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油松针叶黄化发生原因分析

2020-01-08 04:40
山西林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针叶黄化分生孢子

张 鹏

(太原市园林植物保护站,山西 太原 030001)

油松为中国特有树种,又是山西省主要的森林树种。油松喜光照充足,属于阳性树种;其抗寒能力强,深根性,侧根发达,故要求土壤通透、松散;有一定的抗瘠薄、抗盐碱能力,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钙质黄土上生长良好。油松的针叶寿命是2.0a~3.0a 或更长,并且每年都有新叶长出,在新叶长出的时候也有部分旧叶脱落,由于是陆续更新,所以终年都能保持常绿。目前,太原市城市绿化栽植的部分油松出现整株或局部树体针叶发黄,非自然更新脱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油松黄化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由于虫害和病害的侵染所致。

1 主要虫害调查

1.1 小蠹虫

发生规律:小蠹虫属于鞘翅目小蠹科,为小型甲虫,是重要的林木害虫。太原市区主要虫种有松六齿小蠹、松八齿小蠹、松十二齿小蠹等。1 年发生1 代,少数发生2 代。多数以成虫形态越冬,少数以幼虫或蛹越冬。次年成虫出现期,因虫种及地区而不同,自春至秋都有出现,一般一个半月可完成一个世代,由于雌虫一生多次产卵,故各虫态重叠现象普遍。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禁止带虫苗木进入;②保持林内卫生,及时清除风折、枯死木;③磷化铝熏蒸杀虫;④全树喷药。在成虫扬飞期,连续喷药3 次,间隔期10d。药剂可选择毒死蜱、高氯等,使用浓度800 倍~1000 倍液;⑤用内吸药剂灌根,如氧化乐果等。

1.2 松枝小卷蛾

形态特征:成虫灰黑色。雌虫体长6.0mm~7.0mm,雄虫体长5.5mm~6.0mm。头、胸部有较长的灰黑色鳞片。卵长径0.97mm,扁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半透明,渐变为乳黄色,孵化时呈粉红色。幼虫体长9.80mm,乳白色,头黄褐色,前胸背板及臀板灰褐色。蛹黄褐色。

发生规律:1 年发生1 代。初孵幼虫由树皮缝侵入开始取食蛀道,并吐丝作巢隐藏其中。Ⅰ龄~Ⅱ龄侵食嫩皮,坑浅而细;Ⅲ龄以后取食韧皮部,坑道宽窄随虫体大小而变化。翌年4 月中旬幼虫开始取食,在树皮内蛀食,形成不规则的坑道,将棕红色的木屑和脱皮推出坑道外,严重时坑道连成片,并有大量树脂流出,幼虫取食有转移性。6 月-7 月上旬为产卵盛期,9 月末至10 月初幼虫开始越冬。成虫从蛹背裂线钻出,将蛹壳2/3 带到树皮表面,蛹壳呈倾斜或直立状态。该蛾为害植株1.0m 以下部位,干基受害最重。

防治方法:与小蠹虫相同。

1.3 松梢螟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cm~16cm,翅展24mm,前翅灰褐色,翅面有白色横纹,后缘近内横线内侧有黄斑。卵近圆形,长约0.8mm,黄白色,近孵化时暗赤色。幼虫暗赤色,各体节上有成对明显的黑褐色瘤,其上各生白毛1 根。

发生规律:1 年发生2 代。3 月下旬开始为害,5月中旬开始化蛹,卵散产于松梢松叶基部。6 月中旬幼虫孵化,蛀入新梢髓部后先往尖端蛀食为害,到顶端后再往下蛀食,被害梢枯黄弯垂。幼虫老熟后在虫道内化蛹。8 月下旬第1 代成虫羽化,9 月中旬第2代幼虫孵化为害。

防治方法:①幼虫和蛹期,人工剪除带虫枯梢;②在幼虫初侵入嫩梢为害期,向树木根部浇灌40%氧化乐果乳油,毒杀幼虫。

小结:蛀干害虫防控有一定难度,要依据虫害种类的虫态进行防治。枝干害虫防控比较容易,但通过修剪来防治时破坏了植株的树形,常绿乔木的年生长量较低,顶端优势差,不好恢复整体树形。所以,对于虫害,一定要加强苗木检疫,做到预防为主,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 主要病害

