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以《红楼梦》习语翻译为例

2020-01-07 03:12
关键词:俗语文学作品比喻

卢 静

(南京理工大学 泰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954年,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 Hockett提出“文化缺省”概念,将缺省现象称之为“形式上的任意漏洞”(1)转引自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探讨》,《社科纵横》2010年第3期,第112-115页。。西方学者从“图式理论”角度研究文化缺省的现象,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的必要性。国内最早研究“文化缺省”的王东风(2009)提出,文化缺省指因被交际双方共享而在交际中被默认的、自动省略的背景知识,因而是属于不在场的背景知识,但是实际上那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2)王东风:《连贯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到目前为止,国内学界对文化缺省现象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是否需要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如何进行有效补偿等研究尚存不足。本研究以文学作品中习语翻译为研究对象,在考虑文学翻译特殊性的前提下,对习语中蕴含的文化缺省现象加以探讨。

一、文化缺省概述

(一)文化缺省概念

“缺省”概念最初出现在信息科学领域,是指一种系统默认状态,“如果不想或不需要作任何特殊的选择,电脑系统就会按照它最初设置好的参数或者设定值进行自动配置”(3)毛继光、陈晓烨:《话语交际中的语义缺省——〈缺省语义学〉介评》,《中国外语》2010年第3期,第108-111页。。后来,“缺省”被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因为有了共同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省去对对方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从而提高交际效率(4)王大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根据缺失内容的不同,缺省可分为情景缺省、语境缺省和文化缺省(5)王大来:《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原则》,《温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30-35页。。文化缺省作为缺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省略双方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交际效率的一种行为。

(二)文化缺省对交际活动的影响

为了提高交际效率,需要对文化信息进行缺省,那么缺省的信息是否会对人类的交际行为产生影响?语言学家将交际行为划分为语内交际和语际交际,文化缺省是否会对不同的交际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语内交际中,由于作者与目标读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当读者接触的文本中出现文化缺省信息时,人类记忆模块中的信息加工机制便自动在记忆图式中搜索,从而将这些缺省的空位自动填充起来。这种激活长期记忆中的图式,将缺省的文化信息与文本进行关联的方法,可以辅助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语内交际中,文化缺省对目标读者的理解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在语际交际中,由于作者和目标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读者记忆图式中没有相关的信息储存,也没有相应的图式可以激活,这些缺省空位无法得到填充,目标语读者自然也无法理解这些缺省的信息。由于文化缺省会对语际交际行为产生阻碍,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需要将原文在结构上隐含的内容,在译文中明确表达出来,才能使目标语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源语中的信息。

二、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特殊性

(一)意义空白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保持生命的活力,其重要原因在于作品中存在意义空白,这些空白能让读者和作者超越空间的界限而进行交流。伊瑟尔的空白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表现性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和含蓄性,它包含若干的意义空白和未定性,并且召唤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填补(6)转引自王瑞:《伊瑟尔“空白理论”与中国文论中空白观的对比研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121-123页。。他认为,文本中的空白并没有妨碍读者阅读、理解文本,反而是在召唤读者参与。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填补空白,给予作品富有个人色彩的意义。他甚至认为,空白使读者赋予小说以生命:“它与人物一起生活,体验了他们的活动。”(7)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金元浦、周宁译:《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页。在文学领域也存在类似的观点,赛特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召唤”,“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产生作品”(8)转引自施康强:《赛特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页。。意义的空白召唤读者的参与,在文本与读者的共同作用下,文本实现现实化和具体化。正是这些刻意预留的空白,给文学作品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二)意义空白对文化缺省的影响

如果文化缺省的信息中存在意义空白,这些空白的信息又该如何处理?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需要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文学作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需要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可是这些补偿的信息势必会对意义空白造成影响,使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受损。上述原因使文学作品的译者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缺省会对交流产生障碍,译者需要使用补偿策略;另一方面,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过程中,需要保留一定的意义空白来召唤读者的参与。那么,在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缺省现象,译者是应该补充完整还是保留空白?这一对矛盾体是译者必须慎重考虑、细心应对的难题。

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的去留问题,看似矛盾,实际上只要把握好火候,让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就可以做到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具体来说,译者可以根据不同文化缺省类型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有效补偿的同时,保留文学作品意义的空白;在不影响目标语读者理解源文本含义的前提下,适当保留空白信息,使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得以再现。

