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中小企业初探

2020-01-10 01:08黄文昌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检察院
消费导刊 2019年47期
关键词:交易成本小企业集群

黄文昌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检察院

一、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笔者认为,世界范围内较为适合解释集群动态竞争优势的理论,当属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的菱形理论,即“钻石”模型。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这四点是构成“钻石”模型的基本要素,而政府和机会,则是构成该模型的两个附加要素。只有每个要素都能发挥出积极作用,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才会形式一个“钻石”模型框架,才能创造出最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外国学者J.A.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同样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企业集群是一种不同机构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网络,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学习过程,并且能够使企业及时获取新的互补技术,进而帮助企业在分散创新风险的同时,取得更大地协作效益。按照这种对企业集群的理解,在下文中,笔者尝试从互补机制、交易费用、外部经济、创新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构筑一个新的钻石模型。

二、1+1>2的互补机制

我们知道,构成一家企业的要素在短期内是相对不容易改变、较为稳定的。而鉴于企业集群取长补短的优势,其能够更快、更经济地发展新的资源,故而通过集群,各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新的发展资源。由此可见,集群是具有动态优势的,其能够在轻易摆脱资源的固有惰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资源的伸缩弹性,即集群内企业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链关系。也就是说,集群内的企业会集中于少数几个核心活动,其他特定的专业化活动则由一些更具有优势的企业来完成。这一机制解决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规模,资金,技术等的有限性的问题,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

以由数十个零件构成的小小打火机而言,若一家打火机加工企业通过进口零配件,或者自己生产零配件的模式开展经营,其必然会由于过高的生产成本而失去价格优势,这显然是不适用于企业的发展经营的。以集散地浙江温州为例,在当地,如果在某区域有打火机出产,那么,在该区域周围往往会有生产打火机配件、原材料、燃料,甚至整理组装、销售企业等集聚。供、产、销各环节的主要力量就是这些小企业组成了企业集群,迅速实现了对国际市场的占领。这就是它能占领国内市场95%和国际市场70%的重要原因。

同样,被誉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的浙江乐清柳市镇,其作为我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和出口基地,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已经达到87亿元。纵观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业产业集群,其大体由十余家大型企业、近百家中型企业、千余家小型企业以及数千家小工厂组成,且有着明确分工体系,即由下游协作企业为上游企业供应原材料和零配件,直至交由大型企业集团完成总装、上市销售。得益于集群优势,当地发展了生产断路器、调压器、起动器、互感器、配电箱、熔断器、电阻器等众多配件的厂商,形成了以正泰、德力西等企业为代表的核心企业集团。

三、节约的交易成本

加入企业集群后,会能够为本企业带来多少成本节约,这往往会成为加入企业集群的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从降低企业和市场的交易成本这两个角度来理解中小企业集群产生的条件(如图1)。

图1 中小企业集群出现的条件(Cf:企业的组织成本;Cm:市场的交易成本;Bf: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收益;Bm:市场资源配置的收益)

在图1中,我们不难发现,Cf是大于Bf的,Bm是大于Bf的,Cm是大于Cf的,这酒说明组成单一企业是不可行的,因为Bm大于Bf,则需要从市场购进中间品,这样才会进一步增加企业效益。但由于Cm大于Cf,这意味着市场交易成本甚至比企业组织成本还高,这就说明单纯的市场交易也是不可行的。这时,只有凭借相互之间的信任建立合作甚至贸易伙伴关系,才能有效降低Cm,才能将市场交易由不可行化为可行。其实以上分析也直观表现出了一点,即只有一群独立、非正式联系的中小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聚集,然后通过明确的分工协作组成一个中小企业集群,才能促进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笔者将从小城镇的空间优势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角度入手,分析交易成本是如何节约的。

