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阶段

2020-01-10 03:36魏佳雨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制度

魏佳雨

(内蒙古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组成的组合词。生态原指房屋、家庭住所,现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等。从国家方针政策来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新形态的文明,致力于形成体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环境能够随着社会发展而得到同步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指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措施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完善。

一、萌芽阶段(1949—1973年):采取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一是治理河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受战争影响,植被、河流被大量破坏,我国成为一个水患严重的国家,尤其是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水患严重。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了水患,淹没大量农田与房屋,农业发展严重受损,人民生活也受到影响。由此,国家开始重视水患治理问题,修坝、筑水渠、分流洪水、储存河水、建设水库等,把水害变为水利,有效治理了黄淮河流的水患问题,保护了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

二是植树造林。我国是农业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民以耕地为主,尤其是在“大跃进”运动的号召下,大面积垦荒种田。这种毫无节制的索取行为最终导致林地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1950年至1952年,国家大力号召植树造林,全国共造林约157 309平方千米,有效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509。1964年,为制止乱砍滥伐、防止树木被砍光,林业部出台了采育结合的方针。这一系列植树造林举措,一方面有效保持了农地水土,另一方面使人们认识到保护树木资源的重要性。

三是参加环境管理会议。1972年,我国出席参加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会后,我国对环境现状与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关注、探索环境污染治理问题。197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通过了“三十二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拉开了序幕。

二、起步探索阶段(1973—1994年):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环境问题也愈演愈烈(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工业废弃物污染等),已经开始危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为此,国家出台大量法律条文,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邓小平同志曾要求集中力量制定环境保护法规。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主张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纳入环境保护条例,第一次明确提到国家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2]248。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次提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明确规定破坏环境者将受到罚金、拘役、有期徒刑3-10年的责任追究和刑事处罚。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宪法》时,将环境保护列为单独一条,明确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任何人不得破坏,这表明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迈上新台阶。1982年后,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涉及海洋环境、矿产资源、污染防治等),迎来了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高峰期。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生态环境治理办法与要求,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发展探索阶段(1994—2012年):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第一,可持续发展理念。1994年,我国编制了包含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书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这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文明有了战略性的宏观把握,开始探索生态环境、资源与人口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1995年,江泽民同志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3]141。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可持续发展写入党的报告,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共举的要求,通过对国土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资源的有偿使用、控制人口的数量与质量等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4]24。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15。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科学发展观。在吸收继承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后,2003年,胡锦涛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5]483。2004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提出坚持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指导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5]849-852。200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强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思路[6]1027。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理念写进党章,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7]15。

四、深化探索阶段(2012年至今):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2012年,胡锦涛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制度[8]32。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根本制度的保障。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切实实行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追究责任、环境治理等生态修复制度,使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更突出,这意味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发展战略上升到生态文明制度的新阶段[8]541。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出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与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也要求用法律制度的严格性来保护生态环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9]。为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继续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以及改革生态环境的监管体制。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责任等方面也要建立制度体系,这让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循,也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10]。

结语

7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为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政策引导,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了路径依据,也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新时期,我国还要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制度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漫说文明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