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效率的内涵、评价及特征研究综述

2020-01-07 19:23李许卡吴欣珂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评价方法分类内涵

李许卡 吴欣珂

摘要:在城镇化提质增效发展阶段,城镇化效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城镇化中后期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是以追求发展速度和城市规模扩大为目标,而是以追求提升城镇化效率,实现城镇化增效发展为目标。基于此,从梳理我国城镇化效率的内涵、分类、评价方法、现阶段特征等研究内容为出发点,对我国城镇化效率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探寻优化城镇化效率的路径研究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效率;内涵;分类;评价方法;特征

一、城镇化效率内涵

(一)城镇化效率内涵重点强调城镇化的“效率”

城镇化效率重点强调城镇化的“效率”,從生产角度来看,城镇化效率是指各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或成本收益关系,主要涉及资源是否被有效利用、产品价值是否能够补偿生产成本等内容。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帕累托认为“效率”是资源配置的一种理想状态,在假定各类要素投入规模不变前提下,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可以达到效率改进。西方经济学领域相关学者们在谈论效率时一般会基于宏观角度关注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并涉及到分配和社会公平等内容。此外,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好的增长体现着效率,而分配追求公平。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现象是城镇化效率低下的重要表现,它会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阻碍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化效率主要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内容

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城镇化效率”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总体认为城镇化效率可分为人口城镇化效率、经济城镇化效率、社会城镇化效率和生态城镇化效率等内容。还有学者基于城镇化效率的要素构成视角进行了分析,认为城镇化效率可用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效率、土地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效率来反映。综合来看,城镇化效率是指各类生产要素、生活要素不断向城镇集中过程中,要素投入与产出的一种比较关系,它反映着城市各类要素资源配置、运行和管理的水平,效率值的高低可用特定的要素投入与产出比率来衡量。城镇化效率对城镇化提质增效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此外,城镇化效率与城镇化水平内涵相近而不相同。现实中,存在一些将城镇化效率与城镇化水平概念混淆的问题,二者的内涵虽然表面上相近,但实质上并不同。一般的,城镇化水平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来衡量,表现城镇化规模扩大这一外延式发展内容,而城镇化效率强调城镇化进程中要素投入与产出合理的比例关系,表现城镇化提质增效这一内涵式发展内容。目前,学者们围绕城镇化水平问题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围绕城镇化效率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在城镇化迫切需要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发展背景下,亟需围绕城镇化效率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二、城镇化效率分类

城镇化效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主要包含有人口城镇化效率、经济城镇化效率、社会城镇化效率和生态城镇化效率等内容。

(一)关于人口城镇化效率

人口城镇化效率强调“以人为本”,不仅包含居民生存、就业等内容,也包含居民发展问题,一般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在城镇就业、居住和最终转变为城镇人口及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以人为核心,包含居民生存、就业、居民发展等问题,一般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在城镇就业、居住和最终转变为城镇人口及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居民就业、居住、生活和发展等方面,人口城镇化效率投入要素主要包括农村转移劳动力、房地产投资、政府公租房投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医疗等内容,产出要素主要包括城镇常住人口、非农产业就业、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和居民生活水平等内容。因此,促进人口城镇化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实现居民充分就业、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发展等方面。

(二)关于经济城镇化效率

经济城镇化效率强调经济发展效率,一般是指伴随人口、资本、资源等各类要素向城镇的转移和集中,农业生产活动逐步向非农业生产活动转化,城镇经济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经济城镇化以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从产业角度看,工业是推动城镇初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服务业是城镇经济更高层次发展的标志。从经济城镇化效率的投入要素来看,主要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内容,从要素产出来看,主要包含城镇GDP、工业产出、第三产业产出、非农产业产出和污染物排放等内容。经济城镇化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水平提升、资金融通更便利、资金利用更充分、获得要素的交易成本更低、产出更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污染物排放更少、价值交换更好地实现等方面。

