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模式对南京高校志愿服务发展可借鉴性研究

2020-01-09 06:31徐欣宁
科教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南京广州志愿

徐欣宁

(河海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1 广州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1)项目创新推动制度发展,文化创新引领志愿潮流。广州是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展示、大竞赛的场所。它的特色就在于依靠志愿项目使全民参与,借助比赛平台使好项目脱颖而出获得资金获得更好的渠道。广州志愿服务交流会已成为中央文明办指导、共青团中央、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主办的全国性活动。由此,志愿项目的创新带动志愿组织发展,志愿者素质提升带动服务水平提高,促进建成全社会参与、全社会支持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格局。广州市民志愿服务意识较强,公益组织活动主办方和志愿服务者双方有着很好地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广州,志愿服务意识不仅仅是单向服务,更多是双方共赢,受助者获得帮助,志愿者获得活动体验感,这种文化意识上的创新使得志愿服务在广州成为一种潮流。

(2)“项目—组织—体系”思路清晰,制度规范。广州市按照“项目—组织—体系”的顶层设计思路,构建适合当地生活的志愿服务制度。广州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分为三大类: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和基金会。其中,社会服务机构又分为一线服务组织和平台服务机构。以齐志为例的一线服务机构主要负责整合资源、组织志愿者参与一线的志愿活动。机构宣传平台为民间自发平台,同时有其他公益组织入驻。机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3部分:社会募集资金、基金资助和政府资金。其特色在于利用社会零散的资源。而以星火为例的平台服务机构主要负责政府项目的整体承包,以及作为第三方平台提供志愿者培训。其发展空间较大,对比一线平台更加专业,规模更加大。目前,广州构建了以“志愿者之家”为“项目、组织、体系”延展发展的枢纽,以“广州青年文化宫”为志愿项目提升的加油站,以“广州市团校”为志愿组织能力建设的基地。

(3)基础服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广州基础志愿服务采用“党建带群团”“社工+义工+志愿者”的形式,在各社区、各公共场所都设有志愿服务站点。公共服务方面,例如广州车站的咨询站点,该站点于2012年设立,此后17个社区站全部启动。站点的义工全部来源于居民,每个站点有27人轮班,平均工龄在6.5年。该站点日人流量达30万,高峰时期达40万,服务量达280-308人次/日。站点工作主要是负责游客咨询、旅游指引、紧急情况处理等。社区服务方面,例如广州市越秀区的“文化志愿者”。在居民中心,共有8个区域。其中开放空间供市民休息志愿服务前台,志愿者开展基础服务,189名均来自社区。

2 南京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南京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南京高校众多,志愿者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保证,且学科种类众多,工科类、文科类、艺术类、医学类等,有不同专业领域的志愿者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尤其是在亚青会、青奥会的举办以后,南京高校志愿者积极性迅速升温期。并形成了“南京模式”,即南京青奥会组委会面向市内外高校招募志愿者,把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组织、管理纳入社会与学校教育体系,全面促进大学生社会理想、社会行为、参与精神等主体意识的全面发展,推进志愿活动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对青奥会的可持续发展凸现出举足轻重的现实价值与未来价值,也延续了下去,而这种“南京模式”也在随后的江苏发展大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基数大、质量高、参与覆盖面广以外,南京众多高校已经将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纳入第二课堂管理中,完成一定量的志愿服务次数和时长已经成为第二课堂必修课,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推动了南京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2.2 南京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瓶颈

随着南京各类大型赛会的举办和第二课堂的建设,南京高校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参与度、影响力也在不断升级,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涌现:

(1)社会对高校志愿者定位不准,缺少必要保障。志愿者是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的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尽管是无偿的,但是基本的保障是志愿者能够较好的完成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在实际的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组织和机构都能够提供完善的志愿者保障的,甚至出现没有保障,或者损害到志愿者利益的情况。很多社会招募的志愿者活动中,很多机构或者组织缺少对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认知,把大学生志愿者当作“免费劳动力”,没有明确的服务内容、要求和职责范围,不利于大学生有效、积极的参与志愿服务。

(2)高校志愿服务专业水平不高,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高校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形成,但是活动的形式还是相对单一、专业化水平不高、创新性还欠缺。学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期待和实际能够参加的活动项目中存在着期望偏差,大学生喜欢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需求数量有限等。其根本原因是缺少有吸引力的、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加上相较于科技创新、创业就业等学工工作,志愿服务无论是在财力、还是精力、人力上的投入都相对较少,这也不利于形成专业的志愿服务项目。

(3)大学生志愿者本身流动性高、有功利化倾向。大学生志愿者对于志愿精神理解程度不够深刻,一方面是由于身边人的带动,出于“随大流”的心理,觉得周围人在做我也得做,并非出自于自身对于公益热爱,也没有能理解志愿服务对于他们认识社会、结束社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功利化的目的,是纯粹的基于完成学校学分要求、获得就业加分、提高交际能力等。而这部分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之时表现得差强人意,纯粹的完成任务而不计较任务的质量。且这部分志愿者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后就会退出志愿者队伍,这就导致了志愿活动组织方前期对于志愿者培训和发展投入之后得不到回报。除此以外,大学生志愿者团体是一个流动的团体,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业任务日益繁重,仅有少数人能够在大三、大四依旧坚持活跃于志愿者队伍之中。

3 广州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对南京高校志愿服务的可借鉴性

3.1 规范体系制度,拓宽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空间

借鉴广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三方合作的公益运作模式,转变政府角色,存在一方社会服务机构,即如同星火社会服务发展中心这类独立的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机构,作为政府与志愿服务组织的纽带。一方面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活动对接,另一方面社会服务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培训,让志愿者在服务以外汲取到与所学专业不同的社会技能。

改变志愿者的组成以获取政府支持与社会保障,学习广州“社工+义工”的志愿者组成模式。将社工的专业性优势与高校志愿者的数量优势相结合,双方合作,避免一方出现支持不足、物资短缺的情况。社会服务机构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统筹策划,合理安排社工与志愿者人数,双方利用自身所长灵活应对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双向促进。

3.2 加强高校志愿服务保障制度建设

保障制度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化、持续性开展。保障制度包括保障保证志愿服务活动顺利进行的资金支持以及保持志愿者积极性和持续性的完善的评优激励政策。广泛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大学生志愿组织专项基金,参与政府推广的志愿项目,来保证志愿服务在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完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刺激和鼓励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将志愿服务时间与认定设置为终身制,使其成为一个活性指标,让热爱公益的学生步入社会后依然可以在原有的时长上累加,继续在公益道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专用网络平台,统一认定,可以使其成为就业的一个“加分项”,更好地增加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推动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志愿者培训,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加强志愿者学院的建设,分批、分层、分类的对在校志愿者进行培训,首先让志愿者知晓志愿者的定义和定位,知道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什么不能做,清晰的知道志愿者的界限。开展自我保障方面的教育,普及志愿者相关的法律规章,加强大学生志愿者自我保障意识;再次,根据服务的对象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将志愿者学院纳入第二课堂培养方案,让每一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便对志愿服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以实践的形式进行考核,并计入相应的学分,塑造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背景。

综上所述,南京高校志愿者人数多、质量高、潜力大,因此更需要借鉴“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三方合作的公益运营模式,完善志愿服务保障制度,提高志愿者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志愿者的作用,推动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南京广州志愿
“南京不会忘记”
以志愿,致青春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南京大闯关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