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歇与夏尔丹

2020-01-07 22:11安丽
人物画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

安丽

摘 要:“巴洛克”艺术随着路易十四的溘然长逝被新兴的“罗可可”风格取而代之,罗可可艺术之所以能在当时法国画坛占有主导地位,是因为此时艺术家的画风能被上到皇家贵族下到市井平民所接受。布歇的绘画趣味多以情爱、享乐为主调,用炫丽轻快的格调传达风流韵事和男欢女爱的贵族生活。这些作品的问世得到了法国当政者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也使布歇在此时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也许是贵族的荒谬奢侈的生活迷失了理性,使得他们不足以看清18世纪中叶的法国正处在大革命的准备时期。夏尔丹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高举启蒙思想运动的精神信仰理念,没有阿谀奉承,也没有跟在当权者特有的审美情趣后面,而是勇敢面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劳动人们的精神状态。他的“特立独行”使当时的法国画坛充满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欣赏者的范围也从贵族阶级扩大到基层。就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内出现了时尚沙龙与现实生活的交响曲。

关键词:布歇;夏尔丹;艺术表现;画面重构

引言

在绘画作品中对于女性的表现已不再是“新鲜”话题,但它所带来的外在表现方式与当时社会所蕴含的文化、经济等都依附着历史的车轮而前进。尤其是法国,这个时期的油画对女性形象不管是从内涵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这一现象发生的缘由却探讨甚少,布歇与夏尔丹虽然同处于一个时代,但是他们的绘画特色以及对女性形象的自我诠释却是峰回路转让人深思的,就此本文选取18世纪法国画家布歇与夏尔丹绘画中对于女性的比较作为研究内容。

正文

“典型这个词在希腊文里是Tupos,原意是铸造用的模子,与Idea同义,又由此派生出Ideal,即理想。”[1]所谓的典型就是接近理性的原型,具有一类事物所特有共性的典范。这也追究于西方绘画艺术有着最本质的渊源,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希腊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浪漫的神话传说,在文学、艺术、数学、物理以及天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说:“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2]在我们看来这种说法过于生硬死板,片面的强调数字的驾驭能力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但是他们潜意识能认识到事物的存在都是对立的,它还能促进事物有对立走向统一。

在典型再现的艺术表现过程中,需要绘画艺术家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自身的体验转移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下面笔者通过夏尔丹的《集市归来》和布歇的《日落》加以分析。

夏尔丹长年累月的为家人的生计四处奔波,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接触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理所当然也无法接受贵族的学校的教育。如此逆生长的环境却造就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绘画艺术的大师。夏尔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生长的市井生活当中,一幅幅不朽的绘画作品正是由于不断涌现的创作灵感的激烈迸发。锅、碗、瓢、盆、农妇等等千姿百态的生活物品和人物都一一陈列在了夏尔丹的绘画当中。如果要集中精力忠实的再现出这些,我就必须忘记至今为止所看到的一切。而且甚至必须忘记其他画家是如何表现这些对象的。我必须将这些对象置于远处,以至于看不不到它们的细部。必须准确的表现出事物本身,它们的阴影、它们的色泽、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光线和效果。”[3]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出夏尔丹自己对事物真实的再现的意图。在大的人物背景中,他力图通过自己的画笔刻画出玻璃或者金属表面上微小的闪耀甚至小器皿手柄上的细小花纹;即使这样,画面的构成依然是结构、和谐和匀称的。夏尔丹通过充满自信的笔触给予作品准确的构图,排除掉所有表面上的因素,赋予作品以威严和质朴,也许这就是夏尔丹作品能够真实再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对于夏尔丹朴素真实的画面内容而言,布歇则被裸露的女性形象充斥着整个画面,它以最直接的方式来传达当时法国的时代讯息,这不但是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倾向,也是对当时社会赤裸裸的真实反映。浓厚的脂粉气息、矫揉造作的动态、华丽笔触的精心运用都在追求一种外在的美感。他的绘画作品中变增加了些许“高级趣味”,奢华艳丽的衣着装束,高贵典雅的室内装置,贵重的金属生活用品以及高档的娱乐场所,无一不流露出生活的高贵和奢华,但这也是当时法国小部分人群的一种生活风格,尽管奢侈糜烂,但是布歇却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景象。比如布歇的油画作品《日落》(1752年布面油画),是与他的作品《日出》成对的作品,也是布歇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首先:在同一个时期两者表现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并得到了不同阶层大众的认可,尽管都是体态丰硕的法国女性,但是相差甚远的环境、神态以及穿着装扮却折射出了不同阶级的生活状况,也许教育的差异、也许宗教信仰的不同,总之当时法国贵族社会绘画内容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在神学和哲学相互作用的影响下提倡外在形式的和谐美、时代美的再现,被全裸或半裸的女性以及极具罗可可特色的装饰充斥着画面。夏尔丹时期提倡的启蒙思想运动,更大意义上是唤醒第三阶级人民的思想道德意识,狄德罗也提倡作为艺术必须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才能称得上为艺术,由此可见启蒙思想运动的发起对夏尔丹的绘画艺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夏尔丹的绘画上也不难看出道德教育的影子,例如夏尔丹的作品:《饭前祷告》、《家庭女教师》就能看出夏尔丹对道德教育思想的恻隐之心,画面中精心刻画了女教师和教育子女的母亲形象,在全身心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也没有停下对孩子道德教育的脚步。画面内容不管怎样严肃静穆,质朴、善良、温暖的情愫始终贯穿着绘画的格调。在夏尔丹的另一幅作品《集市归来》中,画面中主人公的是标准的家庭主妇的形象,俭朴敦厚、粗狂豪放的外形,周围简陋、略显寒碜室内装置无一不流露出第三阶级的生活窘态和她们对新生活的向往。