(三)关于社会城镇化效率

社会城镇化强调城镇化发展的社会效率,一般是指伴随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逐渐普及、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和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消失的过程。社会城镇化涉及人们工作、生活、精神、文化、价值和社会和谐等内容,相对而言,它是比较抽象和难以量化的,但是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可以利用有代表性和说明性的指标对其进行说明。从社会城镇化效率的投入要素来看,主要包含政府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支出、政府财政公共服务支出、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等内容,产出要素主要包含城镇就业率、失业率、人均道路(铁路、公路)面积、万人公共汽车数、中学教师人数、医生数、病床拥有量、养老院床位数、万人公共图书馆数量、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值等内容。与经济城镇化效率不同,社会城镇化效率更强调以人为本,更具有社会属性,它不能简单以较少投的入和较多产出来衡量,社会城镇化效率更多体现在城镇常住人口的工作机会获得、生活便利程度、教育、医疗和文化等资源是否充足、城乡收入及生活差距缩小等方面,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服务、更便利的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是促进社会城镇化效率提升的关键。

(四)关于生态城镇化效率

生态城镇化效率强调城镇化发展的生态效率,一般是指城镇环境承载力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产业绿色循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生态城镇化不仅强调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也强调资源节约和经济循环发展等内容,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它的根本特征,绿色消费、资源高效节约及循环利用是它的本质要求,而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它的最终目的。基于投入产出角度,生态城镇化效率的相关投入要素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等内容,生态城镇化的产出要素主要包括城镇建成区绿化面积、森林覆盖率、能源加工转化效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污水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气处理情况等内容。因此,生态城镇化效率提高主要體现在污染物处理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废物循环利用率的提高和单位产出能耗的降低等方面,实现资源节约、资源利用更高效、能耗降低和污染物排放减少是促进生态城镇化效率提升的关键。

综上所述,学者们主要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等不同视角对城镇化效率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根据城镇化效率相关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学者们开始将人口和生态等内容纳入到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发展中,这一融合能够更全面合理地对相关城镇化效率进行诠释和评价。

三、城镇化效率评价方法

(一)SFA和DEA为最常用评价方法

国内外学者主要运用了基于参数方法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和基于非参数方法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与SFA模型相比,DEA模型不需要确定函数关系和各指标的权重,且DEA及其扩展模型相比SFA模型更具客观性,在评价包含多个投入和产出要素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效率上更具优势,为较多学者所采用。

(二)基于松弛的DEA模型能够考虑正向和非期望产出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Charnes 等率先采用它对中国重点城市的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价。基于传统DEA模型的城镇化效率评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DEA-CCR模型,二是DEA-BCC模型。与前者相比, DEA-BCC模型更符合实际,相对DEA-CCR模型能够更好地对城镇化效率进行评价,在效率评价中被更多地使用。但传统的DEA-BCC模型只考虑了期望产出变量因素,并不能对含有非期望产出变量的DMU进行评价;当变量松弛时,基于径向的传统DEA方法只能处理所有变量等比例增加或缩减这一情况,并不能对松弛改进部分进行处理,往往会导致对DMU效率值产生过高估计。为此, Tone提出了基于松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将投入松弛和产出松弛标准化,也能够充分考虑非期望产出变量问题,对DMU进行更为准确的效率评价。

(三)超效率DEA模型能够对城镇化效率进行更为真实和准确的评价

在常规DEA方法下有效DMU效率值表现为1, Andersen和Petersen提出了超效率DEA模型,该模型在对DMU进行效率评价时,会将某一个决策排除在集合之外,通过转换处于前沿面的DMU,对它的生产前沿面进行重新计算推移,使有效的DMU能够进行效率比较和排序。在此基础上,Tone将超效率DEA模型与含有松弛变量的DEA模型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松弛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SBM-DEA)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考虑的非期望产出变量,也能够有效比较和区分有效决策单元的大小。现实中,在城镇化效率的产出方面,不仅有“正向”的期望产出,也包含有城乡收入差距、污染物排放等“负向”的非期望产出。因此,采用兼顾“负向”产出的SE-SBM-DEA模型更能够对我国城镇化效率进行真实和准确的评价。SE-SBM-DEA模型是对城镇化效率的静态评价,但难以观察城镇化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基于Malmquist指数的DEA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够对城镇化效率进行动态评价,不仅能够显示综合效率的变动情况,也能够显示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变化情况,使人们能够对城镇化效率变化有更好的把握。

