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课程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路径初探

2020-01-08 13:2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高职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1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自1999年起,国家开始倡导高职办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2000年,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到“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上述这些文件的先后出台,标志着高职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热点、难点,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高职人才培养重视职业技能,开设专业、选择课程都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毋庸置疑,高职三年还要包括实训和顶岗实习,这也客观上导致了某些高职院校放弃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前在国内的高职院校中开设人文素质类必修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而多以选修课、讲座、学生活动的形式出现。

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是:情商高,学习持久性和专注度相对较低,迫于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们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职业资格证考试上。但人文素质教育真的对高职学生没用?和未来的就业联系不大吗?近年来,就业单位在招聘中强调“爱国”、“爱岗敬业”、“诚信守信”、“责任”、“担当”、“团队合作”等,要求员工具备稳定的心理状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其实正是对高校提出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2 以《古典诗词鉴赏》课程为例

2.1 古典诗词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历史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真实的反映先秦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及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状态,既有对先祖的歌颂,也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更有对阶级统治苛政的反抗与不满,还有对风餐露宿、舍弃小家、保家卫国战士的同情与赞美,《诗经》这部有记录的历史上最早的诗经总集,已经开了诗歌作品现实主义风格的滥觞,以后的诸多诗歌创作,例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长恨歌》、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宋末抗元文天祥《过零丁洋》等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深受时代的影响,并客观的反映时代的风貌及作者的历史观。一首首优秀的诗歌连起来,就是一幅华夏民族求存图强、梦想复兴的历史。而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历史观,总是自强自信,抵抗外辱的感悟。通过一代代的传承,这些诗歌作品不仅鼓舞着中国人,也是对世界人民和世界历史的巨大贡献。

2.2 古典诗词中所包含的美学:意境美、形式美、情感美

2.2.1 “意在言外”:意境美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庄子曾说,意在言外,不在书里,而我们在赏析古典诗歌作品中,一定首先要把握的要素:不要拘泥于诗歌的语言本身,要学会想象与走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中。

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后创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句,以无穷无尽的江水比喻自己无边无际的家国之思,此愁可有断绝?没有。因为愁似春水一路向东迸涌而去。李煜创设出了一个委婉、深远的愁之意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带领学生们赏析的时候,如果能体会与进入这样的意境中,将会满怀诗意,也满怀深情。

再如宋代词人柳永写他爱慕的一个女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诗句字面的意思是我憔悴、消瘦了,我的腰带也松了,因为我相思和怀念某人,可是我对我身体上的消瘦并不后悔,“为伊”,就是为了我所爱的那个人,我所追求的那一个人,她值得我为她憔悴。这样的一句,被王国维引入了《人间词话》中论述做学问的三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为什么柳永写的是爱人,而王国维可以引用作为学问的第二个境界,这就是诗歌中的“意境”!试想,你如果有学习和工作上的目标,你为它夜以继日、不顾一切的努力,是否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优秀诗歌的意境美,是跨越诗歌本身的存在。

2.2.2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式美

诗歌的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齐对称美,二是参差变化美。

整齐对仗美是指在诗歌作品中,结构相同或相近,包括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严格押韵的平行、对称之美。例如《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都是四字的相对,同时,“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一唱三叹的排比结构。例如律诗的基本创作要求中包括了对仗、平仄、字数、词类、节奏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均是此类美学的体现。

如果说律诗着重体现了整齐对称之美,那么词的产生则另辟蹊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为什么会长短不一?“词”本身就来源于歌词,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结构上分析,这首词是参差错落的。

是否词就只能是参差变化的呢?并不是。词中也有对偶和律句的存在,也体现了词的整齐对称之美。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正体,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第三句用平脚不入韵,其余第一、四、五句用韵。

除此之外,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语言结构和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所展现出来的形式美还是以参差变化为主。例如李白的《行路难》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每一句长短不一,很好地展现出了李白飞扬跳荡、纵横捭阖的气势格局。此诗变化多端的语句形式完全取决于李白感情的激荡起伏,只有古体诗不受拘束的变现形式,才能充分地展示黑暗的政治、郁闷的现实生活对李白远大理想、家国抱负的抑制,反映李白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

2.2.3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情感美

南朝梁钟嵘在《诗品》中写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词的创作是诗人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著名文学评论家钟嵘这样论述诗歌和情感的关系,他特别强调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他认为诗歌的本质乃是内心与外物相感应的产物,诗歌中所包含的,最本质的,最重要的是情感。

例如闻大唐官兵收复失地,杜甫写他与家人的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情人间因为战争而生离死别,唐代陈陶写悲:“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怀念亡妻,苏轼写下满纸辛酸:“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宋代诗人林升写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为表达反战的情感,李颀在诗歌中描述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总之,无论是诗人个体的喜怒哀乐与家国民族的大义,都借由诗歌创作充分表达。

2.3 古典诗词中包含的爱国意识、个人品格

随着诗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看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漫步江畔,虽屡遭贬谪,爱国报国的赤子心从未更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看见“诗圣”杜甫“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但他仍然为天下苦难的苍生奔走呼号:“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看见南宋诗人辛弃疾、陆游一生致力于反金战争,然壮志未酬,发出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之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之语,看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文天祥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不改初心,英勇就义的身影。

关于个人品格,初唐诗人王昌龄写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用“冰心”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心性。宋代诗人张孝祥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在岭南的仕途中,他的个人操守如冰雪般不染尘埃、高洁。宋代诗人李清照,愤于丈夫弃城中百姓不顾的不义之举,愤书“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蝉因其特性,也常常被用来比喻诗人的个人操守。《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骆宾王的咏蝉诗:“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也咏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杜甫,被称为“诗圣”,源自于他对个人品格的坚守、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对普通人生命的关怀,读他的诗歌作品,就是在阅读他的一部自传,从中可以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如果看到饥饿冻死的人,无家可归的人,正在经历战乱的人,难道我们不应该像杜甫一样去关心他们,去质问当权者吗?

3 结论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有明确的、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当前现状令人非常担忧,通过本篇文章,笔者希望可以引起高校对《古典诗词鉴赏》这一课程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教师能上好本门课程,引导与鼓励学生们向优秀的诗人学习,坚定爱国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形成高尚品格,共建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诗人与花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