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佛教的《辅行诀》成书年代新证

2020-01-10 14:17广东省东莞市良策广告有限公司东莞523000谢梓健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陶弘景心法默契

广东省东莞市良策广告有限公司(东莞,523000) 谢梓健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为近代新出。据钱超尘先生出版的《伤寒论文献新考》所述,此书原藏于河北省威县张大昌家中 。1965年张大昌将《辅行诀》抄写稿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当时未引起重视。1974年春,张大昌再次寄稿,这次引起了院长王雪苔、文献学家马继兴的重视。据张大昌回忆,此书是其祖父张光荣于1915年从敦煌一位姓王的道士处购得,后来送回家中世袭珍藏。张大昌追述,此书在文化大革命中,原卷被毁,今存的《辅行诀》是传抄本。

研究员马继兴随后于1974年3月出具了鉴定意见:“初步认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抄本所据的原书,不论在其所保留与引用的古俗写、讳字、古药名、药量、古经方名,与其组成药味、所引古医书与篇目、佚文、古医家字号、别名、古病证名称以及方剂配伍特征、文章结构与风格等各方面内容,可以确定绝非近世或今人仿造赝品,因而其成书年代下限绝不晚于北宋初期以前,是很值得重视的。”[1]48- 49马先生指出,抄本不避唐宋帝讳,且出现了大量隋唐之际的古俗字。

张正烺、李学勤于1975年5月出具了鉴定意见,指出《华阳隐居内传》(宋贾嵩撰) 卷中之末有“华阳先生在世所著书”19种166卷,“先生在山所著书”13种57卷,其中皆无此书[1]49- 50。两位先生认为,此书非近代人伪作,亦必非陶弘景自著,如云“隐居曰”“陶氏云”“陶云”,认为里面有许多不是陶弘景的东西。张正烺、李学勤还指出,“辅行”二字连文最早出现于《孟子》,因而“辅行”不是宗教术语,而是道教、佛教的人都可以用。

笔者从佛教词汇的角度,指出部分内容必非陶弘景之言,当为北宋以后人所补入,与马先生的观点有出入,亦佐证了张、李两位先生的观点。然后再解释“辅行诀”的宗教意义,有利于认识《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写作意义。

考证方法简述

为确认《辅行诀》的成书年代,本文考证“神识”属于佛教词汇,“默契”属于佛教禅宗词汇。考证方法共有3种。

一是检索法。中国知网提供了强大的古籍检索功能。在中国知网古籍检索中输入该词汇,不但可以显示词汇最早出现于什么文献,还可以自动计算词汇与该文献的“相关度”。古籍检索工具会综合计算文献所处的时期以及词汇与该文献的相关度,将最早、最相关的文献显示在头条。同一朝代的文献,将相关度较高的文献显示在头条;同一相关度的文献,将最早的文献显示在头条。我们可以凭借它来断定该词汇的出处。

二是训诂法。《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可作为考证的依据。《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解释字的含义;《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列举了从东汉到明代的韵书、字书。以上两部字典都着眼于字。当代学者新编的《汉语大词典》着眼于词汇,可以补字典之不足。

三是文献阅读法。这里所指的文献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各类佛经原文以及《佛学大辞典》(在线查询网址为https://foxue.supfree.net/)。假如《佛学大辞典》收录了该词汇,说明该词汇在佛教中有重要地位,意味着该词汇很可能源于佛教,是佛教专门术语。通过阅读佛经原文,以理解该词汇的含义,从而确认该词汇是否源于佛教。第二种是现代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用于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把握佛教的发展史,以此作为考证的依据之一。

佛教词汇考证

1.神识

《辅行诀》中的泻肺汤曰:“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躁,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调中补心汤曰:“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辅行诀》抄录《汤液经法》证文如上,后文为“依此诸方,撰写为《伤寒论》一部”,称此方源于《汤液经法》。而笔者考证得知“神识”是佛教词汇,不应当源自《汤液经法》。