四、城镇化效率特征

关于城镇化效率特征,学者们主要基于省域、城市群和市际层面对综合视角下城镇化效率进行了评价,较为全面的地揭示了我国城镇化效率的水平、区域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等情况。

(一)从省域层面上来看,我国各省城镇化效率整体不高,且呈下降趋势

王家庭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DEA-CCR模型对我国城镇化效率进行了评价,发现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效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且无效率状态省市的投入要素非集约化程度普遍较高。一些学者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DEA-BCC模型对我国各省的城镇化效率进行了评价,发现各地城镇化效率整体均呈波浪式下降特征。范建双等利用采用基于Färe-Primont指数的 DEA模型对我国各省市的综合城镇化效率进行了评测,根据效率值大小将它们分类三种类型,即综合城镇化效率≥1属于有效型、≥0.9属于低无效型、<0.9属高于无效型。宋林等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陕西省各城市的动态城镇化效率,发现在无环境要素约束下,加入环境要素约束后,各城市效率值呈现出“W”波动形态徐佳萍等对江西省地级市静态、动态城镇化效率进行了评测,发现江西省城镇化效率总体有效,但呈下滑趋势,且不同城市效率差异显著。

(二)从城市群层面来看,我国城市群城镇化效率普遍不高,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特征,且在区域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李红锦等基于DEA模型对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效率进行了评测,发现它们的城镇化效率均偏低,但相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张家口、绍兴、中山等相对较小的非核心城市的城镇化效率水平反而要高一些。范建双等将非期望产出要素加入到城镇化效率评价中,利用SBM-DEA模型对中国22个城市群城镇化效率进行了测度,发现在考虑污染物排放后城镇化效率水平明显降低。方创琳等基于Bootstrap-DEA模型测度了中国城市群的投入产出效率,发现中国城市群投入产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特征,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一致。何砚等基于超效率DEA- 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效率进行了测度,发现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效率极为不平衡,北京要远高于天津和河北省的城市,且这一时期各城市发展的纯技术效率几乎均没有提高。尹鹏等测度了我国沿海城市群的城镇化效率,发现沿海城市的城镇化效率整体偏低,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有效的城市基本相似,辽中南、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山东半岛综合效率均值呈依次递减特征,仅有北京、上海、深圳等8个城市的纯技术效率达到有效水平。

(三)从地级市层面来看,我国城镇化效率仍偏低,且差异显著,但呈现出微弱的上涨趋势

一些学者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我国地级市城镇化效率进行了测度,发现增速很低,且区域差距明显。陈立泰等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城镇化效率、经济城鎮化效率、空间城镇化效率和社会城镇化效率进行了评价,得出这一时期经济城镇化效率、空间城镇化效率及社会城镇化效率较高,而人口城镇化效率较低,且各类城镇化效率值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为东高西低的状态。汤洁基于DEA模型对我国地级市城镇化效率进行了评价,得出我国城镇化效率普遍不高,但整体出在波动上升趋势。王晓鹏基于DEA-BCC模型,以劳动力、资本、土地、政府参与度为投入指标,以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镇化为产出指标对城镇化效率进行了评价,得出我国城镇化效率整体仍处于无效率波动状态,城镇化仍处于“摊大饼”式粗放式发展阶段。

综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城镇化效率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从省域层面来看,我国城镇化效率水平总体不高,效率值多呈现下降趋势,且省际间、省域内城市的城镇化效率差异均比较显著,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后,效率水平会进一步降低;从城市群和市际层面来看,我国城市群城镇化效率总体偏低,各地级市城镇化效率也不高,大多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近些年有缓慢上涨趋势,空间上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态势,且城市群内城市间城镇化效率差异明显,将污染物排放等非期望产出因素加入效率评价模型中之后,更贴近真实水平的城镇化效率评价结果会有所下降。

参考文献:

[1]王志鹏,李子奈. 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J]. 管理世界, 2003(4):17-25.

[2]范建双,虞晓芬,张利花. 中国区域城镇化综合效率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9):1077-1085.

[3]戴永安. 中国城市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12):103-117.

[4]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31):3-32.

作者简介:

李许卡(1986-),男,汉族,河南许昌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吴欣珂(1998-),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猜你喜欢
评价方法分类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
给塑料分分类吧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