(一)小城镇的空间优势

在满足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企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还能够使集群内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建立交易网络,且能够帮助企业凭借自身的区域集群优势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具体而言,利用地理位置相近的优势,同行业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建立联盟、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进行诸如大批量原材料的购买、建立共同的销售中心等与企业相关的生产、销售活动,而得益于集群优势,企业不仅可以通过更加优惠的价格购入原材料、进一步节约运输成本,同时也能够形成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优势。例如,浙江嵊州的“领带城”是中国最大的领带零售、批发市场,而得益于产业集群的优势,该集群内的企业在成品的运输成本以及库存的成本等方面均比其他地区的同行业企业更加节约,而成本的降低也更加有利于当地企业在价格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

(二) 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

企业之间要想形成以相互信任、互相合作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基于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企业之间才能更容易达成交易并确保能够履行合约,这就节省了大量的企业用于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而经由这种网络结构所形成的外部范围经济,能够有效规避和克服单个大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系列弊病。温州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工商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长期的发展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开展广泛的社会联系,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市场信息,也为学习专门的技术知识提供了条件,最终,温州建立起来的企业集群就具有着比较明显的费用优势了,诸如较低的运输费用、较低的市场搜索费用、较高的交易频率、更多的社会关系和彼此之间的了解等等。

四、正的外部经济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都以一个隐含的假定: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其它人的福利不产生影响,即不存在所谓的“外部经济”。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它往往是不能成立的。“外部经济”指单个消费者或生产从经济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的社会效益,反之成为“外部不经济”。企业集群中也会产生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现在主要从外部经济中的知识外溢和共享机制二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知识外溢

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技能、产业机构,以及供求双方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这些都是企业集群的显著特点,也是企业集群的优势所在,而凭借这些优势,集群内技术革新的频率和国内外同行业的实效信息的传播都是十分迅速的,而这些正是企业实现创新的重要支撑。这样的小企业集群能够创建获取专门信息和知识外溢的便利条件。

(二)共享机制

图2 小企业集群国际间的联系(A、B:外国公司;C:小企业集群内的某个小企业;D:小企业集群外的某个小企业;1~6:小企业集群内与C有关联的其他中小企业)

在一个成熟的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同时,还可以间接的利用集群内其他企业所拥有资源,这就进一步扩展了企业的资源拥有量,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图2中,就单个小企业而言,在小企业集群内的小企业C,其不仅能够直接与外国公司A建立沟通合作,而借助企业集群优势,通过集群内的企业3,其同样能够间接得到关于外国公司B的相关信息,甚至与之发生更进一步的业务关系。而处于企业集群外的、与外国公司A之间有沟通联系的小企业D,却不具有这种集群优势,显然,失去了跳跃的桥梁,小企业D只能“自力更生,孤军奋战”了。

五、活跃的创新机制

面对激烈的竞争,建立基地即产业聚集地具有重要意义。而由技能、专业技术、供应商、地方制度所组成的独一无二的集合,是特定的地理区域成为特定行业的创新中心的必须要素。知名经理人凯勒(Wolfgang Keller)曾探讨技术扩散的距离特征,他认为,技术不是全球化而是地区化的,因为知识外溢效应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从这一角度而言,集群内企业必然会密集布局,且使用的技术也是十分相似的,而信息和知识由于短距离的传递,其传播效率会变得很高,很容易实现集群内企业知识资源的优势互补,形式“临近效应”。另外,集群内企业长期形成的信誉和承诺,以及良好的竞争氛围,也会形成加强创新能力共享的“社会化的效应”。而以上两种效应的三种组合,都能在企业集群中得到较好地体现。

其一,邻近效应。指接近客户,能从客户寻找创新源。另外,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所形成信息反馈回路,也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和以信息搜索成本为主的交易成本。

其二,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在一个区域里,企业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观察、掌握集群内其他企业的经营思路,有新的思路或技术出现时,彼此之间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获悉。而受益于这种经营管理信息、技巧和知识的外溢效应以及企业家自身的经验,新技术、新理念就会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完善,进而促进整个集群的发展。

其三,社会化效应。企业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创新,能够在合作中获得较高的“容错性”。此外,在灵活的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创造力的熟练工人能够不断地发明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集群的创新。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小企业集群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澳大利亚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阿里巴巴并购新浪微博的动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