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适宜,幼儿乐学

2020-01-08 13:2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层次性学具小班

(广州市从化区第二幼儿园 广东·广州 510900)

操作材料是教育的载体,是引发幼儿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媒介。只有适宜的操作材料,才能让每个幼儿乐于学习,使其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感性经验。皮亚杰说“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即幼儿学习数学最初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材料来完成的。因此,操作材料是幼儿学数学的必要条件,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开展实践探索,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数学操作材料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1 操作材料体现目标性

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对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依据和准则。明确认识教育活动的目标和要求,是提供合适操作材料的首要条件,也是我们指导幼儿操作的方向。正如我们平时常说的——要“心中有目标”即目标意识。而目标性操作材料的适宜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幼儿获得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在以往的学具制作中,教师常常在一个活动内容中只制作单一目标的学具,欠缺对总目标的细化。

以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数量”为例,兼顾个别差异,教师将其目标细分为:(1)运用手口一致地点数,感知10以内的数量。提供的学具有“小老鼠卖铃铛”、“给杯子送管子”。(2)在点数10以内的数量中,蕴含比较多少,由少到多排列。提供的学具有“等量接龙”、“给袜子找朋友”。(3)会运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提供的学具有“给数字口袋送礼物”“送食物”。

因此,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材料的提供应从教育的目标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把数学教育的意图和要求融入材料之中,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摆弄、观察、比较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达成目标,做到“行为有落点”。

2 操作材料体现趣味性

布鲁纳说:“学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当幼儿对材料感兴趣了,才愿意去摆弄、去操作,幼儿对操作材料兴趣越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会越好。因此,让幼儿喜欢操作材料,首先材料应该体现一定的趣味性。

小班幼儿年龄小,教师适当选取色彩鲜艳、生动形象,且熟悉的事物去吸引他们的眼球,学具制作适宜偏大,而不能过于精细,以便于他们小手操作。如:小班数学活动“感知5以内的数量”,提供的学具有“小动物坐火车”、“喂小动物”等材料,就很受幼儿的喜爱;中大班幼儿在小班的基础上,学具要加强可操作性及探索性。如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数量”,提供的学具有“彩色巧克力盒、瓶子戴帽子”。操作性、探索性强的材料立刻吸引了孩子们,有的饶有兴趣地根据巧克力盒里的彩色数字填满五颜六色的巧克力,有的专心致志地根据瓶身上大小排列不一的点点给瓶子送食物……以上材料都是幼儿自选汤匙、筷子或者其它辅助材料,既增加幼儿的操作性、挑战性,也促进了小手肌肉的协调发展。这样的材料不但能引发幼儿的操作欲望,而且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关键性的数学经验并获得主动发展。

3 操作材料体现层次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应从幼儿“最近发展区”出发,既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向自己最近发展区迈进,逐步实现自我成功。

3.1 在同一套材料中体现层次性

在同一套材料中,教师通过以提示卡或标志的呈现来提高操作材料的难度,将不同层次的目标融入其中,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要。在学具设置的过程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挑战难度。如:小班数学活动“5以内的排序”,我相应设计的材料是一本图书:第一页排好队的黑影,第二页画有大小的标志,第三页给小动物填空。

3.2 在不同组材料中体现层次性

除了在同一套材料中体现层次性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还要设置在不同组材料中体现层次性的内容。如:小班数学活动“一维二维分类”,层次一提供按颜色分类;层次二提供按形状分类;层次三提供既按颜色又按形状来分类。这样的设计使幼儿清晰每一套学具的目标要求,不会有过多外因干扰。

4 操作材料体现生活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经验,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具体事物和材料的操作。让幼儿模拟生活中的情景学习数学,有助于幼儿学习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真正学会数学,会用数学。因此,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将学习内容融合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从而让幼儿学得有趣,乐于学习。

如: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数量”,我们注重生活情景与操作材料的结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常常强调情景的创设,让幼儿在活动情景中学习数学技能,掌握数学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幼儿操作材料。比如,在“买东西”游戏环节,我创设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商场,提供一个数字环保袋给幼儿,让幼儿在买东西的情景中复习、巩固了10以内的数量。这种在生活情景中与材料进行互动的活动方式,可以促使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运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帮助幼儿学数学、用数学。

陈鹤琴曾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具有目标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生活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摆弄、观察、比较中,获得更多的操作技能和直接的感性经验,从而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层次性学具小班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