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共济失调针灸治疗概况

2020-01-10 11:13周梦媛王桂玲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36期
关键词:肢体针刺患者

周梦媛 杜 鑫 王桂玲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10;2.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为特点的遗传性疾病,具有高度遗传和临床异质性,占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10%~15%[1-3]。HA 分类十分混乱,至今报道的已有60 多种,但尚无统一和公认的分类方法,Friedreich 共济失调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其常见的两大类型。该病常累及小脑、脑干、脊髓,有时也累及周围神经、视神经、大脑等区域,且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步态不稳、震颤、构音障碍等以共济失调为主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7]。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多采用营养神经、解除痉挛、抗癫痫等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但是临床效果较差[1],且较长的治疗周期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压力。近年来有医家从中医针灸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为治疗本病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借鉴。

1 中医对HA 的认识

中医对于HA 尚无确切病名。一般将其归为“痿躄”“颤证”“骨繇”等范畴。痿躄是指肢体筋脉弛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8],而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止,严重者出现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9-10]。关于“骨繇”,在《灵枢·根结》篇中有记载:“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骨繇者即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文中“繇”通“摇”,故骨繇即骨摇,是指骨节迟缓不收、动摇不定,与HA 中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震颤等症状高度相似,故认为可将该病归属于中医“骨繇”范畴。该病为遗传性疾病,故有医者认为其病机根本在于先天肾精亏虚,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主张从肾论治,兼以健脾调肝[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主骨生髓”;《灵枢·海论》云:“脑为髓海”;《素问·逆调论》记载:“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即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所以,肾精气充盛则精力充沛、动作强劲协调、筋骨隆盛;肾精气亏虚则筋骨失养,脑髓海亏虚,表现为肢体痿弱无力、震颤、步履蹒跚、言语不清、吞咽障碍等症状。由于“肝肾同源”以及先后天之本相互影响的中医理论,该病与肝、脾胃的关系亦较为密切。肝藏血,在体合筋,肝血亏虚则筋脉失养,会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甚则屈伸不利;肝肾不足,虚风内动,可见震颤、烦躁易怒等表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体合肉,主四肢,久病伤及脾胃,气血生化乏源,可见肌肉痿软无力、食欲不振等表现。有医者基于“伏邪学说”论治本病,主张分期治疗,在伏邪的隐匿期要做到“未病先防”,重视早期的基因筛查;在发病期要做到“既病防变”,建议采用中医“鸡尾酒疗法”,可以缓解症状,减慢病程进展,防止疾病发生传变;在“迁延期”要固本培元,强调要重视补肾填精、培补正气[12]。有医者以肝肾论治为主,还重视从脾、三焦、痰、瘀、风等方面论治,以滋补肝肾、健脾化湿、通利三焦、祛风化痰、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13]。还有医者从脾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经、胃经经脉循行角度阐释与脑髓的关系,提出从脾胃论治,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为主,兼顾调理大小肠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4]。

2 针刺治疗HA 现状

HA 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小脑、脑干、脊髓等部位。临床上医家大多从督脉、阳明经、肢体局部选穴等以及头皮针、腹针、放血拔罐、头部丛刺法等方面入手来治疗疾病,同时配合各种针刺手法及药物、艾灸、推拿、康复训练等提高针刺治疗效果。督脉主干循行于脑脊正中,至项后风府穴入脑内,又督脉为“阳脉之海”,故针刺督脉穴可调动一身阳气,促进气血上荣脑窍,有助于疾病的恢复;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脉”,针刺后可健运脾胃,补益气血。腹针是通过刺激腹部特定穴位来调整气机阴阳,纠正阴阳动态平衡,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疗法。腹针疗法可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元修复,改善肢体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15-18]。头部放血疗法可以降低脑缺血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超敏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 水平,抑制血管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毒性,改善大脑缺氧状态[19];井穴放血能够缓解脑组织缺血性损伤,减轻脑部缺血区域自由基损伤、抑制钙超载、调节炎症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20];井穴放血还可促进中枢神经再生,改善脑水肿及血脑屏障功能障碍[21-22]。头皮针应用较多,针刺头皮相应区域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水平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23-24];通过改善脑部血管供血,从而改善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及认知功能,还可降低高肌张力状态[25-28]。头枕部穴位丛刺法能够促进大脑中动脉梗阻大鼠Cdc42 蛋白及脑缺血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改善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增加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耐受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9-31];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躯体平衡功能及步行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质量[32-34];此外针刺肢体局部可疏通经络气血,改善肢体功能等等。总而言之,针刺可通过多方面效应来共同发挥治疗效果,促进疾病恢复。

