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中考阅卷对文言文和诗词阅读教学的启示

2020-01-08 20:41聂雅文
课外语文 2020年13期
关键词:赏心刘克庄答题

聂雅文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厂中学,江苏 南京 210031)

文言文阅读和诗词阅读一直是低得分率的题型。笔者通过参与2019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该部分的批阅工作,以此分析学生在答题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提出对日常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试题分析

本次阅卷中批改的第9题如下。

梦赏心亭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伤心长春草,其心耳,骚人赏。自高如虚。何实而胜?莫若王谢高。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以调玉烛之明,为时和赏;以补金瓯之缺,为国寿赏。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墓,一赏有一戒存。

9.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4分)

小明: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1)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赏”。(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小明: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2)属于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这道考题将萧山的《赏心亭记》和刘克庄的《梦赏心亭》结合在一起,(1)找到“大赏”的定义1分,(2)判断刘克庄诗歌中的情感1分,(3)写出判断理由2分。(1)在原文中找答案;(2)由于刘克庄抒发情感的特殊性(既有对个人,也有对国家的慨叹),凡是出现的“赏”的类型都可以填。(3)则需结合诗歌内容给出理由。

二、学生作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审题偏差

题目新颖,部分考生没有读懂题意导致留空,有的则完全忽略文本作答。如(3)写“诗人在梦中所见”“诗人欣赏美景”“诗人喜悦的心情”等。

(二)答题偏差

回答(1)时考生抄写不完整或有错字,如“用实心为(办)实公(功)”“克复神舟(州)”等。(3)在分析情感时不结合语句仅凭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得出“诗人生活的时代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或“诗人希望收复故土”等。

(三)理解偏差

“骚人赏”需结合《岳阳楼记》“迁客骚人”来理解,诗歌中的“诸贤”也被错解成王导谢安。还有对“孤独”“凄清”等情感没有深入探究,作者通过眼前的凄凉之景抒发对命运和国家的感伤慨叹,所谓“诗言志”,回答时要扣住诗歌分析它独有的情感。

三、对平时阅读教学的启示

中考是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所反映的问题是极具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就规避上述问题。

(一)审题训练

1.充分利用教材的课后习题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例子。有一些学生因不解题意没有作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后习题训练审题能力。七上《天净沙·秋思》的课后问题“《天净沙·秋思》一文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需从意象、画面和情感三方面作答,充分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2.“不以善小而不为”——规范答题习惯

有的题目要摘录原句,可以依附文本内容训练学生的答题规范。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有“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一句,可以设计“元方认为友人___________(填原文中的四个字),所以入门不顾”这个问题,让学生摘录“无信无礼”填空。坚持如此训练,学生定能养成结合文本答题的习惯。

(二)答题规范训练

1.端正态度,认真对待

初一学生在思维上有“粗、漏、浅、短、窄”的问题,答题不完整,应注意加以规范。如《孙权劝学》中提问“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学生回答往往不全面。可以分解为:“孙权先说……然后说……最后……”以此“逼迫”学生在回答时精心组织语言。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教学文言文和诗词时,教师往往习惯于单打独斗,没有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不妨打通教学通道,从一篇走向一类,从零散走向系统,从浅表走向深入,构建系统的语文学习世界。如八年级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钱塘湖春行》《渡荆门送别》等是借景抒情的典范。孙绍振教授说:“欣赏作品主要应从语言中感受,尤其是诗词,主要应从词句中感受。”作者通过景物抒发情感,回答时应结合语句分析情感。在课堂训练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同类型的文言文和诗词放在一起阅读比较,训练这一类文章的答题流程。

(三)课堂理解训练

1.充分利用书下注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见书上注解的重要性。中考试卷上对“赏心亭”的注解中强调“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因陆辛二人是南宋著名的爱国文人,故推断本诗与爱国情感有关,但这个重要提示被很多考生忽略。教师应提示学生平时多关注注解并利用注解生发问题,让学生养成关注注解的习惯。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明代文学家陆时雍指出:“树之可观者在花,人之可观者在面,诗之可观者在意象之间而已。”像本题里出现了“乌衣事”“玉树音”,乌衣巷应联想到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玉树音”则应记起《泊秦淮》 里的“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指的是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从这就能看出诗歌的情感,考生出错是由于他们对基本意象不熟悉。

教师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快速搜寻核心意象并勾连到相应情感取向的能力。以七年级为例,《观沧海》抓住“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抓住“明月”。这些常见意象只要学生有心、有意识地去积累和巩固就能灵活运用。

3.“万变不离其宗”

语文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巩固答题方法和强化语感。南京某区在一次中考模拟考试中考查了元稹的《茶》,考题为“这首诗是宝塔诗,形式新颖,它有什么特点”。其最终结论依然是对偶、押韵等律诗的基本特征。无论题型如何变化,考察的能力点也不会有太大改变。老师可以多搜集题型进行讲练,鼓励学生多做多见。

四、结语

如今语文考试越来越重视对阅读能力的考查,笔者认为,任何文本的阅读必须遵循它的特点和规律。只有从中考源头上发现问题,才能指导我们不断优化和完善文言文和诗词教学。

猜你喜欢
赏心刘克庄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宝塔峰
邀你来答题
赏心只有三两枝
赏心美景入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