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在体验中升华
——小学语文体验式读书指导的思考与尝试

2020-01-08 20:41周建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上坊小学江苏南京211103
课外语文 2020年13期
关键词:周总理语言文字体验式

周建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上坊小学,江苏 南京 211103)

一日,与几个朋友小聚,席间,自然谈到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其中一友谈到自己已上高中的女儿,深为其现在的懂事而宽慰。说在其作文中,曾见一篇描写父亲的,有这样的句子:“在暮色苍茫中,夕阳把爸爸已显弯曲的背影拉得很长,鬓边的银发让我的心隐隐发痛。当他叮嘱我自己好好照顾自己而挥手与我告别时,我只得别过脸去——因为我怕他看见我脸上的泪花……”文章写的是爸爸在一个晚上给她送棉被时的情景,笔触虽嫩,却真情流露。听到这样的讲述,联想到我一生朴素、疼爱我的现在已不在的父亲,想到当初他冒雪给我送棉鞋的情景,我的心中酸酸的。而此时,旁边却传来一阵嬉笑声——另一个朋友刚上六年级的女儿和她的同学几乎不假思索地说:“照书抄的!好玩儿!”我心阵痛!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冷静下来一想,这倒也不奇怪,他们没有这样的体验,没有这样的感性认识,怎能在文字中品出这份真情?于是我想,读书,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作者浸润在文字中的情感?调动生活中的体验,与作者思绪相牵、情感相融,也许,阅读到的就不仅仅是文字表面所反映出的内容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式阅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探讨。

一、注重积累内化,厚实体验基础

要想在阅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必须要有相对应的条件,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我之所以能在作文的描述中感受到父亲那质朴的爱,是因为我曾经有过那样比较接近的生活阅历,是相近的语言文字唤醒了这份感受。同事的女儿笑,是因为她没有这种经历——相近的经历也没有,再加上缺乏对这种场景的想象,她自然认为是不真实的,是可笑的了。教师如果不考虑到这种客观事实,而强逼学生去体验,那逼出来的也是无病呻吟,是不真实的。

肤浅的生活阅历限制了学生体验的广度;仅有的知识经验限制了学生体验的深度;狭隘的情感认识限制了学生的体验强度。因而,要想厚实学生的体验基础,须从这三方面着手。

(一)拓宽视野,丰富学生生活阅历

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尽可能开展较多的课外活动,并尽量与生活、社会相联系,不要把学生当作温室中的花朵,让他们走进社会,深入社会,认识社会,增强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这为带着体验去阅读迈出了较为关键的一步。

(二)立足已知,通过想象放大认知

现有的知识经验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较大的改观,但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激活与认知相关的内容,以一点带一片,放大知识面,为体验式阅读的实施增添了有分量的筹码。

(三)学会迁移,纵横相连激活情感

文章描述的事情、场景……不可能是读者经历过的(正如上文所说,她讲的是送棉衣,而我想到的却是棉鞋),但是,教会学生进行情感迁移,激活“最近发展区”的内容,也许就能获得相似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与作者取得心灵上的共鸣。

二、创设阅读情境,催生体验条件

当学生的阅读尚不是自觉行为,体验还不能自然形成时,须借助外部条件进行催化,养成习惯后,便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阅读就会成为体验认知活动,读者就能与文字背后的作者情感相融了。

(一)借助音乐功能,营造体验氛围

亚里斯多德说:“音乐使我们显示出更有情调的个性。”“音乐的伴奏可以使沉闷的课堂变得富有情趣。”让人的情绪适合各类文章,产生各种情绪,达到精神的最佳状态。有经验的老师知道:在舒缓的小提琴曲中去读《黄鹤楼送别》,学生读得一脸凝重;在乐曲《二泉映月》中去读课文《二泉映月》,学生读得如泣如诉……这就是音乐激发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化体现。根据不同文章的风格,选用不同的乐曲相配,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我在指导阅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就设计了“读”的音乐化训练,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情感把握。《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学生的情绪如果不被调动起来,情感不被激发,就无法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情感,不能促进语言情感。用音乐调动情绪、激发情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选取的音乐是《哀乐》和二胡曲《周总理,你在哪里》。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的周总理吗?周总理,是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他日理万机,为了人民,不辞辛苦,以崇高的品格,博得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因病逝世。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聚集长安街送总理。(《哀乐》渐起,伴随着老师那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了十里长街)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情感,我又选配了一首二胡曲《周总理,你在哪里》。(音乐起)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呼唤。

生:听到了人民对周总理的片片深情。

……

师:你们在课文中找到最能表达人民对总理的感情的句子,和着音乐读一读。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挖掘出来,真正体会到了语言的情感。

(二)利用范读引路,指引体验方向

相同的一篇文章,有的人读得泪流满面,有的人则无动于衷,甚至有的嘻嘻哈哈,这是对文章理解不同、体验不同造成的。上面已经说过,学生的阅读局限性是比较大的,为了尽快将其引入文章主题氛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范读了——教师用自己的阅读技巧、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角色分配,披文体验情感

角色朗读,让学生有一种“演电影”的感觉(这是我的学生跟我说的),他们自然会努力揣摩人物内心,将其生动地表现出来,体验式地读出人物的语言,“演”好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主动体验的过程。朗读一次,他们就会揣摩一次,加深理解一次,也就向文中的人物靠近了一次,最终走进文中。利用情感因素将表演移植到教学中,可以展示学生的才能,边读边表演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将相和》一文教学时,我就采用了“学学演演”的形式进行教学。预习课文时就布置大家:这篇课文我们要边学边表演,请同学们回家多看一些“战国”故事,全面了解蔺相如、廉颇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上课时,指名三组学生上台表演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学一则,演一则,使学生动心动情,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蔺相如、廉颇两位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也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视体验阅读,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读书指导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文章、对问题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采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体验情意,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深刻领悟新课标精神,一定能带领学生获取独特的阅读经验,让学生的认知、情感在体验式阅读中得到升华!

猜你喜欢
周总理语言文字体验式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周总理的标准餐
语言文字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
周总理运筹援越扫雷——访海军原副参谋长来光祖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