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法课堂 深化“孝育”探讨

2020-01-07 02:14王凤梅
科学咨询 2020年15期
关键词:命运子女人类

王凤梅

(马村乡第一初中 河南舞阳 462400)

百善孝为先。孝者,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说:“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孝”字造字之初的涵义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家庭伦理关系。父母有教育抚养子女成人的责任,在父母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就是这个会意字“孝”的最原始的涵义。《孝经》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入德之门,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君主臣民分别以“孝”来治理国家、立身理家。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是古代华夏的立国之本与社会之基。黑格尔在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台湾省的学者杨国枢也认为“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1]

2016年,我国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要求学生:“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中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可见,“孝”和其他核心素养一起成为中国学生最为核心的素养,具备了这些核心素养,就有了持续学习、生活发展、参与社会生产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如何在中学道法课堂深化“孝”的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将“珍视生命”教育同“孝育”有机融合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失去生命就失去了谈孝的意义。因此,在生活中,子女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动辄就自残自虐,也不要因为满足猎奇心理,而吸食毒品,更不要因情感的折戟,而折损生命。否则,不仅会使父母悲痛欲绝,也会让他们失去生存的勇气和意义。

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珍视生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不仅仅是身体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生命。讲到“社会生命”时,教师可列举一些非常典型的案例来说明“生命的社会属性”(案例略)。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它还属于亲人、朋友、社会。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更重要。在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因此,对于如何做到敬畏生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从三个方面去讲给学生听:一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二是不漠视自己及他人生命,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三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选择,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生活。[2]

二、“珍视生命”是“孝育”的根本,将“孝敬父母”教育同“孝育”有机融合

《孝经·纪孝行章》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对于“事亲”的具体要求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段古文是说:在日常家居的时候,我们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祭祀先人,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可见古人孝敬父母从“居、养、病、丧、祭”五个角度都有严格要求。时至今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学校、父母对“孝”的要求更理性、更务实、也更宽容了。如歌词中“父母不要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要“带上笑容,常回家看看、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就行了。但部分子女,“孝”在利益面前变淡了、变酸了、甚至腐臭了,作为道德涵养主渠道的道法课堂承担的责任愈发显得任重道远。要改变“变味”的现状,我们要改变的是子女的认知和行动。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中有一则阅读感悟:

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为了给孩子留下足够的学费,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耗时3年多,终于绣出一幅长6.5米的《清明上河图》。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它,被她拒绝了。她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等自己不在人世,让家人把它卖出去,孩子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她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耗时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她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没有其他奢求,只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这一事例很典型、也令人震撼,教师可以引导孩学生懂得子女“难报三春晖”的道理。让学生学会珍惜、感恩父母。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孝在当下,不要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人生缺憾。

三、“孝敬父母”是“孝育”的最重要内容,将“尊重老师”教育同“孝育”有机融合

《吕氏春秋》记载:“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事足以说明帝王之尊师,直须北面,而敬事长者以为求问言教,可见师道尊严,古代圣人已身行实践,形成上古共喻典范。此外,还有周文王之尊太公望、齐桓公之尊管仲、魏文侯之尊卜商为师等都可称为古代尊师之典范。[3]

时至今日,不尊重老师,辱师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背后尽管有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在心理健康和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方面的缺失。因此,道法教师可以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师生之间”的学习,引领学生体悟与教师的相处之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第一框第一目“了解教师职业”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教材上的“万世师表孔子、教师楷模陶行知”外,还可用多媒体展示被评为2018年度感动中国的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张玉滚校长的事迹:他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奋斗在乡村教育第一线;他潜心钻研每一门课程,苦练教学本领,千方百计上好每一堂课;他为学生缝衣做饭、慷慨解囊,把学生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他先后教过500多名学生,培养出16名大学生;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照亮了山区学生的求学之路。感人的事迹会让学生更加了解教师这一职业、更加热爱、尊重我们的教师,对教师的感恩会体现在日常的行动中。

四、“感恩老师”是“孝育”外延的拓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同“孝育”有机融合

《孝治章第八》中有这样的话:“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意思是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呢!因此,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诗经·雅·抑篇》上有这样的结论:天子有崇高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来归顺。可见古人把“孝育”扩展到对天下的治理。[4]

习近平主席的诸多讲话中,对近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多次赞誉。这些境界高远的理念,是今天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之源。在联合国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时,习主席提出伙伴关系要“平等相待、互商互谅”,文明交流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这是对“和平、仁爱、天下一家”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性发展。

可见,从古至今,国家的政治高层大都重视“天下”的治理,关注人类的命运。而作为未来祖国建设者的中学生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针对这个问题,道法教师可依托统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让学生了解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需要初中生明白:“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例如,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些问题关系整个人类的生存,制约人类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部编教科书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中学生既要境界高远,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又要立足祖国,书写新时代人生新的华章,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创新中继承、弘扬。

把代际间的伦理关系扩展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这是孝的最大延展、是孝的“极值”。

猜你喜欢
命运子女人类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人类第一杀手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