其次:艺术批评家狄德罗对罗可可绘画艺术所表现的男欢女爱、纸醉金迷的上流贵族生活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当时的法国社会在绘画层面有对立的双方,他们坚持着自己特有的绘画艺术理念和对艺术的理解,他们各执己见,用艺术来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传移模写,尽管在绘画题材、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这都是布歇与夏尔丹对现实生活的亲身体验。夏尔丹受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笔下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受封建观念的束缚在伦理道德上表现的中规中矩,没有一丝冲破旧思想桎梏的冲动。然而布歇笔下的贵族社会却截然不同,崇尚个性,重视人权,娇媚浮华,风情万种引领时尚,独领风骚。夏尔丹的绘画完全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现象,注重主观心理的描绘;布歇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审美趋好,集美于一身,在西方模仿论的基础上再现时代的娇媚风情。布歇与夏尔丹的绘画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夏尔丹安分宁静的画面与布歇不安分动态的重组构成可罗可可绘画的绚丽篇章。比如布歇绘画作品《遭到伏尔甘惊吓的维纳斯与马尔斯》(1754年布面油画)就是一个很完美的不安分画面的重新组合,爱情似乎贯穿不懈的整个艺术的绘画主题,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贪恋于调情的牧羊人和富有诱惑力的维纳斯。很多时候,画家将作品的情节连贯性压缩到最小限度,但是这幅画却是个例外。画面中人物的动态幅度之大,有种惊吓之后焦躁不安的心理反应,这种不安分的画面在重组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比较大,跟夏尔丹的安详寂静、唯美质朴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布歇绘画的情节内容是如此的跌宕起伏,夏尔丹的确实另一番清新淡雅的味道。

简洁紧凑的构图形式是夏尔丹在风俗画创作中最明显的标志,画面中不多的人物形象显得格外静谧、宁静祥和。夏尔丹一贯认为指导作画的是感情,反对古板教条的临摹,因为他觉得过于僵硬的作品根本无法超越带着感情所创造的绘画。夏尔丹胸有成竹的绘画方法是自己的画面带有让人感动地成分,仔细的观察,设身处地的体会、揣摩对象的心理情感等,这都为他的画面情感进一步锦上添花。在他的心里感情是绘画的根基,而指引夏尔丹感情的正是一种启蒙思想运动所带来的道德教育品质。这也正是夏尔丹画面中安分氛围营造的主要因素之一。

注释: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

[3]刘博《奢华的底线------罗可可艺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英]布歇.出版公司编辑.布歇[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2][法]夏尔丹.《世界美术家画库夏尔丹》[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6年5月第一版.

[3]劉博.《奢华的底线罗可可艺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张杰.《西方绘画大师》(夏尔丹绘画图片).重庆出版集团出版.2009年1月第一次印刷.

[5]王朝刚.《西方绘画大师:夏尔丹》.山西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02年版.

[6]布歇.《布歇——世界名画家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7]李春.《夏尔丹的时代和他的艺术》.世界美术期刊.1980年04年01.

[8]李青倩.《静穆与朴素——浅谈法国画家夏尔丹的绘画艺术》.《科教文汇》.2007年第33期.

[8]钟晓京.《平民生活与夏尔丹的写实艺术》.西北美术期刊.2000年09月30.

[9]石欣.《法国罗可可绘画艺术与布歇》.世界文化期刊.2001年01月01.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
论述《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及情感的处理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何苦相逢》——浅析川剧《金子》人物与舞美的艺术表现
不同游戏动画场景风格的艺术表现
谈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