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宁省彰武县推进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 打造绿色生态屏障的调查研究

2020-01-07 18:53沈云霞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

摘要:辽宁省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气候属于亚湿润半干旱区,植被属于蒙古植物区系与华北植物区系交错地带。全县辖24个乡镇(其中23个是沙化土地),184个行政村,总人口42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3万人。县域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为典型的农业县份。彰武县承担着辽宁中部城市群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沙化问题较为严重。

关键词:防沙治沙;生态建设;问题与决策

一、沙化历史成因

几十年来,虽然加大了防沙治沙的工作力度,生态环境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但荒漠化危害仍比较严重。导致全县土地沙化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气候干燥,彰武县气候类型属于亚湿润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年均气温由过去的7.2℃上升到现在的8.8℃,年均降水量由过去的500mm左右下降到现在的400mm以下,降水量的减少,蒸发量的加大,植被的自然衰退为土地荒漠化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二是彰武地表的土质多以质地松散、内聚力较差的砂粒成分为主。因气候干旱,大风和沙尘天气多,使土地表层易受风力吹蚀,成为沙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三是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导致土壤荒漠化有加剧趋势,特别是彰武县在2014-2017年连续四年遭遇了不同成度的春旱、伏旱,秋旱和冬季少雨雪的大旱灾,年降雨量已不足400毫米,却多数集中在7-8月份。四是农业效益的提高刺激农民开荒种地、导致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由于我县属于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受眼前利益的驱动,开荒耕种,种植花生等农作物,使植被遭受破坏,由于地表基质为沙质沉积物,极易遭到风蚀沙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五是全县有草原确权面积115万亩,治理前有极重度沙化草原55万亩,境内的草原主要是由沙质土构成,地表为风积沙丘,地貌特点为坨甸相间,沙丘多为固定和半固定。土壤为生草风沙土,质地疏松,渗透性强,极易沙化、风蚀。土壤极其瘠薄,有机质含量在0.2%以下。重度沙化区草原植被盖度不足20%,草层高度仅在10厘米左右,每公顷干草产量在390公斤左右,基本丧失了生态和生产功能。

二、生态恢复开展情况

多年来,秉承“要生存、先治沙”的理念,大力实施三北治沙造林工程,成功固定了六座万亩流动沙丘,保护了百万亩良田,与建国初期相比,全县有林地面积由18万亩增加到176万亩,森林覆被率由2.9%提高到34.5%, 6座万亩流动沙丘被固定下来,12.5万亩农田防护林,使166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全县粮食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亿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3.8亿公斤,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由于粮食增收,促进了全县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59.6%。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我们自身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建设难度越来越大。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加,宜林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大部分是岩石裸露、土壤瘠薄的深山远山,自然条件差,造林成本高,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建设成本越来越高。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全县采取了多种抗旱造林措施,苗木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显著增加。另外,劳动力成本常年持续在每天100元左右,导致造林成本居高不下。

三是成果巩固越来越重。受干旱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年有大部分造林地成活率较低,需要进行补植补造。另外,由于粮食价格上涨,而造林成本高、收益慢,导致部分群众造林护林积极性明显降低。

四是工程管护越来越难。随着工程区面积不断扩大,气候变暖,工程区内林草植被茂盛,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而大面积纯林又增加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机率,导致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四、今后的工作重点

在未来的发展中,彰武县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力开展生态建设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胜利。结合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草原恢复建设。按照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草原综合体的定位要求,通过退耕还草、围栏封育等技术路线,实施生态恢复工作,确保一年基本绿,二年长满绿,三年见成效。将对辖区内52万亩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线,努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一体,打造辽西北地区首个集现代农业、生态牧场、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生态彰武”草原综合体。2019年计划对分散分布的11.2万亩生态脆弱区地块实施综合治理,其中:对沙化严重、生态及经济功能基本丧失的4.7万亩林草地进行围栏封育、补种牧草,修复草原生态功能;对6.5万亩一般耕地,退出花生种植,改种灌木和优质牧草,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拉动草原畜牧业发展。这些工程完成后,新恢复的植被与试点区域内现存的森林、湖泊、草原、疏树地整合连片,形成50万亩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治理区。在生态得到恢复后,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线,同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打造辽西北地区首个集现代农业、生态牧场、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生态彰武”草原综合体,形成辽宁草原模式。示范区建设成功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推广成功模式,对北部土地沙化较为严重7个乡镇剩余的53万亩沙化土地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建设1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相统一的生态屏障,全力打造“辽宁的塞罕坝”。

二是全面治理沙漠化。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三年大造林45万亩”战役,全力构建“环城、环镇、环村绿化带”,着力开展荒漠化治理,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同时,要建设光伏电站,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草”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保护林草。

三是积极培育生态旅游。着力打造草原示范区、森林和乡村生态旅游品牌,依托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台省级森林公园和那木斯莱湿地三大景区,大力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系列产品,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打造更优质的生态环境质量。

五、关于推进彰武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加大防沙治沙执法力度,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動,重点打击滥牧、滥垦、滥樵、滥排污、滥用水资源等行为,切实保护好沙区植被。

二是重点实施沙丘沙地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草原生态恢复建设工作,确保2019年完成对分散分布的11.2万亩生态脆弱区地块实施综合治理,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拉动草原畜牧业发展。

三是全面加强柳河两岸河滩治理力度,细致排查我县两家子、西六家子、五峰、双庙、丰田、大冷、前福兴地、满堂红、彰武镇等9个乡镇及柳河、高山台2个国有林场所涉及的林业用地,争取在两年内将所有无立木林地全部实施治沙造林。

四是加强林地、林木管护及封山禁牧力度,建立县、乡(镇)、村、组、林农户“五位一体”的管护网络,实施网格化管理,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林地不受损、不流失,进一步提高全县生态文明质效。

五是从草原建设层面考虑,要把草原地类属性确定下来,这是持久巩固建设成果的根本保障。要注重规模效应,不能把草原做成碎片化,便于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和管理,同时为形成草畜一体化的模式构建基础条件,走以发展草食家畜为主导的畜牧业发展方向,实现绿色经济。要加大现代水利(节水)电力设施投入,提高草原生产力水平。坚持生态补偿机制,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做到禁牧、禁垦,修复草原生态及生产功能。

作者简介:

沈云霞(1978年5月24日—),女,汉族,籍贯辽宁省鞍山市,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改善环境安居乐业
“慕课”建设本土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浅析谷文昌生态建设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长江经济带发展需全流域管理
新疆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新疆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