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0-01-07 02:14田东平
科学咨询 2020年15期
关键词:研究生校企协同

田东平

(宝鸡文理学院计算机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6)

地方大学约占我国高校总数的95%,主要承担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以及全民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提高的主要任务[1]。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之根,民族振兴之魂。当前,我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融合时代。这必然对高校人才与科技的需求更加多元,特别是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需求更加迫切。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教育部在制订的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中明确指出,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出现了生源质量不高、教学资源贫乏、师资水平不高、实践机会欠缺和创新意识不够等问题。这就导致地方高校培养的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不强,其培养的效益不高[2]。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系统调研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之后,提出建立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机制,包括准确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积极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有效建立研究生培养评价三个环节,从而建立起适合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地方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如下问题:教学资源贫乏;相较于重点大学,地方高校在实训场地、实验平台和仪器设备等方面存在不足;可用文献资料(如Elsevier ScienceDirect和EI)不多,特别是学术交流较少;师资水平不高,目前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大多以本科或硕士学历为主,其科研经历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实践机会欠缺,除南方发达地区外,受地域限制,大多地方的高校所在城市企业并不多见,致使研究生仅从事了理论创新研究,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不够,地方高校因学术氛围不浓,导致很多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学术视野不够开阔。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协同培养机制

鉴于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机制,具体内容如下: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目前,大多地方的高校以应用型研究生为其培养的基本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可将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作为其培养研究生的根本目标[3],通过促使地方高校研究生参与企业、行业单位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培养其创新能力,从而保证所培养的研究生适合社会需求,以此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2.积极完善培养机制。我们要建立健全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有效整合校企培养资源,合理规划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校企双赢。同时,我们还要将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环节有效结合,以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配合与协同[4-5]。3.有效建立培养评价。在研究生评价体系中,我们应突出对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以此激发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动力,同时把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生产实习教育,特别是对企业、行业单位等校外协同主体的教育效果也纳入评价范围,以此更加科学合理地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做出评判。

三、结束语

本文在系统调研和分析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机制,分别从准确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积极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有效建立研究生培养评价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此建立起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进而培养出能满足地方需求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研究生校企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