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灌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说开去

2020-01-08 13:2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灌南县文化遗产物质

(灌南县文化馆 江苏·连云港 222500)

1 灌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

灌南,历史悠久,饱经沧桑。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鲁国和楚国。秦,属朐县。灌南县区域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曾在海州之南百二十里,置海西侯国,为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封邑。征和三年(前90),李降匈奴废侯,遂改置海西县,属东海郡,后汉属广陵郡。公元前90年建海西县,为境内建县之始,故有“海西故国”之称。灌南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通江达海,是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的南大门。她濒临黄海,地势西高东低,西宽东窄,宛如镶嵌在黄海之滨的一把金钥匙。灌南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文化名人,如汉代的徐淑、徐宣,南北朝的鲍照、宋代的宋昭、明代的程鹏、郑锐,清代的吴朝栋、赵镇、汪江,近现代的汤化达、赵绍义、王小古、惠浴宇等。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及灌河周围沧海桑田的变化,使灌南县素有“水绿之都、桐杨木之乡、淮山药之乡、浅水藕之乡、蘑菇之乡、苗猪之乡”等美称。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人文资源,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二郎神的传说、汤沟酒酿造技艺、五妙水仙膏、曹氏热敷接骨、汪奇魔的魔术杂技、孙洪香的剪纸、吴培华的木刻与根雕、邵如花的苏北琴书、张店的锣鼓传说、新安镇的元宵灯会、王德志的灯谜艺术等等,这些在灌南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的传统艺术、技艺、习俗,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似一块块的璞玉,无需雕琢,散发着深沉、悠远、浑厚、柔美的光芒,成为这片土地上灿烂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但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新事物更新换代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其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土壤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有些传统技艺已经失传或者无传承人。近几年,灌南县文化部门依靠群众,广泛而持续地开展了非遗普查、申报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2008年,灌南县共搜集普查线索1044条,调查项目812个,出书项目260个,编撰《灌南县资料汇编》两本,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16个门类。成功申报代表作名录省级四项,市级21项,公示县级代表性名录107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许多独门技艺人亡艺绝、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赋予了灌南文化部门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能够代代相传,2009年成立了灌南县非遗保护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对已经普查好的项目逐一进行排查梳理,对重点项目进行实地采访、拍照和摄像。筛选出一批有价值的重点项目,为下一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灌南县非遗保护中心积极推进“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的建设,2010年至今共建立并授牌的县级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16处,其中的二郎神遗址主题公园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汤沟酒酿造技艺传承基地和汪氏魔术传承基地已经被评定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到2016年,把灌南县创建成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初步建成一批颇具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和传承基地,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项目;到2020年,基本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保护体系和项目产业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网络化、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非遗的传承、管理和利用,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参观共享,我们筹建灌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将零散在全县各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集中在一个多功能的空间加以展示。以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电子文件、事物等多种形式保护和弘扬,将调查、搜集、整理、保存、展示和研究融为一体,充分彰显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不应该数字化保护或者能不能实现数字化保护,成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讨论非常激烈的一个话题,作为一名非遗保护工作者,我认为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非遗保护工作应该数字化和实现数字化,下面就我自己几年的工作经历浅谈几点感想。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力度不够。由于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政府部门长期不够重视,普查工作力度不大,导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认识不清,缺乏深入和广泛的了解。我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相对滞后,如汤沟酒酿造工艺、曹氏热敷接骨、万寿堂胃炎汤等,这几年汤沟酒酿造工艺一直冲刺国家级非遗项目但仍没有申报成功。

第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观念滞后表现在:一是轻视或忽视民间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在认识和实践及法制建设中,“文化遗产”被“文物”所取代,“文物”保护被等同于对整个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足够重视;三是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是一种客观必然,主张任其自生自灭,无须保护;四是认为目前县财力有限,无暇顾及,等经济高度发达后再进行保护。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对有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法律保护依据。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只是将有形文化遗产列入保护范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没有科学的界定和权威的说明,也未能列入该法的保护之下。虽然少数地方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但仍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

第四,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传承渠道不畅。我县的非遗工作者没有一名是专业的,方言社会的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教育与非物质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我国大学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科极度缺乏,不能培养提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社会人才。年轻一代的公民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在充斥着网络、选秀、圣诞节的环境中,而丧失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所以,往往依附于其传人的继承,许多民间、民族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人一旦消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将随之消亡。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无形文化必须有继承才能得以传承发展。而人的消失无疑是非物质遗产最大的损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对无形文化持有人(老艺人等)进行保护,并鼓励他(她)们“师徒相授”,培养继承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特定民族或群体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其独特性是其他依附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所不能取代的。从某种意义上,它的消亡意味着民族个性、民族特征的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口耳相传,诉诸视听而疏于记录和固态化,因而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以灌南的张店锣鼓为例,“张店锣鼓各打各”的传说享誉大江南北,它只有鼓点子,没有唱词,不像新安京剧以地方方言为唱词的地方戏。以往我们对传统戏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都是采取用笔记录下其唱词和谱子然后回来加以整理进行存档,这种保护方法有很多的弊端,比如记录的唱词不能体现出地方方言的韵味,也不能体现每个传承人的曲风特点,张店锣鼓的鼓谱记录不全等,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一些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习俗迅速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断层;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已经绝灭或濒临绝灭,剩下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近几年来灌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趋势趋于年轻化,例如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年纪都比较年轻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所以传统的保护建档已经不适用于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轻的传承人都懂得电脑、影像等科技事物,自己的作品或者档案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中实现共享,因此建立一个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交流群也是势在必行的。

3 结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非常重大。从民族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意识中的一种自觉,是民族精神的DNA。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独立的维护和永续发展的基础。从城市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特色的育成和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非遗的传承、管理和利用,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参观共享,我们筹建灌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将零散在全县各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集中在一个多功能的空间加以展示。以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电子文件、事物等多种形式保护和弘扬,将调查、搜集、整理、保存、展示和研究融为一体,充分彰显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魅力。

猜你喜欢
灌南县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灌南县依托“智慧平台”做好安全生产常态化管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灌南县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
她赢得了灿烂的笑容:记灌南县关工委副主任袁幼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