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融合”视域下的产品设计教学探索

2020-01-07 17:23曹春燕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跨界融合

摘要:产品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专业方向,承担着培养技术型人才、前沿设计师、服务就业和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产品设计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作用突出,高校教学手段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使之能够服務社会发展。产教融合发展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通道,也是教育形态变革的路径。这对于推进应用型本科专业在产教融合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庞大,学科内容的多样性的迫切需要产品设计专业教育能够紧随其后。

关键词:跨界;融合;产品设计;教学改革

产品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它源于社会,需要理性和严谨的逻辑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产品设计的初衷即是为了解决问题。从思维方式上来讲,纯艺术更倾向于表达,找寻语言之外的情感表达;而产品设计是运用科技、理性思维来解决问题、优化生活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体。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设计充满着多样性,艺术与技术都要寻求多方面的发展,突破原先固有的思维模式,寻求与其他专业或其他行业的交叉地带,使不同行业内的元素交流融合,找到其中的火花点,用设计的眼光进行思维碰撞,从而产生奇妙的创意。这种模式被称为“跨界”。跨界作为一种引导思路,代表着一种新锐的眼光,是当下设计师、教育者和学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

一、跨界教学的趋势与现状

知名高校在产教融合、产学互动方面率先进行了新探索和新尝试。

1、清华大学在深圳成立新校区,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主,强调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尤其是专业设置不仅考虑了本部学科发展交叉学科,还兼顾深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比如海洋学科。海洋产业是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深圳开展海洋学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实际需要。

2、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带领的科研团队,把数学、统计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心理学……看似“五花八门”的专业,融合在一起却证明了风险基因突变会干扰青少年大脑壳核的正常发育。与传统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不同,他们的医学成果是“算出来的”,青年研究员程炜是应用数学专业出身。如今他们也在组建联合研究项目与课题,以便探索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了建校以来最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改革之一,学校成立了“北航学院”,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管理”为核心,突出“北航设计、全球培养”,更加重视塑造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举措覆盖了80%的大一新生,学生们不再有“选错专业”的忧虑。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越发精细化,任何学科都不该固步自封。借鉴其他优秀高校在产教融合、产学互动方面的新探索和新尝试,设计专业作为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学科更加需要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贯通,以获得创新的血液,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纵向思维方式,转变成多元化文化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多维度教学模式。

二、新工科建设为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动能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其中确立的工科优势高校组由传统的工科特色和行业特色的高校共同参与,要求通过发挥自身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面向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急需,推动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的研究和实践。

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历史性交汇点,国内产品设计教育中高层次的探索创新研究水平还有待提升。例如近年来人机交互系统技术、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技术的方兴未艾,必然要求更多的创新设计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人才,面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未来所需要的人才也应提前布局。

我校的优势工科与艺术类专业学科应因时而动,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定位好培养目标,主动加强不同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通过推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构建以新工科建设为主体,以“科技艺术化”和“艺术科技化”为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从而为未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注入新的动能。

三、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和科研实践

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综合高校的艺术学院,我们深知与专业类艺术院校相比、与全国排名在前列的学科相比,自身的积淀和成果、相关学科的规模和内涵存在明显差距。所以,在发展路径选择上,选择以专注和特色为导向,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研究实践。

1、推动学院内部专业教学的交叉与融合,强化人才培养的协同。

学院设有绘画、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工艺美术等专业,在校内建有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格物设计”“咬铅笔设计”“极象设计”等专业设计工作室,在校外,学院与省内特色企业积极联动,共建数十家实习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学院不断推动院内专业教学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了不同课程的跨专业合作教学模式。即来自不同专业的不同教师共同承担某一门综合性课程的教学,共同辅导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完成某一项需要综合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以“艺术考察”现有实践课程为例,课程由不同专业的老师带队,学生的实践作品在跨专业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在过程中通过头脑风暴,互相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实现1+1>2的人才培养协同效应。

2、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加强与工科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

太原科技大学是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艺术类学科与机械制造、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工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以此发展出具有科大特色的艺术科技教育模式。目前面向设计专业学生已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制图、3DSMAX软件应用、材料学、虚拟仿真渲染等课程,并通过工作室的方式,以具体项目为依托,形成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师生为主体的团队,开展联合创作、设计与开发。结合区域特色,开展特色艺术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

3、产品设计人才教育应坚持对于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追求

尽管产品设计依托于科技和艺术的结合而发展,但我们仍须明确,其首先是一种艺术形态,技术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而存在,旨在使艺术表达最大化而不能全部依赖于此。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才是艺术创作之源,真正的设计需要以艺术家的观念和思维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在产品设计教育中,艺术性和思想性应是始终坚持的美学范畴,要注意避免陷入“唯技术论”的怪圈,从而教学重点也应在于数字技术的教学内容渗透在创造和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开发上,而不仅仅是技术工艺本身。

结语

产品设计教学中交叉与融合的价值意义就在于更加丰富、扩展了设计者的思维空间,启发出更多设计灵感,注入更持久的设计活力。跨界理念推动着设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学科的外延亦极大拓展。实践中,不同艺术院校需差异化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学会系统地将设计技能应用到社会环境中,并且能够轻松地转换同行业间不同岗位需求,解决设计变现的实际问题,摆脱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组织、策划和协同能力,因此,在未来的设计教育中,可以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区域高校的特点,设计课程专题,迅速提高艺术教育发展的速度,为社会提供高质量设计人才。

作者简介:

曹春燕(1979-)女,汉,山西临汾,研究生,讲师,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太原科技大学201807号教改课题:基于综合型大学多学科资源条件下 交叉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的教学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跨界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刚柔并济
绳结文创产品设计作品选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破次元
融椅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青花·木 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