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武术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0-01-08 13:2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体育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6)

0 前言

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化中,逐渐形成了集健身、养身为一体且兼具艺术性、竞争性的锻炼功效,在全面健身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发展,体育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传统武术教学开始走进体育教学,并将其列为重要教学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传统武术教学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提升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掌握以一技之长。

1 高校体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武术教学的内容及意义

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容较为丰富,我们通常以运动形式将其划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讨论运动在体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内容。套路运动包括踢、打、摔等多种动作,以徒手和器械演练来遵循攻防进退规律,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拳术、器械和集体运动等项目。其中,格斗运动因其意外事故概率大,导致很少有高校将其列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较多的是太极推手。

武术具有深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色彩,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还能锻炼和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和坚毅品格。武术教学也因此而被广大师生喜爱。

(1)武术教学有利于武术文化传承。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快餐”文化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认识程度。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文明、和谐等优秀价值观念,还有利于礼仪道德的传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传统武术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保护中国传统武术这一艺术瑰宝。

(2)武术教学能增强体质。武术课程要求学生内外倶练,内是指调理脏腑、疏通经脉,外是指强筋健骨,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肌肉,还要求学生通过呼吸配合动作。比如,我们教学中常见的打太极拳,强调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治疗体内的慢性疾病有一定益处,能够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此外,传统武术教学与其他体育教学不同的是,武术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自卫防身。比如武术的套路运动动作较多,且都是以进攻防守为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自卫防身效果,其他体育运动就未必如此了。

(3)武术教学能丰富内容。高校体育教学的项目主要以基础性和普及度较高的运动为主,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特点,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仍不够高。而传统武术教学具有鲜明特色,不仅能体现民族特点,还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将其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势必会丰富教学内容、增添教学特色。

(4)武术课程能激发学生热情。传统武术受道德约束,强调习武者要注重自保和对自身的超越,它比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健身功效强。且武术对学生身体状况、性别年龄及场地要求不高,学生在练习时可以技艺切磋,在互相学习中体会武学丰富的内容,从而增进学生交流。也正由于武术运动与其他运动有区别,传统武术教学才显得更有趣味,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5)武术课程可以锻炼学生意志。武术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武术基本技巧,还能培养学生在武术重礼仪、讲武德的熏陶中,形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通过习武,让其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实现内外兼修的目的,进一步缓解大学生的课业压力。此外,传统武术的美感较强,观赏价值高,美在武术的技术动作上,美在示范动作时的内外合一上,美在集体演练时的气势上,总能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这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不可比拟的。

2 高校体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武术的困境

2.1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据了解,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在体育教学中设置了传统武术课程,但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得还不够合理,传统武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我国高校体育的教学对象并不是体育特长生,基本都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难以体现武术的竞技性。导致培养方向不确定,长期重武术动作本身和传统养生,则不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二是武术课程存在趋同性。每个地区的武术都尤其自身特色,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是高校将传统武术与地域特点融合,与学校特点和学生体质结合,但多数高校还将武术运动看作是普通体育运动项目,也没有充分考虑其地域特点,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在传统武术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设计上没有明确规划,缺乏完善的训练方案和课程安排,在平时教学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导致学生虽然接触了武术,但却没受到规范训练。长此以往,武术学习激情和兴趣会大受影响,不利于武术教学作用的发挥。

2.2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高校学生接触到的武术体育只是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在具体教学中,多数教师没有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多做文章,缺乏技巧,将传统武术教学视为简单的动作分解,即使学生出现厌倦或抵触情绪时,也没有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手法,导致效率低下。近几年,高校体育教学逐渐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以教为本”的理念仍然存在,还有一些教师将普通体育运动的教学模式搬到传统武术教学上来,这种僵化、单一的教学自然记不起学生兴趣。此外,高校体育教学重实践、轻理论,传统武术教学也是如此,受室外教学的影响,多数教师只是进行套路教学,对武术本身蕴含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涉及的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武术文化。

2.3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只有自身具备丰富的武术知识和教学经验,才能将武术动作、武术文化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但是目前,我国多数体育教师基础薄弱,对武术技法掌握的不够到位,对理论知识也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武术的地域性和武术文化了解的不够透彻。精通武术的教师退休后,新聘任教师缺少经验,导致武术教学人才青黄不接,严重阻碍了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的推广。

3 高校体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武术的应对策略

3.1 优化武术教学体系

高校体育在进行武术教学体系设计和课程设置时,应当结合体育教学目标、地域特色和学生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尽最大可能对课程进行优化。比如可以事先对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和诉求进行充分调研,若大部分学生反馈武术教学缺少趣味性,则可以将单一的武术技法训练调整为多个教学方向,包括基本技法训练、传统养生型武术、竞技性武术和武术理论等,并对教学重点进行把握,突出武术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竞技性和养生性,使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可以在太极拳技巧教学前,利用多媒体展示太极拳的起源及其在武术中的地位,一方面让学生对太极拳有一个初步了解,另一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理念和思想上,无论高校还是教师,都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为武术教学所用,进而推动武术教学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

3.2 丰富武术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效率和质量,除优化课程设置,还应重点加强武术教学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武术教学方法。在理论研究方面,体育教师教学所用的书籍较多,但具体到拳法的历史、技巧及动作要领的书很少。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传统武术的相关知识,必要时编写为有吸引力的校本教材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摒弃传统的动作示范性教学套路,比如定期组织班级范围内或者年级范围内的武术比赛,通过比赛找差距、寻短板、弥不足。在给学生制造交流机会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的竞技性,有利于中国武术和武术文化的传承。此外,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开展武术实践。因此,高校和教师要重视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如可以邀请精通武术技巧和理论的专家进行宣讲。

3.3 提高教师武术素质

高校和教师要重视加强武术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武术素质。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吸纳人才。在招聘教师时,综合考虑其专业能力,在专业技能较强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学习力要求和英语要求等,将更多人才纳入到高校武术教学体系中;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传统武术教学课程设置的安排,外聘或邀请武术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和技巧示范,让教师在观摩中提升武术教学能力。此外,还要给教师创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使其更好地了解武术文化、掌握武术技能。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钻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好地、更新地武术知识和技巧。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行传统武术,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方配合,特别是教师自身还要在不断学习武术相关内容上狠下功夫,不断加深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释放课业压力的同时,将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领悟好、掌握好、传承好。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体育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中华武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