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顺应理论的文化负载词汉英会议口译策略分析
——以2016—2018年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为例

2020-01-10 03:36易涵露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口译译文原文

易涵露

(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中国文化负载词内涵丰富,与中国历史、文化、典故等联系密切。两会是中国最高级别的政治性会议,两会新闻发布会向中外媒体介绍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因此,如何正确传达两会发布会特别是两会发布会文化负载词内容从而避免歧义,是优秀的口译者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技能。

胡开宝、陶庆[1]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研究了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及其动因,统计了口译中用显性衔接代替隐性衔接的频次、内容,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戴永梅[2]结合顺应理论的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语境顺应探讨了汉语新闻的翻译策略。麻珍玉[3]探究了文化负载词的应用、来源以及性质及其英译方法。然而,两会新闻发布会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研究相对欠缺。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方面的研究更偏向于笔译,口译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方式,研究文化负载词的会议口译策略符合当下的研究需要。

本研究基于顺应理论,分析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及两会新闻发布会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策略,旨在探讨顺应理论指导下口译策略的选择与应用方法。

一、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论是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发话人与受话人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

语言顺应的研究要从语境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动态顺应及顺应的意识程度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完成语用描述和语用解释的任务[4]65-66。

二、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文本的语言特征

两会新闻发布会旨在使国内外了解中国现在以及在具体领域的政策导向,较为简明扼要,其内容面向国内外民众,因此语言较通俗。笔者参考2016—2018年两会新闻发布会的原文,从词语、句子两个层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文本的词语特征

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下来并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词汇。两会新闻发布会中频繁出现文化负载词,包括中国成语、典故、诗句等,如“有目共睹”(2018年两会新闻发布会)、“利民之事,丝发必兴”(2018年两会新闻发布会)等,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称表达方式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二)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文本的句法特征

第一,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文本实词较多,虚词较少。汉语为意合语言,短句多,句子间关联词较少,内在联系紧密。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文本里面复杂句较多,但语句的主干与各成分间关系清晰,层层递进。

第二,句子内容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外交关系、民主民生等主题。两会中出现的提问以阐述现状加疑问句形式进行,回答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并将中国古代的一些语言表达与现代白话文相结合,如:“的确,有些地方政府的某些行为不好,新官不理旧账,换了一个官,过去的合同就不算了。政贵有恒,不能把合同当废纸。”(2018年两会新闻发布会)

三、口译应注意的事项及翻译方法

为了确保译文的忠实性,译者需要采取多种口译策略进行口译。文化负载词内涵丰富,对于口译的要求比普通文本更高。

(一)口译应注意的事项

新闻发布会有即兴问答环节,难免会出现赘述。译员必须从众多信息中提炼出真正的句意,并进行语言重组。英译时,译者应注意调整语序,合并中文短句成英文长句,厘清原文逻辑,在口译时用连词进行连接,以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口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可以采取顺应理论或者其他多种翻译方法,使译文准确并有一定的变化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应尽可能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另外,译者还需要考虑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等因素,对译文进行一定的润色。

需要注意的是,口译时,切忌随意捏造,做到语速平稳,声音洪亮,流畅自然。

(二)翻译方法

因为篇幅限制和研究重点需要,本文主要研究语言结构顺应、语境顺应和动态顺应三个方面。翻译例子大多来自2016—2018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中李克强总理的发言文本。

1.语言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旨在说明语言选择涉及语言、语码和文体等的选择,以及需要从一系列话语构筑的要素(语素、单词、句子等)中作出选择,译者要根据译语的话语构筑原则建构起具体类型的话语或话语束,选择可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本文主要探讨文化负载词汇方面的语言结构顺应。例如2018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中李克强总理的讲话:

原文:“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推进改革、做好政府工作,就是要为公、唯实、利民。

译文:Nothing is too small for us to do if it delivers concrete benefits to our people.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all reform measures and endeavors of the government is to serve the common good, be resultsoriented, and benefit the people.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出自《周官辨非》,释义是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在原文里的意思是政府愿意做任何有利民生的事,按其字面意义翻译成英文则会失其本意,译本“Nothing is too small for us to do if it delivers concrete benefits to our people”顺应英语的语义要求,将两个短句整合为一个句子,既体现了原文的意思,还用“concrete benefits”这样的书面表达体现了原句结构正式的特点。

2.语境顺应

语境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相互顺应[5]292。在翻译过程中,译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语言选择和组织,以满足交际需要,达到翻译的目的。例如2017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中李克强总理的讲话:

原文:两岸是骨肉同胞,血浓于水。

译文:People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re brothers and sisters.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的意思是亲情是最强有力的纽带。谈到我国台湾问题,李克强总理引用这个成语体现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坚不可摧的。译文顺应了原文的意义与语序,符合语境顺应原则。

3.动态顺应

维索尔伦认为,动态顺应是语用学理论的核心,也是语言顺应论的关键。翻译活动是一个不断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译文的选择也应该是对原语语境、情感、句子结构作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因此,动态顺应是汉英口译者保证译文受众理解原文内容从而实现交际成功的前提,也是交际成功的语用策略。例如2016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中李克强总理的讲话:

原文:我们把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就会闯过困难的关口,跃上希望的高原。

译文:If we combine the "fostering of new drivers"and "upgrading of old engines" and make them the"double-engine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t will go through the pass of difficulties and leap to the plateau of hope.

“关口”原指通往一个地区的山口,其引申意为起决定作用的时机或转折点,在原文中与“困难”搭配,意为困难重重的环节;“高原”原指地势高而平坦的地形,在原文中与“希望”搭配,意为充满希望的目标高地。“困难的关头”和“希望的高原”分别译为“the pass of difficulties”和“the plateau of hope”,既顺应了原文的语境,也顺应了原文的对照效果,以目的语受众者可以理解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

结语

两会新闻发布会等外宣会议是重要的对外交流途径,文化负载词的使用是这类会议一大特色,且这类会议通常以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进行。因此,研究文化负载词的口译策略顺应现实需求,意义重大。顺应理论体现了口译的交际原则,能为文化负载词的口译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便基于此展开了论述。但由于2016—2018年两会新闻发布会的文本较多,且研究时间有限,本研究存在所分析文本不具代表性的问题。结合顺应理论研究口译策略还需更多的研究者通过亲身口译实践来提高研究实效。

猜你喜欢
口译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弟子规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弟子规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