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杂贴》语词选释

2020-01-07 11:23刘志生
关键词:情事王献之大词典

刘志生

(惠州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关于二王《杂帖》的语言,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六朝法帖,有煞费解处。此等大半为今日所谓‘便条’‘字条’,当时受到必到眼即了,后世读之,却常苦思而尚未通。”(1)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08页。二王《杂帖》内容大多关涉日常琐事,语言不事藻饰,是当时口语的真实记录。因此,它们为研究六朝俗语词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语料。对二王《杂帖》的语词研究,自钱钟书、郭在贻(2)郭在贻:《训诂从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肇端,迄今为止,虽还未见有人全面系统地进行整理,但近年来研究涉及的论文与著作亦不在少数,如顾久(3)顾久:《六朝法帖词语小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第64-66页。(4)顾久:《六朝词语杂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72-74页。、蔡镜浩(1990)(5)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33页。、陈松长(1991)(6)陈松长:《二王杂帖语词散释》,《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1期,第52-55页。、王云路等(1992)(7)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等。笔者近来研读《全晋文》(8)本文引例均出自于《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晋文(上)》,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04页。所收二王《杂帖》,并对其中的语词进行考释,现将以上诸家所未及或虽已述及但犹有可补者之语词七条的释文刊布如下,敬祈博雅斧正。

[音问]

《全晋文》卷二十三王羲之《杂帖》(以下仅列卷次):“未知见卿期,当数音问也。”卷二十四:“且转远非徒无谘觐之由,音问转复难通,情慨深矣。”卷二十五:“所冀日月易得,还期非远尔,深敬宜音问在数。”卷二十二:“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卷二十七王献之《杂帖》:“如今未知面期远近,此慨可言,惟深保爱。数音问,寻故旨,取君消息。”

按:“音问”乃“音讯、消息”义。“问”有“音讯”义,卷二十三王羲之《杂帖》:“转寒,足下可不?不得问多日,悬情,吾故劣,力不具。” 卷二十二:“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卷二十三:“数得桓公问,疾转佳也。”又:“未得安西问,玄度忽肿,至可忧虑。”卷二十四:“不得尚书、中书问,耿耿。”卷二十二:“十四日,诸问如昨,云西有伐蜀意,复是大事,速送袍来。”卷二十七王献之《杂帖》:“想久达,不得君问,以复经月,悬情岂可言!”皆其例。它如《三国志》卷四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又卷四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数日,问至,健弟果将四百户就魏,独健不从。”故“音问”乃同义复词。

《汉语大词典》(9)《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3页。(以下简称《大词典》)释“音问”为“音讯;书信”,此释未允。“音问”无“书信”义。且首举例为《汉书·匈奴传下》,次举唐朝刘长卿《石梁湖有寄》诗,时间跨度过大,中间可补六朝二王《杂帖》例证。

[情事]

卷二十五王羲之《杂帖》:“吾怪足下参朝少晚,不审有何事情致使如然也?”

按:“情事”谓“情况、事件”。蔡镜浩先生释“情事”为“专指亲属丧亡等不幸事件”,似可商。“情事”当为中性词。又,卷二十三王羲之《杂帖》:“云彦人或宣城,甚佳,情事实宜。” 卷二十二:“一见尚书书,一二日遣信以具,必宜有行者,情事恐不可委行使耶?”卷二十三:“知汝嫂欲西,情事难处。然今时诸不易得,东安书甚不欲令嫂出,恳至,想自思之。” 卷二十五:“谢书已乞日安厝,即其情事长毕,奈何!”卷二十四:“民以顷情事,不可不勤思自补,节勤以食啖为意,乃胜前者,而气力所堪不如,自丧初不哭,不能不有时恻怆,然便非所堪。”卷二十七王献之《杂帖》:“想东阳诸妹当复平安,不审顷者情事渐差耶?”

《大词典》收释有“情事”一词,释为“事情、情况”。首举例为《庄子·天地》,次举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解纷》例,后举有明、清乃至现代例,中间可补上列《杂帖》用例。

[快]

卷二十五王羲之《杂帖》:“向来雨快,想君佳,方得此雨为佳,身为欣嘉。”

按:“快”非为常义“迅速、愉快”。在二王法帖中,多用来描写天气之舒适,令人畅快。又,卷二十五王羲之《杂帖》:“三月十六日羲之白:一昨省不悉,雨快,君可不?”又:“累白想至,雨快,想比安和,迟复承问,下官劣劣,日前可,力白不具。”又:“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卷二十三:“晴快,足下各佳不?”卷二十五:“知足下连不快,何尔?”卷二十二:“未复知闻晴快,卿转胜,向平复也。”卷二十七王献之《杂帖》:“晴快,不审体中何似?”亦可写人,卷二十三:“吾比日极不快,不得眠食,殊顿,毋令合阳,冀当佳,力不一一。”“不快”即指身体上的不舒适,而非指心理上的不愉快。“快”的“舒适、畅快”义,《大词典》已收释,首举例为战国楚宋玉的《风赋》,次举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时间跨度过大,可补二王《杂帖》例证。

[居][处]

卷二十二王羲之《杂帖》:“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卷二十七王献之《杂帖》:“病毒难居,见徐俊并使君书,承比极胜,但承此凶问,当复大顿耳。”卷二十三王羲之《杂帖》:“知汝嫂欲西,情事难处。”卷二十五:“从弟分别,吾深忧虑。卿女看轗轲,想何可处?”

