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基准研究

2020-01-09 15:5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基准

胡 焱

(东华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尽快理清对主导产业的认识,解决好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已成为我国各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1 主导产业的特征

1.1 持续增长性

由于主导产业能够较快地吸收先进技术,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所以可以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同时对整个产业结构具有引导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从而表现出较高的产业增长率。主导产业的高增长率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新的市场需求促成的,因此具有持续增长性。

1.2 关联效应性

主导产业能够对区域经济和其他产业产生较强的关联效应。关联效应分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主导产业应该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

1.3 阶段更替性

主导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使命一旦完成,就要发生主导产业的更替,而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也决定了主导产业的更替性。特定时期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

2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区别

与主导产业相近的一个概念是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构成国民收入主要来源,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主要支撑作用的产业,其着眼点主要是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和财政收入的贡献。

将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它们其实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

(1)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主导产业具有扩散效应,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虽然在目前还不一定能对国民经济起到主要支撑作用;支柱产业虽然体现了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但对其他产业的增长并没有很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一般不能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2)支柱产业强调现在,主导产业则侧重于未来,主要着眼于未来国民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未来产业结构的提升与产业优势的塑造。

(3)从动态看,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存在着发展中的替代关系。所以说,这两者的联系是:现有的主导产业有些具有支柱产业的属性,并很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3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对主导产业的界定尚未有公认的结论,其性质和内涵往往和其他的产业划分有许多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需要仔细甄别、谨慎筛选的过程,所以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3.1 竞争优势明显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

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主导产业的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现实产业优势的发挥,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3.2 内生增长能力强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就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3.3 需求弹性大

市场需求是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所以,主导产业选择必须把“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化”作为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至少要大于1。

产业是一个诸要素相互关联的系统,产业需求结构的任何一点变动都将触发到产业系统的方方面面。其中,消费需求结构是需求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它可以通过市场引发投资需求结构以及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变动。只有把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最高或较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才能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提升,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3.4 技术先进

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了新的生产函数。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能够较快地吸纳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当然,并不是技术最先进的产业就能成为主导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必须要有扩散效应,比如:有些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扩散效应低,就不适合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3.5 关联强度高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带动性是主导产业的一个重要性质,而主导产业正是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所谓产业的关联,在本质上是社会生产中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结构及产品的需求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结构状态。而产业的关联度则是产业之间这种技术结构和产品的需求结构的扩散程度及其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强度。产业之间既有横向的经济联系,又有纵向的生产技术联系。

选择关联度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或推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就是一个具有很高关联度的产业,它可以带动区域内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通讯、服务、食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工艺栽培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4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虽然主导产业的选择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标体系,但是主导产业的基本特性和内在规律总是存在的,所以有必要、有可能明确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基准。

4.1 赫希曼基准

赫希曼基准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于1958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他依据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对产业关联度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提出了依据后向关联度确定主导产业的基准。

赫希曼指出,应该选择具有较强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由于向前连锁不能独立形成发展的诱导机制,而后向连锁的效果则要强得多,因此在初级产品(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半成品等)产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选择后向关联度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即选择优先建立从国外进口原件进行组装的最终产品加工业,从而既可以积累资本,又可以对其他产业产生关联诱发作用,为中间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当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并逐步稳定后,进口就会逐渐被取代。

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工业化正是从发展最终产品加工业开始的,继而发展中间产品制造,最后发展基本原料工业。

4.2 罗斯托基准

罗斯托系统阐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主导产业的更替规律。罗斯托将经济增长分为六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总是由某个主导部门采用先进技术开始,带来该部门生产成本的降低,市场份额因此扩大,其他一系列部门产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仅本身具有高增长率,而且能够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主导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是通过回顾、旁侧、前瞻效应等三重影响实现的。

与六个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罗斯托列出了五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

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的发展序列不可随意改变,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必然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4.3 筱原基准

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提出了著名的“筱原二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4.3.1 收入弹性基准

以需求收入弹性为基准进行产业选择,就是优先选择那些收入弹性比较大的产业,以满足社会迅速增长的需求。一般来说,主导产业应该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原因在于这样的产业才会有比较大的市场潜力和比较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就保证它自身能够有一个比较持续的发展,从而才能带动区域的经济总量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4.3.2 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产业部门的生产率上升率不一致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进步的影响。通常,哪个产业部门在技术上首先出现突破性进展,哪个产业部门便会迅速发展起来,生产率上升率就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该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就会随之增加,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因此,在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应该将那些生产率上升潜力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除了上述基准以外,国内外学者还提出过其它一些基准,它们对于指导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不论什么基准,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它们的作用。每一个基准不过只是从某个方面来考量、评估经济和产业,因此在实际的主导产业选择中,一般来说满足其中的几个基准就可以作为主导产业的备选对象了。在实际运用时,主导产业的选择一定是在一些基准之间权衡取舍的结果,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猜你喜欢
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基准
房地产重回支柱产业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海南:推进医疗健康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明基准讲方法保看齐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把建筑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滑落还是攀爬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