三、文学作品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

许多学者针对翻译领域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展开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大来,他提出了直译加注、文内补偿、归化三种补偿方法(9)王大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146页。。这三个策略能对文化缺省进行有效的补偿,但有时也会破坏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空白。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不能以牺牲意义空白为代价,而应做到既补偿文化缺省,又兼顾意义空白,在这一前提下,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化缺省需要全新的应对之策。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些补偿策略,笔者选用俗语这一特殊文化形式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所使用的语料均出自于《红楼梦》中的俗语,其翻译主要出自于该作品最著名的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是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其女婿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的合译本TheStoryoftheStone,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的合译本ADreamofRedMansions,以下将两个译本分别简称为霍译本和杨译本。在王大来总结的文化补偿方法的基础上,笔者对习语翻译常用的直译、直译加注、释义、归化进行认真比较(10)安玉清、李丽辉、徐梅玲:《语言学与英语翻译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269页。,并对中文习语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文学作品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可以分为直译、直译加注、套译、意译和省译五种。

(一)直译

直译法既可以保留原文内容,又能够保持原文的形式。如果原文中缺省的信息在目标语文化中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概念,目标语读者的记忆中有相应的图式可以激活,那么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这些缺省的文化大多与物质世界、人们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文化的差异性并不会对这些方面造成太大的影响。直译法不仅不会对人们的理解造成障碍,而且可以很好地保留空白给目标语读者自行填补。

《红楼梦》第十六回中凤姐曾用“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来评价薛蟠。这一俗语字面意思是“吃着碗里的食物,看着锅里的食物”,常用来比喻贪婪而不满足。由于该俗语通俗易懂,字面意义和比喻义相关性较大,在使用时往往将其比喻义省略。对于这一缺省的文化信息,目标语读者通过字面意义的联想便可轻易理解其比喻义,因此无须采取补偿策略。杨译本将其翻译为“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而霍译本也同样采取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pan”。两个译本对缺省的比喻义采取零补偿的策略,再现了俗语的字面意义。第七十三回中提到“齿竭唇亡”这一俗语,杨译本中的“When the lips are gone, the teeth will feel the cold”同样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该俗语字面意思为“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脱光”,比喻双方利害与共,相互依存。译文虽未将比喻义表达出来,但是目标语读者可以通过唇齿之间的关系进行联想,便可以理解其比喻义。《红楼梦》中这一类的俗语还有很多,如第二十一回中提到“过河拆桥”这一俗语,杨、霍两个译本都采取直译法,分别译为“as soon as the river’s crossed you pull down the bridge”和“burn the bridge when you’re safely over the bridge”。此外,杨译本将第六十一回中的“苍蝇不抱无缝的蛋”“打老鼠伤了玉瓶儿”分别译为“flies go for cracked eggs ”, “to smash a jade vase to catch a rat”。对于字面意义和比喻义关系比较紧密的俗语,采取直译法,不必赘述文化背景,留下理解空白给读者,反而是更简洁明了的处理方式。

(二)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法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又兼顾读者的理解。这种方法适用于字面意思和比喻义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但并非完全不相关的俗语翻译。当目标语读者需要根据字面意义进一步联想才可以获得比喻义时,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既可以补偿文化缺省,又兼顾意义空白。直译部分的处理方式可以较好地保留意义空白,再现文化信息的字面意义,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而加注部分对文化缺省进行一定的补偿,避免读者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理解的障碍。读者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联想,在保留源语文化概念的同时,可以对源语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曹雪芹给晴雯的判词中就提到“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两个译本中对“彩云易散”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杨译本采取直译法,将其译为“Bright clouds are easily scattered”,而霍译本意译为“days of brightness all too soon pass by”,两个译本都未能对文化缺省进行有效补偿。这个俗语的字面意指美丽的彩霞容易消散,常用来比喻好景不长,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 杨译本只表述了俗语的字面意义,目标语读者无法理解该俗语的比喻义,也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用该俗语来描述晴雯的经历。霍译本对源文本的文化信息进行省略,直接再现比喻义,却未给目标语读者留下意义空白。笔者建议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翻译成“Rosy clouds are easily scattered-good times don’t last long”。如此,目标语读者可以通过联想将彩云的形象与好景进行关联,既补偿了文化信息,又保留了想象的空间。这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第六十一回描写茯苓霜和玫瑰露失窃的过程,为了平息风波,由宝玉承担责任,凤姐听说此事后抱怨宝玉喜欢“带炭篓子”。该俗语常用比喻吹捧、恭维别人,类似于“戴高帽子”。杨译本采取直译加注的方式译为“appeal to him or flatter him-crowning him with a charcoal basket”,既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形象,又考虑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

