏自身的特色,只是沿用了以往的课程教学思路。中职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本质均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岗位实操技能。然而,中职与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水平的要求不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更高。因此,其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更强。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将中专原有的课程知识直接嫁接到高职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深刻,技能水平也有待提高,因而难以胜任一线岗位工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并未全面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没有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结合。学生虽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但却缺少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的人才显然与企业的需求相悖。

(二)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职业教育特点不够突出

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综合技能型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其根本目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理应紧紧围绕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其课程目标定位应该与普通本科院校、中职院校呈现出差异,突出其自身的特色。高职教育是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其与行业、岗位的联系更为密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体现为在行业调研分析后,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重新构建课程。课程定位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扩展为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良好职业态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解决生产实际的能力。高职专业课程的高等性体现在课程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其都应比中职课程更广、更强。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课程目标定为局限性较大,职业性与高等性缺乏整体的融合,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出现了供需矛盾。

三、结束语

当前,职业素养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用人的第一标准,是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数量的增加,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差甚远,企业“用工荒”、高职学生毕业即失业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专业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面对用人单位需求的新变化,高职院校要转变育人理念,将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院校中职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