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学习热的冷思考

2020-01-07 08:13周峰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技术课堂

周峰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扩散、寒假的顺延,网上学习、数字化学习再次被推上巅峰。

近年来,学乐云教学系统、异度云教学系统、易教智慧课堂、汇教智慧课堂、明博优课、学正宝、好未来互动课堂、讯飞互动课堂……各种数字化课堂学习系统早已进入各中小学的课堂。此外,我国某省中小学校园学习类App截至2019年8月29日,已多达215种。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便捷的移动终端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学习平台。它的最大优势在于不受时空限制。在此次疫情期间,各种网课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数字化学习的推进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中小学生自控力不足、学习结果简单化呈现、课堂缺乏深度互动等。如何看待现有的数字化学习的热?如何理性看待它现有的不足?如何推进数字化学习的再发展?这些是亟待大家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数字化学习的优势

(一)借助“互联网+终端”可以实现远程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随着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被互联网极大地放大,如今的教育模式已转变成了一个优秀的教师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更多的学生,而且学生可以做到足不出户。

(二)借助“互联网+终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学习的内容可以借助互联网延伸到教科书以外的多个内容。原来教室是知识的主要场所,而在数字化学习中,知识的场所则是泛在的。这可以解决一些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学习内容可以由名校名师专家团队精心准备并制作,如,习题库、教案集、课件等资源包,然后实现共建共享。

(三)借助“互联网+终端”可以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知识呈现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更具趣味性,而且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内容,都具备“反复播放”的特点,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反反复复地给学生讲解。对于学困生而言,有了无数次学习的机会,可以温故知新,突破难点。展现的形式由静态单一到丰富多元,在展现思维结果的同时,还能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

(四)借助“互联网+终端”可以实现交流多元化

原来师生的交流主要在学校和课堂,且交流是在少部分人之间,时间也比较有限,而现在则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每一个人。原来交流的时空、人员以及内容和形式都可以得到延伸和拓展。

当然,还有一些优势也正在显现:大数据统计、分层推送、错题汇总等。

二、数字化学习的困惑

(一)“网”尽天下的威力——学生伤不起

这一代中小学生大都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用网络认识世界,也被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所诱惑。信息真假难辨、内容浮光掠影,缺乏深度,更可怕的是观看直播、打赏主播、游戏氪金、追剧追小说、色情网站等各种诱惑,让学生独自抱着手机(或平板或电脑)上网课,就像让孙悟空看守蟠桃园,对于缺乏自制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不免令家长和教师担忧。2018年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15岁及以下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各种具有上网功能的通信设备,德国也就此展开了公开讨论。看来“网”尽天下的威力,全世界人民都惧怕。

(二)低质低效——教师不想用

系统使用不够便捷、不够稳定,只要一位学生的系统出现一点问题,整个课堂就要停滞;对于客观题能自动批阅,但主观题的批阅仍成问题;资源问题,这里面涉及很多版权的问题;导入和搜索是否快捷的问题,如果资源不够丰富,质量不够精致,查找编辑使用不够快捷,那平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每位教师在使用时,都有一个与自己平常教学比较的心态,当发现,摆了这么大的“架势”,用常規方法、常规手段也能够做到,而且说不定做得更好,他们就会从心里想:干吗费那劲,何苦呢!

此外,易缺失人文关怀。过多依赖技术与平台,也会造成教师只关注问题发布,学生只关注问题答案的对错,教与学就容易形成两线平行的状态,出现“发布的多,讲评的少;观看的多,操作的少;练习的多,讨论的少”情况。课堂中的自由思辨、魅力感染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与人文,感性与理性,科学与艺术,一个也不能少。

另外,易缺乏深度学习。充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声、光、图像、动画的“完美”呈现,挤占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往往具有空泛性;搜索功能的出现,在方便快速查找问题答案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聚焦问题和长时段连续地思考问题,削弱了逻辑推演说理过程,而往往需要学生自行补脑,长此以往,大脑习惯了这种舒适圈,就容易使中小学生失去深度思考、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当然还有一些困惑也突显:教师家长的认识问题、终端的购买问题等。