(三)套译

套译法是指采用本国语言文字中已有的词汇套用的方法,牺牲源语中的形象,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将原文的比喻义表达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源语和目标语中具有相似联想意义的文化概念的翻译,这些俗语虽然在源语和目标语中用了不同的形象,但是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套译在进行文化补偿的同时,兼顾了意义的空白。一方面,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形象替换源语文化中陌生的概念,从而辅助读者的理解,这是一种特殊的补偿策略。另一方面,相较于对陌生文化形象进行阐释的处理方式,形象的替换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将自己熟悉的文化形象与其比喻义进行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使用文化概念的用意,这种做法是兼顾意义空白的一种体现。

对《红楼梦》不少俗语的翻译就是采取套译的方法。比如,第九十回中形容薛蟠的朋友为“狐群狗党”,对其翻译便采用套译。在汉语中,“狐狸”和“狗”两种动物形象都带有贬义,而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形象是正面且褒义的,英语中“狗”常被用来指代人类,如“a lucky dog(幸运者)”“a big dog(大款)”“a top dog (身居要职的人)”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由于同一种动物形象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用形象相似、情感色彩相同的动物来替换。杨译本就把汉语中的“狗”替换成了英语中的“狼”。将“大哥哥(薛蟠)这几年在外头相与的都是些什么人!连一个正经的都没有,来一起子,都是些狐群狗党”一句翻译为:The friends Brother Pan has been making these years! There’s not a single decent sort among the whole foxy lot. They’re a pack of wolves.

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前,在家和其女婿狗儿提到贾府时说道:“侯门深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去了也是白跑。”俗语“侯门深似海”指显贵人家深宅大院,门禁森严,一般人难以出入。其中“侯门”,原指侯爵,是中国古代爵位中的一种,后来泛指王公贵族等显贵人家。而在英语文化中也有贵族这一概念,就英国而言,贵族有五等爵位,分别为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Count)、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 翻译“侯门深似海”时,可用英语中“Marquis”一词来替换,虽然与中文的“侯爵”不能完全对等,但两者的社会地位相似。因此,笔者建议将“侯门深似海”翻译为“The gate of the marquis is as inaccessible as the ocean”。这样既兼顾了读者对源语文化信息的理解,又留下一定的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理解作者将贾府比喻成侯门的用意。

(四)意译

对于字面意义和比喻义毫无关联的文化信息,可以舍弃,采取意译的方法,将俗语的比喻义表达出来。第十五回王熙凤与老尼姑的对话中提到“ 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做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扯篷拉牵”比喻不正当地从中拉拢、撮合,与字面意译“拉拽船帆,用纤绳拉船”相去甚远。因此,可意译,将 “扯篷拉牵”翻译为“act as go-between”。同样,第九十八回中的“红口白舌”和三十六回中的“糊涂油蒙了心”也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分别译为“without any cause or reason”和“to scold somebody for his stupidness”。

这类俗语字面意义和比喻义相关性不大,缺省的文化信息大多是由于风俗习惯的约定俗成造成的。目标语读者的记忆中没有相关的图式存在,刻意还原源语中的文化概念反而会对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译者应舍弃源语的文化形象,将缺省的信息加以补偿即可。由于意译的方法会舍弃源语中的文化形象,势必会破坏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影响作品的美感,因此,当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和空白产生冲突、只能选择其一时,理解的优先权应高于意义空白。

四、启 示

习语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可以采取直译、直译加注、套译和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意义,让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绽放异彩。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化缺省特殊性的理解和对文化缺省应对策略的探究,在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内容。

(一)文学翻译具有特殊性

首先,文学翻译是审美的翻译,需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这种艺术美涉及广泛,不仅要保留其原作中的语言形式,还需要再现作品的艺术手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其次,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需要对原作的艺术美进行再创造。文学作品艺术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意义空白的存在,通过这些空白,读者可以通过联想,与作者进行交流,从而保持作品的活力。在对文学作品中文化缺省现象进行补偿时,译者不可因为源语和目标语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性,而舍弃这些意义的空白,牺牲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二)翻译要尽可能再现源语文化的原貌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文字转换过程中,源语和目标语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更需要相互交流。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需要尽可能进行补偿,使目标语读者在了解源语文化的同时,保证其理解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需要“量体裁衣”

在选择补偿策略时,首先要对文化缺省的类型进行分析。如果这些缺省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有相同的文化概念,可以采取零补偿的策略,发挥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自行填补缺省的信息。如果目标语中有相近的文化概念,但是文化的形象有所不同,可以采取套译的方法进行形象的替换,但是表述的文化概念是相同的。如果目标语根本不存在相关的文化概念,这时需要采取加注的方法对文化概念进行详细地阐述,甚至采取意译的方法,舍弃源语的文化形象,将语境中所要表达的意义直接阐明,从而避免文化冲突的产生。

猜你喜欢
俗语文学作品比喻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买椟dú还珠
客家俗语巧诵读
数字俗语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