2.1 油松落针病

症状特点:染病初期针叶上出现淡绿色小斑纹,很快变黄色,后逐渐扩大变淡褐色及至灰色;后期针叶上产生许多黑色横隔段线和椭圆形病斑,将针叶分成若干段,有的针叶上部枯死下部仍保持绿色,有的全叶枯黄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粒(分生孢子)。

病原:子囊菌六松针散斑壳,无性态,为半知菌类松半壳孢。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落叶或病叶中越冬。主要侵染2.0a 生针叶,下半年侵染1.0a 生针叶,4 月-5 月形成子囊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成为初侵染源。病菌由气孔侵入针叶后潜育期较长,40d~90d 才出现分生孢子器,孢子器出现后经50d~180d形成子囊盘;每年5 月-7 月表现针叶枯黄脱落,8月-10 月针叶上出现明显的无性和有性子实体。该病原菌侵染循环周期为1 年。板结和贫瘠土壤发病率高;受空气污染严重和光照不足的染病重;与草坪和地被混栽的油松,由于根部水分始终处于饱和状态且湿度大,感病和发病都重。

防治措施:①清除或烧毁枯枝落叶,减少侵染源;②春季树木枝叶萌动时及秋季落叶后喷洒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杀菌灭卵;③孢子传播期和发病期喷施500 倍液多菌灵或百菌清进行防治;④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树势,增强树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2 松赤枯病

症状特点:该病主要为害1.0a 生新针叶,少数老叶也会受害,受害叶初为褐色或淡黄色棕色段斑;有少数呈浅绿到浅灰绿色,后变为淡棕红色或棕褐色,最后呈浅灰色或暗灰色,稍凹陷或不凹陷的病斑,边缘呈褐色。分为叶尖枯死型、叶基枯死型、断斑枯死型和全针枯死型4 种。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形状在树上黄枯病叶和落地病叶上越冬。翌年4 月,越冬菌丝体形成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越冬分生孢子为初侵染源,借风雨传播;5 月-7 月降水后,有大量分生孢子涌出,成为重复侵染源;6 月-9 月为大发生期。

防治措施:与松落针病相同。

2.3 干腐病

症状特点:为害枝干。病斑初期为椭圆形或不整形的暗褐色,逐渐扩展成凹陷的带状条纹,长达数十厘米,黑褐色。后期病斑分界处裂开,病皮两侧翻翘。病部生出诸多略微突起的小黑点,成熟后突破表皮。

发生规律:树木受到干旱、水涝、日灼、冻害等立地条件客观因素制约,是该病发生的诱因。病菌为弱寄生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老病疤或死树中越冬。3 月-10 月都能侵染发病,以4 月-5 月和8 月-9 月为侵染高峰期。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喜侵染和寄生衰弱树和老树,多从伤口处侵入。

防治措施:①发病初期刮除病斑、菌瘤、流胶等侵染处(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治腐烂病药剂进行均匀涂抹,连续2 次~3 次,间隔期7.0d 左右;②同时添加适量内吸性或渗透性杀菌药剂,效果更佳;③改善立地条件,加强树木水、肥管理,提高树势,培养健康苗木;④冬季对树干涂白,杀菌灭卵。

2.4 生理性黄化

症状特点:针叶不同程度发黄,树势衰弱,严重者植株造成死亡。

发生规律:生理性病害,一是土壤贫瘠,土壤中所含的养分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所需,导致黄化;二是土壤中含水量偏高或土壤板结,树木根系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使运输组织受阻,导致黄化。

防治措施:加强日常养护,合理施肥,注意水、气管理,提高树势,保证树木正常生长所需养分。

猜你喜欢
针叶黄化分生孢子
盆栽沃柑生理型黄化现象分析
鸡 妈 妈
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广西鹿寨县科普惠农乡村e站站长韦忠献:流翔高钙来了,黄龙病、黄化树奇迹般的走了
雪景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风雨海棠
黄化安全性保障
瑞典林主协会提高工业木材和针叶锯材的价格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