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披露歼-11B战机研制内幕

2020-01-07 08:13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49期
关键词:风挡畸变国产化

近日,央视国防科工栏目报道了我国歼-11B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研发历程。

1992年,中国从俄罗斯紧急进口了一批苏-27三代重型战机,以应对国防急需,不久后,又决定引进苏-27的生产线和部件,组装生产,这就是歼-11。我国在歼-11基础上做了改进,歼-11B应运而生。

三代机新材料研制有多难

航空材料从机身蒙皮,构架,一直到机载设备,发动机,金属的,非金属的,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当研制对象从二代机升级到三代机时,材料便成了一个异常突出的难题。

在歼-11B采用的几百种材料中,发动机的材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高强度、耐腐蚀、寿命长的高温合金,在三代战机的航空发动机上占了很大比例。对构成机身和机翼的材料,要求轻而强。

启动歼-11B国产化的时候,整个国家的工业部门,还无法制造出适合三代机的复合材料。可以说材料问题不解决,就设计不出也造不出三代机。

当时的航材院是材料的牵头单位,带领全国100多家单位攻关。据时任航空工业沈阳所机构部副部长的魏金龙介绍,材料国产化的工作,真正开始应该是1997年、1998年左右,一直进行差不多将近十年左右的时间,才把材料国产化的事做完。

弧形风挡光学畸变问题如何解决

歼-11B的座舱前风挡玻璃专业称之为“透明件”,并非攻关重点。没想到它的光学畸变,会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二代机的前风挡是平面的,而三代机是弧形风挡。

航空材料院临危受命,从总师手里接过了这个难题,其实他们早在一年前,就对气泡形透明件做过技术摸底,回到北京,他们立即拿出新的方案,全力攻克气泡形前风挡光学畸变的难题。航空材料院在最后的关头,攻下了“透明件”难题,令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衍射平显研制难度极大

歼-11B的研制过程中,有六个研制亮点,其中一个就是衍射平显。衍射平显很能体现出高科技的神奇,它可以把仪表上的数据和图像呈现在前风挡和头盔护目镜上。飞行员不用低头,就可以看到各种数据。三代机上的衍射平显,要求显示数据量大,视野宽广,无论白天夜间,顺光逆光,都要有很高的清晰度。

衍射平显的研制者名叫顾刚,接过这个项目,是在1983年,直到1995年才获得突破,到2000年正式装上歼-11B,顾刚在这个领域里,前后奋斗了18个春秋。

“中国心”需要歼-11B来试飞

还有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歼-11B的国产发动机。

早在苏-27引进之前,国家就启动了“太行”发動机的研制,当时国产发动机问题还很多,在单发飞机上试飞会有风险,这就要把自己的发动机装到自己飞机上去试飞。就这样,“太行”发动机终于得到了成长的机会,然而成长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那些年工程师解决了五六百项科研难题,定型装备部队后,又解决了三百多项。

(据央视12.20讯)

猜你喜欢
风挡畸变国产化
某型飞机侧风挡滑开机构改进设计
波音737驾驶舱风挡加温故障分析
川航3U8633风挡丢失之谜
披着华服的饼
基于国产软硬件的行业大数据体系架构研究
试论中外合资企业管理的国产化问题
生不逢时的潘金莲
基于Saber模型的6脉冲整流负载对飞机电源品质仿真分析
细说空客飞机排雨剂系统
非能动实体防火保护结构的国产化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