三、数字化学习现状

汉迪将我们的时代描述为一个充满驳论的时代。

现在数字化学习的两种声音都很响:一种是强烈追捧,期待很高,试图通过它来改变教育现状,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现代化;另一种是坚决反对,认为它只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增加师生的负担,只是一种柏拉图式的幻想。对于数字化学习的态度现在普遍是:上热下冷、 热少冷多。领导层面、专家层面、市场层面,热的多,地方学校、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方面,冷的多。热的缘由大致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解决教育公平和不均衡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大势;“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教育的变革是必然的。冷的缘由大致有:地方学校冷(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已很大,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终端资源的购买问题,等);学校教师冷(优势不明显而且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学生家长冷(“网”尽天下的杀伤力,优势不明显)。

四、数字化学习再发展的建议

(一)回归原点,理性思考数字化学习应有的定位

2011年,乔布斯在与比尔·盖茨会面,讨论教育问题时曾说过:“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便是著名的“乔布斯问”。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变革远小于其他领域,一方面是因为教育比其他领域更为复杂,毕竟是育人工程;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教育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定位不准,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此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副主任程建钢教授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遵循渐变规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形态,颠覆传统教育,不仅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也破坏了原本学生比较适应的学习生态,使教育教学沦为了工具的奴隶。因此,其他领域“互联网+”是可行的,而教育领域“互联网+”就不一定可行,必须是“教育+互联网”。回归原点,教育何为?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把学生当人,育人是教育的目的,以成长为目的的路径选择无疑应是教育最大的公因数。一切技术的使用都应围绕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情绪、状态、素养的生成而展开。

(二)实证研究,推进数字化学习的融合创新

1.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学校教育作为正规教育体系,任何一种技术创新想要融入,都必须过教师这一关。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向学生播撒信息技术这颗种子前,自己得先接受信息技术并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其次,要能够从教育的角度认真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最后,还要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此外,校长的思想水平和信息化领导力同样重要。另外,还得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如信息筛选能力等。还有,就是学生驾驭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定力,一方面要从外围控制使用的范围和时长,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2.以“实际需要”为指向的多元主体自发集聚研究团队的建设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所说:此次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可能是全世界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叶翠微校长近期也谈道:它的发起源于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通知,但从本质上来讲却是一场全民运动,它调动了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以及企业和机构的协同行动。因而,它面对的挑战被无数个家庭、班级、年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等不同层级、类别、主体的组织,通过不同形式、手段、工具和媒介迅速化解了。正因如此,这场教育变革呈现出了一地一策、一校一策、一家一策、一人一策的丰富样态。这是教育史上任何一场教育改革都无法企及的,因而称它是一场真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育改革未尝不可。此次在线教育快速推开的重要原因,就是新型举国体制下,基于各方的实际需要,从应用驱动出发,全民总动员。

北京师范大学有个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如果我们将其看成是“高精尖”型的顶层设计团队,那么,我们还需要“专特长”型的基层创新团队。“专”——专业团队指导下踏踏实实地实证研究;“特”——特殊成员,是自发自愿集聚的多学科、多学段、多学校、多区域的基层创新团队(包括学生);“长”——长期连续性的思考和研究。

不建议一所学校全面或硬性推广,原因是:学校、教师、家长本身现在就有一定比例的人不接受或者是抱有质疑;正好做一些对比性研究,在同校同区域更有说服力;符合研究“理性”“嚴谨”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教育实验伦理的要求。

热有热的道理,冷有冷的担忧,我们都不应回避。正如毛主席讲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看到数字化学习发展的速度与成效,也应清楚地知道它离真正的数字化学习还相差很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最重要的是,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数字化学习。正如习总书记所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总书记所说的“健康”至关重要,而“理性”“谨慎”“脚踏实地”就是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我们需要高屋建瓴,更需要自下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数学云课堂下的深度学习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S/2019/GH0103-02805〉】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信息技术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美在课堂花开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