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声乐教学课程思政研究

2020-01-07 12:51辛雅靖
科学咨询 2020年22期
关键词:切入点声乐思政

辛雅靖

(阿坝师范学院 四川汶川 623002)

高校声乐教学包括音乐理论、音乐鉴赏、音乐技巧等方面内容,传统声乐教学体系下,学生的声乐表演体现不了声乐价值文化以及生命力,过于生硬,学生难以担负起声乐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另外,经济的驱动、网络的影响改变了学生的价值观,一些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追求物欲,形成了非理性的、扭曲的、负面的价值观,缺乏理想信念引导,乐此不疲地追求社会低俗艺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当更新自身教学理念,认识到思政以课程为载体,课程中蕴含着思政元素,以文化为切入点将思想教育和声乐知识传播有机统一,对声乐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进行充分深挖,通过技巧性教育而非生搬硬套让学生领悟声乐思想。

一、高校开展声乐教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声乐艺术属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民族传统声乐,还包括西方声乐艺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希望在于青年一代,换言之,高校学生是声乐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要群体,所以高校声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思想认知的偏差,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更为重视西方声乐艺术学习,对民族声乐较为忽视,这种理念会让声乐文化中的民族性逐渐丧失,民族性才是我国声乐文化的核心所在。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在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民族声乐知识,领悟声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成长为声乐文化的传承者,在声乐文化熏陶下,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品格。

(二)培育声乐文化创新精神的需要

高校学生除了做好优秀声乐文化的传承者外,还应当做好创新者,能够对声乐的创作以及演唱等进行创新。在声乐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可以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让学生在探讨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产生声乐创作灵感,借助声乐创作和演奏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带着创新思维进行声乐学习,同时还可以举办带有文化特色的声乐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三)体现声乐艺术价值的需要

声乐的艺术价值与生命核心在于其中蕴含的情感,声乐包括原生态、通俗、民族以及美声等多种唱法,唯有在这些唱法中融入个人情感,才能将其中的艺术价值展示出来[1]。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学生不仅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而且价值观扭曲,在这种思想观念影响下,其声乐学习和演唱基本上都是毫无感情的模仿,纵然学生掌握了丰富的声乐知识,可是其依旧难以将其中包含的艺术感情表达出来。例如红色声乐歌曲中含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通过课程思政能够让学生了解红色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文化,感受其中的道德品质和红色精神,把握其中蕴含的真挚感情,将声乐艺术价值通过有感情演奏展示出来。

二、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声乐教学课程思政构建教学框架

(一)以声乐的文化价值为切入点

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带有强烈民族特色,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人们可以在优秀的音乐中寻得心灵的宁静。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兼顾价值引领,围绕“文化自信”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声乐之美[2],体会声乐之妙,认同声乐文化价值,接受声乐文化熏陶。

(二)以声乐技术创新创意为切入点

声乐之所以能够发展几千年,是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声乐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每个时代的人们对声乐都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唯有不断创新声乐技术才能实现文化传承,以文化创意为切入点创作与演唱的声乐作品更容易获得大众认可和接受。因此教师应当围绕“声乐创新创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三、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声乐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建议

(一)健全政策机制

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落实声乐教学课程思政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其属于一个长期过程。高校应完善声乐教学课程思政改革机制,领导应当重视课程思政工作,积极调动各方教学力量推动该工作的落实,形成声乐教学“大思政”工作新格局。声乐学院应当在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中融入课程思政,尽可能将声乐人才培育和课程思政两者紧密结合、有机统一。通过课程思政理念对声乐教学考核制度进行引导,推动声乐教学理念不断更新[3];严格落实责任制度与监督审查制度,借助课程思政强化声乐教学中的责任意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思政课与声乐课的渗透和协同。

(二)积极构建声乐教学课程思政平台

声乐教学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平台支持,应选择声乐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声乐相关的典型案例、人物事迹以及优秀文化素材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在平台建设中要重视声乐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学院在开展声乐相关实践实训活动过程中,在声乐技能培训中融入思政元素,体现思政理念对技术的伦理规范以及价值引导,促使学生将声乐理论和实际能力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建设实践平台,将声乐实践主题和思政主题两者有机统一[4],在平台中设置对应的实践任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加声乐有关的获得感与体验感。教师要积极在网络平台上挖掘声乐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构建声乐思政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

教师要不断创造和丰富教学手段,通过演讲、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声乐课堂气氛更为生动,同时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对声乐传统文化的行为、态度有一个较为正确认知。为了让学生对声乐文化有一个全面了解,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安排相关素材内容,组织学生展开针对性讨论,例如对《黄河大合唱》这类经典曲目进行解读、收集声乐演唱家相关故事等,学生在探讨中了解声乐发展历史以及特点,促使其从内心意识上体会到声乐文化的重要性。声乐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声乐文化形成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具备价值判断以及价值选择能力。为学生提供激昂的、安静的、忧郁的等各种不同声乐作品,学生在作品品鉴和演唱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四)充分挖掘声乐教学课程思政资源

新时代下,思政教育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5]。高校在积极开展声乐专业教学的同时,要展开课程思政教育,体现声乐教学科学性、创新性的一面。声乐教学相关的课程思政资源比较丰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挖掘有关资源,基于声乐专业课教研室,组成包括声乐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团队,专门从教学规划、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等入手挖掘声乐相关思政资源,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思政教育进行整合,让声乐课程可以参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完整声乐课程教育体系构建。同时,高校要注重建设课程思政内涵,让声乐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深刻,让整个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应当对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两者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来实现教育育人目的。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设计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强化学生传承和创新声乐文化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借助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积极有效的思政教育对课程教学有推动作用,能促使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新时期下,高校的育人模式、育人目标、育人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坚持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育人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课程思政实践中,应当秉承积极改进、不断反思、即时总结原则,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切入点声乐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圆锥曲线问题的切入点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以知识产权为切入点创新德育工作
找准工作切入点 在做实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