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艺创作的民族化方向研究

2020-01-09 04:46
天工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族化陶艺民族

文 李 青

从陶艺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来看,它们已经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价值和地位是无法替代的。陶艺作品是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象征,对陶瓷创作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也是对社会文化的一种分析,将中国陶艺创作镶嵌在民族文化框架中,未来陶艺创作将会沿着这种文化轨迹不断发展壮大。

一、西方创作意识对中国陶艺创作的影响

众所周知,意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陶瓷文明史虽说已经有几千年,但是其艺术创作风格在不同时代却有着不同的表现,作品风格和创作意识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复苏的,正是在改革开放期间,西方的陶艺作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个时期,陶艺交流会逐渐兴起,中国的陶瓷创作者受到西方陶艺作品的启发,在陶艺创作方面有了新的灵感。在用料上,创作者们发现不必在意材料的粗细优劣,而是更应该注重作品的个性化;在装饰上,追求的是一种偶然性和效果的随机性;在造型上,比较侧重虚实空间的结合等。这种由西方引进的陶艺制作理念和中国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是现代陶艺的由来。

制陶开始演变成一种文化情趣,是展现自我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时之间,西方主张的点、线、面等造型艺术给中国陶艺创作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奇的事物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创作灵感也深受启发,但是民族文化却遭受着猛烈的冲击,不仅陶艺作品在创作时受到西方极简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影响,就连审美标准也是遵循西方的判断标准,在当时只要是西方认可或者是接受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就今天来看,所幸那段时间是短暂的,陶艺创作者很快就在追逐西方审美文化的道路上停了下来,开始反思中国未来陶艺创作的发展方向。在改革开放初期,每位陶艺创作者心中都有这种困扰,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体现在了科技、经济等各个层面,因为存在巨大差距,所以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并且试图改造自身的文化。尤其是在那段时间里,西方文化似乎比东方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对造型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民族化是陶艺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世界发展的脉络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物质财富的积累能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决定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至于精神思想层面,只能说是各有短长。早在盛唐时期,我国的陶艺创作在情感表达上就已经具备“各时代诗的气息”,如《兵马俑》《马踏飞燕》等。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就在盛传极简主义之时,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也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艺术创作本身就是应该抓住时代的脉络,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艺术作品应该是时代、经济和伦理的客观反映,它是不可以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的。于是身处在中华大地的陶艺创作者们,又再一次停下脚步回过头来,重新思考和审视传统的美学思想。从此,中国的陶艺创作在经历了一段迷茫期之后,又重新步入正轨,回归到了正统文化中来,并且将民族化审美意识应用到了艺术创作中。值得欣慰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的陶艺创作者又再一次将目光聚集到了中国,尝试从中国深远的文化中寻找新的陶艺创作灵感。

三、民族化在陶艺创作中的表现

(一)天人合一观

儒家美学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主要倡导的是伦理和艺术以及价值观念的呈现。庄子则倡导道家美学,讲究无为、逍遥和避世之美。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化背景,才形成了中国文化独有的物我相容精神,这也成为本民族最崇高的创作指导思想。物我相容是一种含蓄、简练而又热烈的情感表达方式,与之相对应的便是中国的剪纸文化、脸谱艺术、雕塑艺术等。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创作者摒弃了花里胡哨的外在形式,深刻把握精神的本质,这种创作是直击心灵的,也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精神通过作品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实现了情感和物的交融,突破了人和物之间的界限。所以,在中国进行陶艺创作时,不可能完全追求单纯的唯美和风格化的艺术趣味,陶艺作品不仅仅是对创作个性的具体呈现,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经济价值,陶艺创作应该是具有一定社会性的。

(二)从现实角度出发

陶艺创作最开始的审美意识是具有一定功用的,当然,在漫长的陶瓷发展史中,在经济体制的猛烈冲击下,陶艺创作在很大层面上已经脱离了实用功能。如,陶艺作品的审美功能、认识等已经远比实用要重要得多。真正的艺术形式是需要面向大众的,单纯的个人艺术行为不能称为艺术,只能算得上是一件作品。艺术需要更多的人来欣赏并且赞同它本身的价值。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建立在创作和欣赏基础上的一种社会互动,因此在当代的陶艺创作中,不仅可以体现出文化的深邃美,同时还受到民风和经济的影响,陶艺创作无论是从思想深度层面,还是从对社会理解的角度层面,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表现。这对陶艺创作者来说,必须要充分运行中国文化,并且和西方空间运用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综上可以看出,陶艺创作的思维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是未来陶瓷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三)本民族创作意识逐渐成熟

随着本民族创作意识逐渐成熟,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本土精华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同时西方文化的美学精华也是不可以拒绝的。我们要取长补短,将两者高度融合,“文化整体观念”对艺术界有了比较客观的要求,必须从整体上对不同民族文化进行把握,掌握其内部结构的统一性,采用现代的成型手法和陶艺的审美品格,并且和传统文化进行融合,通过装饰风格来呈现民族古朴和雄浑的整体精神[1]。在此基础上,试图和世界民族文化进行沟通和交融,通过取舍融合成一种新的创作意识,并将这种新的创作意识应用到陶艺创作的指导实践中。随着陶艺创作水平的提高,在今后的创作发展中,中国陶艺创作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改变原本零星散落的局面,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不仅如此,在当今的一些艺术院校,师生的陶艺作品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和运用方面,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本质上的提升。如,周国帧先生创作的作品《站起来的雄狮》,就是典型的现代陶艺作品代表。当然周先生的艺术创作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文化沉淀才形成的。

除了周国帧先生的作品以外,还有黄焕义的《土说》和张晓杰的《游动幻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现代陶艺作品,也是陶艺作品和传统装饰相互融合的直接代表。陶艺作品是来源于本民族的,并不能和民族文化脱离,但同时陶艺作品又不完全属于本民族,其中还吸取了一些先进的文化元素和制作工艺,随着本民族创作意识的日趋成熟,陶艺创作将会上升到新的高度[2]。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陶艺未来还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保护好陶艺传承

中国陶艺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民族化显然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并且影响着陶艺创作。将民族文化融入陶艺创作中,在提升陶艺制作水平的同时,民族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陶艺制作也要主动参与文化互动,寻找陶艺传承的新路径,为中国陶艺转向奠定基础。陶艺不仅仅是代表着中国的悠久文化,通过陶艺制品还可以反映创作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情况,是一种时代的代表和缩影。从中国的陶艺发展历程中就可以看出,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陶器物分析,就可以直观呈现民族文化。做好陶艺的传承工作,可以使现代的陶艺创作者领悟到当时的创作理念和文化背景,从而起到警醒和鼓励的作用[3]。中国陶艺转向应该将民族化作为指导方向,细心发现生活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将其融入陶艺创作中,突破陶艺创作的局限,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加以创新,回归民族化的创作意识,提高陶艺制作品位,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中国陶艺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陶艺创作必将走上民族创新之路,民族化也势必会成为陶艺创作的未来发展趋势。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客观看待这一问题,将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在吸收本民族文化营养的基础上,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西方文化,将民族文化作为导向来规范陶艺创作,只有这样,陶艺作品才会更具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民族化陶艺民族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我们的民族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疯狂”的陶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