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

2020-01-10 03:36顾银君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苏州毕业生物流

顾银君

(苏州科技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近年来,随着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经济国际化和供应链管理全球一体化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物流体系和物流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高素质物流人才严重匮乏,极大限制了我国成为物流强国的发展速度。根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一、物流行业人才供需现状

全球物流行业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物流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相对滞后。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十几年的物流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物流、仓储、电商、交通、贸易、房地产、服务咨询等传统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旺盛,当下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百万人。在未来,我国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并且这种需求会逐渐增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物流、物流大数据俨然成为新时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熟练掌握物流业务知识,并且懂得人工智能、通信网络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的复合型人才将更加缺乏。目前,国内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572所,高等职业院校达965所,为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服务行业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高校除了重视对学生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运作等能力的培养外,也越来越重视物流管理专业数据思维、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开始从数量向适应行业需求的质量转变。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

本文对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近3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了统计,发现该专业的初次、年终就业率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物流管理专业2017届、2018届、2019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5%、92.6%、92.3%,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8.8%、99.2%、98.6%。大部分学生在毕业离校前就已落实就业单位,物流管理专业总体就业率较高。这一方面与学校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着必然联系,毕业生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与整个物流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以及苏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拥有优质就业机会也有很大关系。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域相对集中

对苏州科技大学2019届77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点进行了调查统计可知,在江苏就业的有58人,其中在苏州36人,在江苏以外地区就业8人,升学、出国11人。可见,7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江苏就业,近47%的毕业生服务于苏州。毕业生约一半选择留在苏州就业,与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相一致,也与苏州良好的就业环境有较大关系。当然,对就业地聚集度的解读也存在一定争议,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明显比其他城市高出一个量级,毕业生过多留守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挥专业优势[1]。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

对77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就业单位来看,从事物流、仓储、电商、交通、贸易等物流行业的有28人,从事建筑业、制造业、咨询服务等行业的有21人,其他行业的有17人,升学、出国的有11人。可见,物流行业或者相关行业仍然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然而,东部地区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约36.3%,与留在江苏或苏州就业的高比例并不相匹配。究其原因,一方面物流行业是有一定劳动强度的行业,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在招聘中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一般需要从装卸、搬运等偏向体力工作的岗位做起,而且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女生超过半数,所以较多毕业生不太适应这类形式的工作;另一方面,物流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与其他服务性行业有一定的相通性,在东部发达地区,建筑、服务咨询、电子技术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选择转行或者从事相近行业。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影响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亦日趋增大。部分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家庭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很好地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就业,就业期望过高。通过对2019届毕业生就业前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发现有20名同学选择升学、出国,有28名同学选择考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有29名同学选择到企业。可见,国企、机关事业单位仍受毕业生的追捧。通过调查还发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普遍觉得物流行业在工作初期劳动强度大,且其对薪资待遇预期高。有19%的毕业生期待的月收入为5 500元,38%的毕业生期待的月收入为6 000元及以上,而具有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能给应届生提供的薪酬为5 500元/月左右。无论从就业单位性质还是就业薪酬方面,较高的就业期望值都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也导致部分毕业生择业时考虑转行。

(五)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践能力不够凸显

近年来,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仓库管理员、理货分拣员等一线操作岗位需求最大,且学历要求不高。物流企业进行校园招聘时,针对本科毕业生招聘的岗位基本为管理型、技术性岗位。根据物流行业招聘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部分用人单位表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管理型、技术性岗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还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业后不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

三、提升物流管理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新生入学后,各高校应开展专业启蒙教育,让新生尽快了解学习目标、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就业前景等,并通过朋辈讲师授课及“一帮多”课下辅导的模式,为新生提供学业指导和专业帮扶,有效帮助新生坚定学习信心。在大学教学中,教师要将专业认知、人才需求、行业发展、就业前景针对性地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邀请物流领域企业家、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开展校园大讲堂,尽快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明确职业定位、确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物流行业的青睐。物流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可概括为物流业务能力、实操技术技能、数据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高校应适当增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不断更新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2]。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依托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围绕学术研究、创新创业、校企直通、社会实践等开设特色导师班,推进学风建设,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育人格局,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三)优化就业指导服务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是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业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贯穿整个大学期间,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就业教育。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物流专业就业教育型指导课程[3]。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制定科学的可行的职业目标和大学期间有效的学习计划;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则应加强求职技巧和简历制作等方面指导,引导学生关注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并动态发布就业信息,使其了解就业市场。

(四)创新物流课程建设

通过调研相关物流企业发现,书本上的知识与行业实际不能较好地衔接,课堂上的实际教学案例过于陈旧,且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等。因此,高校要立足行业,合理对接企业需求,准确定位岗位工作要求,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可基于专业特色和企业需要,创新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加学生到物流企业、物流基地、科技园学习的教学实习课程,课程内容由校企共同设计。

结语

近年来,物流行业正向智能化、专业化快速转变,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创新教学环节,在保证就业数量的前提下提升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只有夯实专业理论知识,不断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拓宽行业视野,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物流市场对物流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苏州毕业生物流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