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背景下基层卫生治理的有效方法研究

2020-01-08 13:2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户供给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六安 237008)

0 前言

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人文等因素都相互影响,因此从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移,人们不仅对美好生活具有更多需要,同时各种去求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很多人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因此人们目前对于健康的渴望逐渐加强同时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提倡的小康社会也是以全民健康为基础的,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贫困人口比例有所减少,但是由于疾病救治所导致的贫困人口增多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对此我国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旨在于通过政策影响来提高对健康扶贫的支持力度,以此来确保贫困人口看病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但是要解决我国贫困人口看病难以及由于看病导致的返贫现象光靠政府财政支持是得不到根本性解决的,需要从根源上发现问题所在,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因此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健康扶贫背景下基层卫生治理的有效方法。

1 从“健康可行能力”的理论视角来分析贫困对人们健康行为的影响

1.1 健康可行能力包括疾病应对能力和健康保障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疾病应对能力是非常低的,一般经济条件下的人口在遇到较大疾病时无力承担医疗救治费用与康复医药费用,对于一些慢性疾病长期的医药需求更是无法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会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同时也会延误治疗时间,对病人的治疗带来更大难度,而这种现象在贫困人口中是非常常见的。从健康保障的角度来看,我国公共医疗资源的分配是非常不均匀的,在较为贫困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这表现在医疗资源以及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等方面,因此在贫困人口患病后“看病难、看不好病”等问题就成为了其摆脱健康贫困的最大阻碍。此外,基层卫生治理也要注重预防,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缺乏完善,低效率、低质量的医疗供应根本无法解决现有贫困户预防疾病的需要,医疗设备数量短缺、陈旧以及医护人员数量紧缺分布范围过小使得其对贫困人口疾病预防的作用性大打折扣,而在长期的低效医疗水平与昂贵的医疗费用下,贫困人口在患病初期对于看病救治是非常抵触的,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能忍受的情况下放弃治疗,这种心理是对治疗是非常不利的,需要尽快得到改变。

1.2 以提高健康扶贫机制来带动健康可行能力的提升

从政策角度来看健康扶贫具有众多的政策措施来支持,以此来适应健康可行能力的需要,针对贫困户最主要的两大特征“经济薄弱性以及健康薄弱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一,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这一制度的支持下,贫困人口可以拥有大病保险、医疗方面的及时救治、以及相应的专项补助,从一定程度上对贫困户的医疗救治进行兜底,切实解决其“看不起病”的问题。第二,通过政府的资源调配来合理分配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更具区域需求程度来提供相应的医疗资源,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避免资源限制浪费的基础上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最大帮助。第三,对大型医疗服务机构进行责任化区域分配,例如县级、镇级、村级医院以及卫生院对所属地区的医疗要进行辐射性管理,避免医疗死角区域的存在,方便贫困户参与医疗救治,定期举办义务体检与义务宣传活动,让人们认识到现代医疗救治的方便性与强大的救助力度,使其放心看病,大胆看病。

2 健康扶贫背景下基层卫生治理的有效方法

2.1 提高基层卫生治理的财政保障力度

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人们生活水平如果得不到提高,看病难就会一直存在,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政府的财政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就需要被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来讲,地方财政部门要针对基础卫生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以方便地方政府部门来实施相应的扶贫工作。卫生的财政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一筹资能力,要做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例如财政自身拨款、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资金捐助等,以此来筹集充分的资金,从而实现基层卫生治理的可持续性以及医保基金的长效性;第二,管理能力,在财政支持的基础上也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在项目的评估预算阶段要做好科学的管理与测评,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做到必要的资金监督与监控,让医保基金发挥其最大作用,杜绝资金滥用、用作其他用途、贪污、资源浪费等情况的发生,确保基金能为基层贫困人口的医疗救治带来福利。

2.2 提高基层卫生治理的服务供给能力

基础卫生治理的服务供给要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从需求的角度来深刻思考如何发展服务,因此要提高基层卫生治理的服务供给能力,就要考虑精准供给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中如何有效发展。从现代创新性的理念来看,政府服务供给机制首先要认识到精准供给的重要性,利用基层政府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体系的主导性,充分了解贫困户的健康需求,做到供需之间的有效匹配与契合,不断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中,使得我国的社会容纳性越来越高,习近平主席也提到过对精准扶贫工作要做到“靶向治疗”,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要求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要精准到具体性的人以及具体性的病症,将人和病加以科学分类,从而达到精准救治的目的。对此,政府在政策的具体制定与实施时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服务理念,不断拓宽并扩展供给主体网络,完善并丰富服务供给内容,创新并创造更为科学合理的供给方式,不断优化供给机制,从而不断接近并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总的来说,健康扶贫工作过程中的需求与供给是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的,需求是前提与基础,需求存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供给,而供给存在的意义为满足需求,只有精确的识别需求才能够针对性的提供供给,让基层医疗救治工作起到最大的作用。

2.3 提高基层卫生治理的和谐运转

提高基层卫生治理的利益协调能力能够促进基础医疗体系的可及性,使得基础医疗机构以及各级管理服务部门实现更强的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直接影响着基层卫生治理运转性能。具体来讲,基层卫生服务层面的扶贫项目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是多方的,贫困户是第一受益者,而其中还涉及到的主体有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各类的医疗服务机构以及相应的医药物资供应商。这些主体的利益需要进行有效的区分,严格预防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混淆不清,避免公共利益被私有个体所侵害,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自主性,这也是基层政府为提高基层卫生治理所发挥的协调作用。

政府的利益协调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一横向协调能力,从现代医疗服务管理理念入手,不断加强加大基层医疗服务体现建设,使得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规模达到较高水平,金字塔式的医疗结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庞大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实现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高水平覆盖,以此来实现基本医疗机构的可及性。第二纵向协调能力,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不仅仅要从规模上达到要求,同时也要注重各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从医护知识的专业性到服务态度与能力的专业性方面都要提出要求,新建的医疗服务机构要不断吸收以往医疗机构服务经验,面对贫困户的特殊就医习惯与态度,不仅要有求必应,为其提供专业科学的医疗救治,也要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让其无后顾之忧的看病就诊,从这个角度出发也是能够实现基本医疗机构可及性的。

2.4 提高政府基层卫生治理的政策能力

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社会各界关注与帮助,但是前提是政府的政策管理,在此基础上才能刺激社会对此的关注,以达到有个良好的基层卫生治理环境。因此提高政府基层卫生治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实践这一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政策的制定,政府政策的制定要从基础卫生治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得其制定的相应政策能具有最精准的目标匹配能来,以此来达到较高的政策利用率,从而逐步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供给质量。第二政策的执行,在科学的政策指导下,要保证其执行过程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例如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要提高签约医生对基层贫困人口救治的回访率,将政府机构所记载的健康档案高效利用起来,通过基层调研调查来获取基层贫困人口对政府所实施的基层卫生扶贫工作的知晓率与满意度,并获取群众建议,以此来不断完善政府基层卫生治理的政策体系。

3 结语

在健康扶贫背景下,我国社会各界对于贫困人口看病难的问题都是非常关注的,而我国政府近年来也是励精图治,想方设法的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力图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社会问题,但是在政策制定与政策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大问题,救治力度不够,救治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使得基层卫生服务治理工作一直停留在最表面,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我们今后基层卫生服务治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反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户供给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