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胜友治疗肺癌常用药对举隅

2020-01-09 20:20沈悦忠林胜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鱼腥草桑叶肺癌

陈 帅 陈 珠 沈悦忠 林胜友

“药对”也称对药,为方剂的最小配伍单位,是历代医家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林胜友教授,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治疗肿瘤工作30 余年,致力于中医药在西医综合治疗中增效减毒作用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尤其擅长肺癌的诊治。林老师临床上强调“谨守古方,化裁出新”,针对主证以经方为遣方用药基础,加用个人特色药对,提高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林老师治疗肺癌常用药对加以整理,总结略述如下。

1 扶正补虚类药对

正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并能抵御外邪的一类细微物质。早在《黄帝内经》即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林老师认为,正气虚损是肺癌的病理基础。正气虚损包括脏腑功能衰弱和气血阴阳虚损两大类。其中脏腑功能衰弱主要与肺、脾胃、肾相关,而气血阴阳失调主要是气、阴、阳的虚损。林老师临床针对不同类型的正气虚损,形成个人特色的中药药对。

1.1 党参-炒白术-茯苓 该药对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四君子汤之意,因肺癌属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用药以平为贵,故林老师易其大补之人参为甘平之党参“治肺虚,益肺气”(《纲目拾遗》),且功能“健脾运而不燥……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白术甘苦而温燥,《长沙药解》曰:“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为“除湿之圣药”。三药合用,补而不腻,利而不峻,补泻并行,使气虚得补,脾运得健而湿自去。常用剂量:党参15~30g,茯苓9~15g,炒白术15~30g。若患者以不思饮食、脘腹胀痛、食后加重为主症,兼见神疲乏力,则加木香、砂仁、陈皮、半夏而成香砂六君子汤;若患者出现潮热盗汗,白天或食后明显,则在此基础上重用黄芪30~45g,加升麻、当归、陈皮、北柴胡成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若患者兼见大便泄泻,则加温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煨葛根等取参苓白术散之意,林老师曾言参苓白术散“升提”能力远超四君子汤,煨葛根善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加之止泻作用倍增;若兼见便秘者,为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大便不濡,常用生白术30g 代替炒白术,并加枳实、牛蒡子以降气润肠通便。

1.2 山药-乌药 肺癌患者肺气本虚,加之手术、化疗损伤脾胃功能,脾胃气衰,阳气下陷,日久脾虚及肾,终致肺、脾、肾三脏皆虚;乌药擅行气散寒,但有伤阴之;山药补脾肺肾三脏之气,又能养三脏之阴;此二药合为药对使用,乌药行气而不伤阴,山药补气不滋腻;一甘一辛,辛甘化阳,共奏补脾益肺,温肾散寒之功。临床常用于肺癌晚期症见畏寒、腰膝酸软者,若兼见夜尿频数,常加用益智仁而成缩泉丸固精缩尿。常用剂量:山药15~30g,乌药15~30g。

1.3 炒白芍-炙甘草 林老师在治疗肺癌时常常强调“养肝柔肝”。认为肺癌或肺气亏虚,或痰瘀毒阻于经络血脉,气机宣降不利,升降失调;生理上肝主疏泄,以升为宜,肺主宣降,以降为顺,“肝升于左,肺藏于右”,两者共同调节全身气机。故治疗上,虽肺癌病在肺,治则需兼顾养肝柔肝;芍药甘草药对酸甘化阴,养肝阴而柔肝木桀骜之威。肺癌因肝阴不足、肝火旺盛而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瘦苔少者用之,每每见效。常用剂量:炒白芍15~30g,炙甘草6~9g。若虚火浮动,耗伤津液而见潮热、大便干结艰出,可重用生白芍(最大可用至45g)。

1.4 北沙参-麦冬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病就多致气阴两伤;“北沙参质坚性寒,富有脂液……对于肺无余热现而发生之咳嗽,由宜北沙参”(《本草求真》);麦冬甘苦,性微寒,“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精散于肺,定喘宁嗽”(《医学衷中参西录》)。两药同入肺胃,气阴并补,益气不生热,补阴不滋腻。用于气阴两虚证见干咳少痰,气短而喘,声音嘶哑,肌肉消瘦,舌红或舌暗红,苔少或无,脉细无力或脉细弱等临床表现者,常用剂量:北沙参15~30g,麦冬15~30g。林老师指出,气阴两虚证有偏气虚者,有偏阴虚内热者,治疗时应细心鉴别,活用诸参。