按:以上各例,“居”和“处”均训作“忍受、忍耐”义。再看以下用例,卷二十四王羲之《杂帖》:“月半哀伤切心,奈何奈何!不可居忍。”卷二十五:“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湿,深可忧。”又:“月半,念足下穷思深至,不可居忍。” 卷二十七王献之《杂帖》:“再拜:夏节近,感思深惟,穷号崩绝,不可忍处。”卷二十三王羲之《杂帖》:“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 “居”“处”与“忍”“堪”构成同义复词“居忍、忍处、堪处”,“居、处”有“堪、忍”义甚明,无烦辞费。“居、处”的“忍受、忍耐”义,《汉语大字典》(10)《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2页。(以下简称《大字典》)、《大词典》均失收,似当补。

因“居、处”义同,故可同义连言,组成同义复词“居处”。卷二十二王羲之《杂帖》:“念足下穷思兼至,不可居处,雨气无已,卿复何似?”又:“汝尚小,愁思兼至,不可居处。”卷二十五:“念足,罔恋之至,不可居处。”卷二十三:“桓公不得叙情,不可居处。” 卷二十四:“每惟乖苦,痛切心肝,惟同此情,当可居处。”皆其例。

“居处”一词的“忍受、忍耐”义以及“居忍、忍处、堪处”各词,《大词典》失收,当补。

[胜]

卷二十五王羲之《杂帖》:“仆时行以十一日而不得,如比日已成委顿,今日犹当小胜。” 卷二十七王献之《杂帖》:“献之比日如复小胜,因夜行忽复下。”卷二十四:“至去年十日,便至委笃,事事如去春,但为轻微耳。寻得小差,故尔不能转胜。”卷二十五王羲之《杂帖》:“胁中云何,一善消息,值周转胜也。”卷二十二:“未复知闻晴快,卿转胜,向平复也。”卷二十四:“得九日问,亦云鄙平平,想得凉转胜,以疾乃服,法必解此意。”卷二十七王献之《杂帖》:“献之白: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又:“得五日告,知君转胜,甚慰甚慰。”又:“承冠军故尔,不觉转胜。”

按:上引例各“胜”专指病情转好。“小胜”是说小有好转;“转胜”即转好。试比较下列用例,卷二十五:“羲之顿首白:雨无已,不儿犹小差,力不一一。”卷二十三:“恐君方处务,次命难期,如之何?不一一,小佳。”又:“此日中冷,患之始小佳,力及不一一。”卷二十三:“吾为转差,力不一一。”卷二十四:“得州司书转佳,此庆慰可言。”又:“仁祖转嘉,然疾根不除,尚令人忧。”一为“小胜、小差、小佳”,一为“转胜、转差、转佳、转嘉”,两相对比,“胜”可训为“差、佳、嘉”,即“胜”有“好”义已确凿无疑。“胜”可指“病情好转”义,《大字典》《大词典》均未及。

[进退]

卷二十四:“寻得小差,故尔不能转胜。沈滞进退,体气肌肉便大损,忧怀甚深。”卷二十五:“仆近下数日,勿勿肿剧,数尔进退,忧之转深,亦不知当复何治。”

按:以上“进退”一词,蔡镜浩先生释为“常用指疾病,为病情恶化、转剧之义,而非病情时好时坏之义”。笔者认为,以上“进退”正指病情不断反复,时好时坏,而非指病情加深。细味上引例句文意,第一例先叙病情稍有好转(即“小差”),但不能痊愈(即“不能转胜”);后言病情(“沈滞”)时好时坏,致使身体受到很大的损伤,所以甚是忧虑。第二例说腹泻病多次反复,不知该如何治疗。“进退”指病情时反时复,义甚明。又,卷二十七王献之《杂帖》:“献之白:承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不审以(一作‘比’)复散未?” 卷二十二王羲之《杂帖》:“便疾绵笃,了不欲食,转侧须人,忧怀深;小妹亦故进退不孤,得散力,烦不得眠,食至少,疾患经日。” 卷二十四:“鄙疾进退,忧之甚深。”皆其例。“进退”的该用法,《大词典》未及。

[谓]

卷二十四王羲之《杂帖》:“前试论意,久欲呈,多疾愦愦,遂忘致,今送,愿因暇日,可垂试省,大期贤达兴废之道,不审谓粗得阡陌不?”

按:“谓”乃“认为、以为”义。又,卷二十二:“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又:“六日,昨书信未得去,时寻复逼,或谓不可以不恭命,遂不获已。”卷二十四:“诸人皆谓尽当今事宜,直恐不能行耳,足下亦不可思致若言耶?”又:“君谓前书是戏言耳,亦或谓君当是举不失亲,在安石耳。”卷二十五:“此县弊久,因范公及阮公既并微旨,足下谓合损益之耳,不谢。”“谓”作动词“以为、认为”讲,江蓝生、蔡镜浩先生已发之,今更广其例,助成其说。

《大词典》收释有“谓”的“以为、认为”义,举始见例为《书·泰誓中》,次举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时间跨度过大,中间可补六朝二王《杂帖》例证。

猜你喜欢
情事王献之大词典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练字
论我国情事变更原则适用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王献之卒年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王献之的文艺范儿
刍议情事变更原则在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中的理解及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