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学生管理浅析校园学业成长与能力培养实践措施

2020-01-08 13:2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能动性学业高校学生

(四川工商学院 四川·成都 611745)

0 前言

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各项措施,对于学生学业成长及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的管理方式、管理工作路径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高校学生管理不能脱离学生主体而单独存在,高校学生的管理从根本来说应服务于学生学业成长机能力培养,应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1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下校园学业成长与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管理模式阻碍学生学业成长及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管理模式方面沿用旧的管理条例,高校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多采取强制措施,只关注了如何管住学生,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业成长及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引导。这种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也与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实际不相符,这种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学生学业成长及能力培养方面对于高校管理模式提出的新的要求。

1.2 严苛的管理条例限制高校及学生的共同发展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学生在这片净土中应体会到沉浸于学习中的乐趣,自由的翱翔于知识的海洋中,根据自身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为成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而努力奋斗。而当下高校中严苛的管理条例让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许多条条框框的压制,失去了原本自由学习的乐趣,同时,这种缺乏人性化的管理体制激发了学生的反抗意识,极其不利于高校及学生的共同发展。

1.3 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设定的管理条例都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施教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学生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主要载体,因此,在教育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长及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在实际管理中,不能仅仅考虑理论方面,实践活动是理论提出的基础,因此,在管理中应明确实践才是管理的核心所在。目前,众多高校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及管理活动时,教学重点是单一的理论传授,学生对于枯燥无味的知识接受有限,更不会主动深入了解,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

2 校园学业成长与能力培养实践的主要措施

2.1 改革管理模式形成以学生为管理主体的新模式

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当中去,为传统管理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生在学习及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高校管理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可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不再单一扮演被管理的角色,而成为管理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角色。同时,要从师生关系入手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回归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状态,学生不再只是师生关系中的客体,而转变为师生关系平等,在教学中以学生实际发展为主体的新型模式。

2.2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的能力

学生的学业成长与能力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学习,而应更多的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实现对知识的彻底掌握及升华。组织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管理空间,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间去,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于高校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促进学生多方面实践能力的发展。

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是显著的,良好的高校学习环境及学习氛围,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底蕴的积累起到关键作用,不同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业成长与能力培养起到的作用是不一致的,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管理中,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营造充满正气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从而建设充满书香气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学业成长与能力培养。

3 结束语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是学生,而传统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以学生学业成长与能力培养实践为主要出发点,对高校管理原有的模式进行调整,吸引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去,充分调动高校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知识水平,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操作平台,这对于高校改进管理模式,寻求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优模式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发挥的作用是显著的。

猜你喜欢
能动性学业高校学生
艰苦的学业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35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