2.1 单纯针刺疗法

李伟等[35]采用升清降浊法针刺治疗1 例HA 患者,以三廉泉、咽后壁、双侧照海为主穴,以颔厌、上星透百会、印堂、人中、舌面、舌下及上下肢的局部取穴为配穴,施以不同手法,针刺可促进大脑皮层功能重组,使髓海得养,清气得升,通降得利,浊气得下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任琦等[36]采用程为平教授结合解剖、经络以及临床经验所自创的头枕区“王”字丛刺法治疗2 例HA 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病患生活质量。陈维渝[37]以肾俞、悬钟、三阴交、曲池、大椎、足三里为主穴,配合太溪、曲泉、阳陵泉、百会、合谷治疗36 例HA 患者,并用低频电流治疗仪之两极分别接上肢和下肢穴位,交替更换两极,可缓解共济失调症状,效果显著。周彬等[38]采用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10 例HA 患者,头皮针以双侧枕下旁线为主,配以双侧顶颞前斜线下2/5,行快速捻转手法强刺激;腹针取引气归元穴、腹四关及双侧上风湿外点、双侧下风湿下点,根据选穴分别中刺或深刺,经治患者持物、行走及语言均改善。郑倩茹等[14]治疗HA 患者,针刺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五腧穴为主,配合腹气街之腧穴如中脘、天枢、大肠俞、脾俞、胃俞等,通过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及大小肠功能,达到充脑益髓而改善症状之目的。罗云等[39]采用韩碧英教授“调理髓海”针刺法经验,选用髓海穴百会、风府、脑空等,同时注重调理阴阳蹻脉、阴阳维脉气血以改善肢体运动及平衡功能,并强调通过调理后天脾胃以补益先天肾气,达到恢复脏腑经脉功能之目的。

2.2 针药结合疗法

杜宏等[40]采用针刺(取穴风池、夹脊穴、百会、外关、合谷、曲池、足三里、昆仑、太冲等),电针,灸法,口服补肾益气中药,西医对症处理为辅治疗1 例HA 患者可减轻其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仲从丽[41]采用针刺头针平衡区、视区,手三里、后溪、合谷、外关、足三里、三阴交、承山、悬钟配合西药及康复锻炼治疗1 例HA患者,患者共济失调步态有一定改善。兰思杨等[42]采用针刺金针王乐亭经验组方如督脉十三针、老十针、手足十二针等配合补肾健脾、养血柔肝中药治疗4 例汉族家系HA 患者,国际协作共济失调量表评分均有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3 其他综合疗法

王殿华等[43]运用针刺肾俞、命门、腰阳关、腰俞、太溪、大椎及随症取穴配合督脉长蛇灸及补肾益督中药治疗43 例HA 患者,行走不稳、易于跌倒,动作笨拙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王厹东等[44]以头皮针结合滋阴补肾中药、螺环酮和经颅重复磁刺激综合治疗7 例HA 患者,共济失调相关评分积分均减少,症状明显改善。杨忠锋等[45]采用双侧风池、翳风穴点刺放血拔罐结合下肢负重、平衡板、一字步及上下楼梯等步态康复训练治疗1 例HA 患者,头晕症状减轻,步态接近正常。

3 结语

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外治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痛苦小、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临床上较易被患者接受,给以往仅依靠西药治疗且预后较差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中医药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目前中医学对于该病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疾病的命名、辨证分型、诊断标准等尚未统一,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的文献来支持针刺的治疗效果,大多数为个案报道,有的年代久远,其可靠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还有一部分虽然设计了对照实验,但由于样本量较小、缺乏统计分析等原因对针刺的治疗效果不能正确评估。

综上所述,需要完善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合理的临床设计、标准化的评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的开展等等,这些工作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肢体针刺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