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鸟画创作的主观意识

2020-01-08 13:2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花鸟画古人主观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601)

研究生三年的学习,对于一个画家基本思想的形成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毕业已有几年,但学习期间的有些体会却越来越深刻。

1 临摹与写生

1.1 临摹

临摹是花鸟画创作前期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对传统绘画学习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为我们积累经验的过程。谢赫“六法”中也将临摹纳入其中,提出了“传移摹写”这也说明了对传统绘画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研一都是从临摹开始的,从练习线描到设色,这一过程无疑是在为我们后期的创作打基础,可是选择什么样的线来临习十分关键,研究生期间练线不像本科时那么盲目,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练习。根据我们的专业方向和个人线条的特点,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些适合我们的线来练习,对于工笔花鸟化方向的我那时临习最多的就是宋《百花图卷》、《宋画小品》、《五马图》、《寒雀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经典线描,通过用铅笔勾勒先去体会古人用笔的感觉,再到毛笔勾线的反复练习,为我后来的写生以及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临习的过程常常被古人精致入微的线条和敏锐的观察力所折服。这一阶段的感受就是,练线一定要有选择性、针对性的练习,临的时候要去体会古人是如何用笔、用气。要意识到什么线适合自己能为自己以后的创作服务。紧接着就是经典古画设色的临摹,这也是花鸟画创作前期特别重要的一个过程,宋画小品相信是每一个花鸟画创作这都必须学习的。临习经典,除了能熟练的掌握一些设色技巧外,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习体会古人处理画面的一些方式,如画面意境的表达、构图、以及造型上是如何主观处理的。

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平时每天抽些时间读读古诗,写写书法,画画写意。读诗体会古诗里的意境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写书法体会用笔和线条变化,长时间画工笔勾线容易手紧,画写意可以让我们的线条、画面松动些。这些无形中在提高着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趣,为我们主观意识积累着宝贵的经验。

1.2 写生

要写生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花鸟虫鱼千变万化的动态,进行研究,了解它们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惯、四季变化。我们在花鸟画写生中要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特点、生活环境、生长规律等,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和自己想要表达的画面情绪对动植物进行主观的取舍、提炼,大自然中虽有着非常丰富多变的素材但不是所有素材都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也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在画面中表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主观的去发现、取舍、剪裁、再创造。正如李方膺诗云:“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种意识是在长期的临摹、写生、创作中慢慢形成的,记得刚开始写生时总是一股脑的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都尽可能完整的画出来,自己画的累,出来的画面效果也不好。老师常说不管写生还是创作都要对画面进行主观处理,一只鸟身上的羽毛,细节变化的丰富性,我们是画不过它本身的,所以这时我们要主观的进行一些取舍、概括、总结。我们画一件东西不是为了再现它,而是对它进行主观的加工创造,给它赋予一种独有的精神和情感让他比原有的样子更加生动感人。至今,每当我起创作稿子时,老师的话语总是浮现在我耳边,提醒着我一定要有主观意识,无论是画花鸟还是折枝花卉,为了画面需要我们是可以主观的对它们进行改变甚至夸张从而赋予它们一种情绪。

写生不但是一个深入生活,深入自然观察感受的过程也是检验我们基本功是否扎实的过程,一个人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在他的写生中一目了然。写生丰富着我们的创作,大量的写生不仅可以加深基本功而且可以为我们以后的创作积累很多经验和素材。写生是从临摹到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过度阶段,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入化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写生来练习主观组织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等问题。

2 创作和创新

2.1 创作

创作一幅花鸟作品要经过构思、草图、寻找素材、起稿,修改调整、制作几个过程,这些过程都离不开作者的主观意识。创作一幅画我们要主观的思考,画面要表达什么样的一个意境,表达怎样的一种情绪,用怎样的一个构图,选择什么样的动植物来表现,它们的造型要怎么样处理,需要什么样的一个色调这些都需要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主观调控。所以一幅好的花鸟创作,作者的主观意识特别重要。

起初创作时,我对自己的画面总有种“空的不安”的心理矛盾。我这样画会不会太空?虽然老师也常告诉我“一张画面如果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拿掉还成立的话,那么不要犹豫的拿掉它,剩下的把它做足,做精,这就足够了。一张画面不在它画的有多满,画的有多具体,而是要注意画面的意境、虚实、开合、遮隐、主宾、对比、取舍、情绪等等,要达到计白当黑,以少胜多,无画出皆成妙境,这样才高明”这些话听来很简单,然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有点似懂非懂。现在回想起来可能还是因为自己当时读书,读画太少,没有什么能支撑起对画面章法、意境的自信;没有一个强大厚实的心理定势,缺乏创作自信。而这种自信我认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通过不断的学习、体会,不断的读书,不断的观摩古今优秀作品,不断的思考中建立的。到现在我的一个个人感受就是,在不断充实自己创作意识时一定要多读书,多赏名作,多思考并且从中主观理性的取舍和探究,融入我们个人的感受,让自己的作品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

从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绝不是停留在对古人痴迷的摹写、复制,也不是对写生作品的直接套用,而是在长期训练中慢慢形成的一种自己的语言,所以创作绝非简单的描摹和再现,只有把客观感受和主观的情感融合起来创作的东西才会感人。“外师造化,中的心源”说的就是由写生到创作的这一过程,清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上之竹”、“胸无成竹”深刻的而概述了绘画创作的整个过程;东晋顾恺之“迁想妙得”我们说一件好的作品他一定是有灵魂的,需要我们真情实感的投入,如画竹“其身与竹化”、画草虫“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为之我耶”,只有用我们的真情实感去调动我们的创作才能达到心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高度融合,所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有可能生动感人,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富有生命力。

2.2 创新

对于传统我们要主观的去学习,继承和发展,把握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言:“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熟知传统,又敢于突破传统。

在当今艺术多元化情境下,创新是摆在每一个画者面前的命题。花鸟画创作如何创新呢?除了“师古人”、“师造化”、读文学著作、理论书籍、积累经验、增加学识、提高修养外,我们可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换一个视角,换一种观念来进行创作。因为,古人有古人的生活,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般所习惯的传统花鸟创作形式无非就是全景式、折枝和长卷,那么如果我们在这些传统的构图形式上加一些现代元素呢,或者是给个这些常见的花鸟虫鱼换一个场景,亦或是为这些花鸟虫鱼营造一个现代的空间呢?我们的生活环境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鸟在树上,在大自然里,在空中是鸟;在电梯里,在泳池边,在雨伞里他就不是鸟了吗?我们把花卉吊起来放在室内,放在柜子里他就不是花卉了吗?一个人一直留着长发突然有一天他留了短发难到这个人就不是他了吗?其实只是我们习惯的观察视角变了那只鸟,那朵花,那个人的本质是没有变的。我们的创作也是一样只要画面和谐不突兀,为了画面意境和画面效果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多些尝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要调动起创作的主观意识和我们的真情实感,相信会有大量的想法涌现出来,从而逐渐的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猜你喜欢
花鸟画古人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好玩的古人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