2 祛除邪实类药对

林老师认为邪毒是肺癌发病的主要诱因。患者正气虚损,卫外祛邪能力下降,外来之邪(吸烟、大气污染、职业性致癌因子等)得以乘虚而入,阻滞肺内气机,影响津血运行,化生痰湿、瘀血,相互胶结,郁而化火,日久酿生“癌毒”。“癌毒”进一步发展,走窜侵袭人体各部,病灶遍生,最终正气愈虚而邪气愈盛。故临床上扶正同时强调祛邪,常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类药以达“邪去正自安”。

2.1 白花蛇舌草-蛇六谷 林老师认为,肺癌病程中及治疗前后均体现出虚实夹杂之象,其“实”不离瘀、痰、毒,因此遣方用药时注重化痰散结、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味苦、性寒,善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蛇六谷具有化痰散结、行瘀消肿的功效,是江浙地区的特色抗肿瘤药物。二药相须为用,清热解毒、散结消瘤之力倍增,更有活血祛瘀之效。常用剂量:蛇六谷15g,白花蛇舌草15g。此外,林老师强调肺癌属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故用药以平为贵,此药对苦寒伤胃,不可久用或大剂量使用,否则易化燥伤阴,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

2.2 麻黄-生石膏 此药对化裁自麻杏石甘汤,麻黄功擅宣肺而泄邪热,生石膏甘寒直清里热,用量倍于麻黄,借其辛凉之性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二者相伍,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林老师对于此药对的应用可归纳为“防”“治”二字,“防”即预防,即将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用之,以达到防止或减轻放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治”即治疗,若患者正在进行或刚结束放疗,喘咳,口渴多饮症状明显,用之可助患者顺利完成放疗或提高生活质量。常用剂量:麻黄6~9g,石膏12~45g。若热邪进一步灼津炼液成痰,灼伤肺络,热、痰、瘀内结于肺,应加用桑白皮、黄芩、桔梗清肺化痰,丹皮、赤芍活血化瘀,此为该方变化之所在。林胜友等[1-2]及代琳等[3]研究发现,加味麻杏石甘汤可能通过干预TGF-β/Smad 信号通路、降低白介素-6及血小板衍生因子水平等途径减轻放射治疗后大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小肺泡间隔,抵抗放射性肺损伤。

2.3 鱼腥草-桑叶 咳嗽为肺癌患者常见症状,多因痰阻肺脏,肺失宣降而上逆为咳,可用鱼腥草、桑叶药对。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善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滇南本草》载:“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桑叶苦甘,性寒,以老而经霜者为佳,吴瑭言:“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两药均入肺经而清肺热,又鱼腥草味辛,辛能行能散,桑叶味苦,苦能降能泄,辛苦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效。临床常用于肺癌表现为咳嗽伴发热、痰黄浓稠或痰中带血等痰热壅肺患者,效果颇佳。常用剂量:鱼腥草15~30g,桑叶12~15g。

2.4 姜半夏-炒川连 此药对化裁自《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半夏辛温,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因其有毒,临床常用姜制,增强其降逆止呕之功,黄连入中焦,专除中焦湿热。林老师认为肺癌患者其病机属纯寒纯热者较少,而以寒热错杂者为多,二药相伍,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肺癌患者症见胃中嘈杂不适甚或胃脘疼痛、饥而不欲食者,用之每每见效,常用剂量:姜半夏9g,炒川连3~6g。若兼见反酸,加海螵蛸、浙贝母。

3 对症治疗类药对

肺癌患者在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期间常可出现腹泻、口腔溃疡、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无法坚持治疗而影响最终治疗效果。林老师认为,此时配合中药对症治疗、增效减毒至关重要。

3.1 升麻-人中白 林老师认为,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非单纯虚、实火可概言之,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从李东垣先生“阴火论”来治疗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的治则[4]。升麻,入脾胃经,善引清阳之气上升;“人中白,降相火,消瘀血,盖咸能润下走血故也。今人病口舌诸疮,用之有效,降火之验也”(《本草纲目》)。二药相伍,阳气得升,阴火得降而口疮自愈。常用剂量:升麻9~12g,人中白12~15g。若患者舌尖红,考虑心火偏旺,可加用淡竹叶。

