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批额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据笔者统计,在《诗品》的列品分第中,诗“怨”所涉及的条目共有8个。其中,上品有5条,中品有3条。
上品之中,《古诗十九首》的五言诗作“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李陵的则是“文多凄怆,怨者之流”;班婕妤的“词旨清捷,怨深文绮”;而曹植的五言诗则是“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左思的是“文典以怨”[1]91-193。中品的秦嘉夫妇作品“夫妻事既可伤,文亦凄怨”;郭泰机的则是“孤怨宜恨”;还有沈约的五言诗作“长于清怨”[1]249-426。本文根据上述情况,再结合诗人的具体作品,将此8个品第条目之“怨”解读为愤怒、哀伤和忧惧三义。
一个人之所以愤怒,主要在于对结果的期待甚高,而实际情况恰恰与之相反,这种落差在作者内心产生激荡,故而作者以一种批评否定的方式来表达对糟糕情况的不满,其目的在于希望能够通过愤怒之“怨”以引起社会的重视并改善糟糕的社会现状。其中,左思和郭泰机之“怨”多属于此。
左思自认高才,但现实情况却使他难展其才志,故而在诗中无情地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现象,痛骂这种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在其《咏史诗八首》(郁郁涧底松)[2]988中通过“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的描写,将寒士和世族地位的差异直露无遗,而这种“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却是“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从而借“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历史事实,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抨击。
处于九品中正制下的郭泰机,也对于这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其五言诗代表作为《答傅咸》[2]1163-1164,首句“皦皦白素丝,织为寒女衣”表明自己虽处下位却不忘磨炼品质,而“寒女虽妙巧,不得秉机杼”句则表露出自己虽有才却不能执掌机杼来施展一身本领的苦痛,故而喊出“况复已朝餐,曷由知我饥”的呼号,表达对当时九品中正制的愤愤不平。
哀伤与愤怒的不同主要在于:愤怒表达的是对于现状的不满,而哀伤则大多沉湎于此,甚至在其内心里有时默认自己对糟糕现实的无可奈何。李陵欲归不得的哀伤,《古诗十九首》对人事代谢的无限悲伤和秦嘉夫妇相互思念的余哀,还有沈约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可奈何,都是一种哀伤之“怨”。
《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3]337其二开篇言李陵与苏武“携手上河梁”,问“游子暮何之”,即游子有暮归处吗。接着的“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之句,一副徘徊不前而欲言又止的样子,将友谊的缠绵难舍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行人难久留”的必然性则将难舍之情进一步深化,虽然“各言长相思”,可“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唯有“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而《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记载,李陵对苏武言“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4]2145,可见“皓首以为期”约定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其哀伤之情可谓回环往复。
《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2]1348-1349中的“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诗句,表达了古今人事代谢的必然性,诗人“出郭门直视”见到的是“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在这无声的岁月洪流中,人是多么渺小,谁人能够留住时间,苍茫天地,能听到的就只剩这“萧萧愁杀人”的风吹白杨声。既然生命如此短暂,诗人便想象“思还故里闾”来增加点喜悦之情,可是笔锋一转,说“欲归道无因”,这种欲归不得的痛苦因前面喜悦之情的铺垫将悲情进一步深化。
秦嘉的诗作《赠妇诗》[5]33中“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等诗句表达了人生苦短,于是诗人想接妻子来共聚,谁料妻子在此时生病,以致“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诗人看到夫妻团聚的时间遥遥无期,只好“独坐空房中”,可“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诗句在无穷无尽的忧思中结束,给人以无尽的余哀。
沈约的五言诗歌《夜夜曲》[5]208开头就感叹“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诗人看到星汉空流的景象,在诗中发出“宁知心有忆”的叹息,空房之内“孤灯暧不明”,不管天寒地冻都是“寒机晓犹织”,眼前只有这孤灯和手里的寒机,单身独处的苦闷无处诉说,只能“鸡鸣徒叹息”。在这交替不息的日月面前诗人能做的事情就只有感慨生命的有限。
忧惧同愤怒一样,是因为诗人对结果期待过高,但忧惧与愤怒的不同在于愤怒发生在事情结束之后,而忧惧则发生在事情还没发生前。班婕妤诗作中对失宠被弃的恐惧和曹植对曹丕阴险无情的畏惧即属忧惧。
班婕妤的诗作《怨诗一首并序》[5]28-29写出了秋扇“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的皎洁无瑕,而将其“裁为合欢扇”之后诗人便描写秋扇可以“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的风采,可这种风采能够维持多久呢,毕竟“凉风夺炎热”,到那时扇子就会被人“弃捐箧笥中”,面对这种终被冷落的命运,诗人只能无奈地感叹“恩情中道绝”。
曹植的代表作《赠白马王彪》[6]将曹丕阴险无情的手段和自己的百感之情表达了出来。诗句“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虽然写的是诗人想要渡过广阔而幽深的伊水和洛水却没有桥梁的情况,实则从侧面反映了魏文帝的阴影之下对自己命运的无法掌握。而“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等诗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曹彰的怀念,对鸱枭、豺狼和苍蝇等丑恶事物的讨厌,其中掺杂了对曹丕冷血无情手段的不满和疏远血亲之为的愤怒,谁料共至京师的兄弟曹彰会落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的下场。作者想到兄长永不可能再见,不免陷入哀思,同时,曹彰之死让诗人感到前途未卜,其颓丧之绪弥漫于诗句,才二十多岁就感叹“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真是哀伤无限。
从上述对曹植之“怨”的分析来看,“愤怒”“哀伤”和“忧惧”等情感有时交织在一起,他们并不是对立的。
以上是诗“怨”理论的溯源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怨”之由来与血缘亲疏有一定的联系,而其背后的内涵是中国文化中的“孝”与“忠”。
孝,即尊敬和侍养亲人。《汉书》卷54《李广苏建传》中记载,汉昭帝时期,匈奴与汉和亲,单于许武还,李陵置酒贺武曰:“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且歌:“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4]2145再结合“陵虽弩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4]2145,可见李陵不想回汉的缘故在于汉朝没有“全其老母”,所以对苏武说“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再以“异域之人,一别长绝”句,结合《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3]337中的“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句,可知李陵除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外,还含有自己只能留在胡地不能向母亲尽孝的“怨”情。
忠,即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咏史八首》(弱冠弄柔翰)[2]987-988里,左思听闻“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的紧急军情,当即表示自己“虽非甲胄士”,但“畴昔览《穰苴》”,夸耀只要给自己机会,就能为国定邦,到时“左眄澄江湘”,再“右盻定羌胡”,待国家一统之后就“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但这卫国之思在现实之中却难以付诸行动,在其诗作《郁郁涧底松》之中就揭露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现象,说“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种门第的差异使得报国之路被堵塞,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的门阀制度不能人尽其才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