3.2 黄连-木香 化疗相关性腹泻CID 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以腹泻、腹痛则便,便后痛减为主要表现。林老师认为,化疗药毒损伤脾胃,水湿不得运化,聚而生热,湿热蕴结而见泻下,气机失畅、逆乱,故致腹痛、腹胀。黄连以苦燥湿,以寒除热,“善清湿生之热”(《施今墨对药》),木香辛香,行气止痛,二药伍用,一温散、一寒折,调升降、理寒热,共奏调气行滞、厚肠止泻之效。张新峰等[5]研究表明,香连丸能抑制肠道促炎细胞因子TNF-α、IFN-γ 的表达,以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损伤。常用剂量:黄连6g,木香9g。

3.3 干姜-地龙 肺癌患者因肺气失于宣降,常出现咳逆、喘满的症状,林老师常选用干姜-地龙药对对症治疗。地龙,味咸性寒,因能缓解支气管痉挛故长于平喘,尤适用于肺热喘咳。但虫类药物味腥性寒,故常伍用干姜,一则能调其腥味,改善汤药口感,使患者更易坚持服药;二则地龙大寒之品,得干姜之辛热以制其寒凉之性,防其伤胃之弊。常用剂量:地龙12~15g,干姜3~6g。

4 病案举隅

患者陈某,女,67 岁。因“肺癌术后2 年余”于2019 年11 月13 日至杭州市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就诊。患者于2017 年12 月17 日行左肺癌手术,术后病理:腺癌,术后未行放化疗。患者诉近来晨起咳嗽,咳痰色白,痰中夹少量血丝,时有胸闷气急,便前腹痛,便后痛减,舌淡苔薄腻,脉细。西医诊断:肺癌术后;中医诊断:肺岩(脾肺气虚湿阻证)。治以补肺益气、健脾化湿。拟方:黄芪30g,党参、麸白术各15g,茯苓12g,温山药、乌药各30g,鱼腥草、桑叶各15g,血余炭9g,炒黄连、木香各6g,大血藤、蒲公英各15g,马齿苋30g,浙贝母15g,紫苏梗9g。共14 剂,水煎服,1 天1 剂,早晚分服。2019 年11 月27 日二诊。患者服药2 周后自诉咳嗽,咳痰色白,痰中夹少量血丝等症明显好转,胸闷气急减轻,时有心烦易怒,便前腹痛,便后痛减好转,但排便有未尽感。予原方加柴胡9g,浙金钱草15g,焦栀子6g,去鱼腥草、桑叶。共14 剂,煎服方法同前。2019年12 月11 日三诊,患者胸闷气急基本缓解,心烦易怒明显减轻,大便恢复正常。

按:患者为老年女性,年事已高,虽手术后肿瘤邪毒已除,但患者因术前胃肠道准备、术中肺脏创伤耗损人体脾肺之气,肺气虚则宣降失常,故可见咳嗽,胸闷气急,气虚不能摄血,则见痰中带血丝;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痰湿内生,故见咳白痰。治以补肺益气、健脾化湿。方中黄芪、党参二药相合,一升一降,健脾补中益肺;乌药、山药补脾肺肾三脏之气,助黄芪、党参补一身之气;再加少量紫苏梗行气宽中,使气补而不滞,助气运行,促其之功;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以杜生痰之源;鱼腥草、桑叶、浙贝母宣肺化痰止咳,血余炭收敛止血。患者伴随便前腹痛,便后痛减,为湿邪困脾,进而化热,湿热蕴结于大肠,气机不畅。黄连清热燥湿,木香行气止痛,马齿苋、大血藤、蒲公英功善清热解毒,协黄连清肠道湿热。全方共奏补中益肺,燥湿行气之功。服用2 周后,患者诸症缓解,但心烦易怒,故在原方基础上予柴胡疏肝解郁,金钱草清利湿热,且能助柴胡疏肝理气,焦栀子清心除烦,使肝热得清,心烦则止。

5 小 结

随着中医药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肺癌患者在接受西医综合治疗的同时,往往选择服用中药来防治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及生活质量。中药药对通过配伍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用力寡而疗效捷。林老师临床治疗肺癌,四诊合参,善用气血及八纲辨证,强调分清虚实正邪的主次关系,重视固护脾肾,并根据患者近期症状佐以对症效药药对,以达“阴平阳秘”之目的。

猜你喜欢
鱼腥草桑叶肺癌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空腹生吃鱼腥草治结肠炎
桑叶迷宫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