首先运用检索法。在中国知网古籍检索中输入“神识”,发现该词首见于东晋法护翻译的佛经《佛说大方等顶王经》,同时也大量出现在各类佛经之中。其次采用文献阅读法。《佛学大辞典》载有“神识”一条。

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犹言灵魂。宝积经百九曰:“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增一阿含经七曰:“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药师经曰:“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楞严经八曰:“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

结合以上两种考证结果,可以确证“神识”是佛教词汇,有其专门意义,且与《辅行诀》上下文意义相合。

通过佛教词汇考证医书篇章真伪,前贤已有先范。民国学者章太炎在《金匮玉函经校录》中曰:“篇中引张仲景则非仲景自述甚明,亦恐尚在王叔和后。盖其言地水火风和合成人,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起。此乃释典之说,王叔和生魏晋间,佛法未盛,不容言此。以此知为江南诸师所述,《千金方》又敷畅之耳。”

章太炎依据佛教教义指出《金匮玉函经》的证治总例出自六朝江南医师。《汤液经法》见于《汉书·艺文志》,犹在东汉张仲景、魏晋王叔和之前。所以依据“神识”这一佛教词汇,我们可以断定《辅行诀》中的泻肺汤、调中补心汤的文字并非出自《汤液经法》。此外,书中载有《汤液经法》五方,皆称之为补方。分别是养生补肝汤、调中补心汤、建中补脾汤、宁气补肺汤、固元补肾汤。按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载:“古人病愈之后,即令食五谷以养之,则元气自复,无所谓补药也。神农、仲景之书,岂有补益之方哉?间有别载他书者,皆托名也。自唐千金翼等方出,始以养性补益等各立一门,遂开后世补养服食之法。”

清代徐大椿认为,在唐代孙思邈之前,医家并无专门补益之方,亦无所谓补药。而《辅行诀》中已有五脏补泻之法,称其源于《汤液经法》,结合以上多条证据,确实可疑。

2.默契

《辅行诀》载:“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笔者考证如下。

首先采用检索法。在中国知网古籍检索中输入“默契”一词,发现该词最早见于唐初《周书》,且仅1条。《周书》载:“自魏末离乱,孝武西迁,朝章礼度湮坠咸尽。辩因时制宜,皆合轨度,性强记默契,能断大事。”其次见于五代时期的禅宗语录,亦仅为1条。《祖堂集》载:“皇帝默契玄关,一言遂合。”“默契”一词,多见于宋代士大夫之诗文,再变为成语,为世俗所用。另有一相似之词“冥契”,出现于陶弘景《真诰》。但二者尚有差别,“冥契”用例较多,通过中国知网古籍检索,仅在南北朝已显示11条结果,而“默契”仅在唐、五代出现,且仅显示2条结果,亦即陶弘景若要表达这一含义,当用“冥契”而不是“默契”。

其次采用文献阅读法。《佛学大辞典》相关解释如下。

【默不二】维摩居士,默然无言之入不二法门也。【参见: 默然】

【默然】维摩会上显不二法门,三十一圣,各说不二之法相,文殊说无言无说,是为不二法门,维摩于最后默然无言。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言语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注曰:“肇曰: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亦有深浅。”世谓为维摩一默。

【默传】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在宗门传授言语之外,故曰默。六祖坛经曰:“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默传心印】禅源诸诠二曰:“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证其体,然后印之,令绝余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

印与契同义。“默传心印”即“默契”。史金波指出,禅宗提倡师徒之间互相默契,以心印心,而不重视佛教经典的钻研[2]。结合以上证据,可以断定“默契”是佛教禅宗词汇。那么梁代陶弘景有无可能接触到这一禅宗词汇呢?笔者认为不可能。佛教禅宗始祖达摩在梁代入中国,与陶弘景同时。禅宗不立文字,默契心传之旨,陶弘景必不得而闻。且禅宗兴盛于唐代六祖慧能以后。结合以上证据,可以确认“默契”并非出自陶弘景,很可能为宋代以后人所补入。

“辅行诀”三字的含义

对“辅行诀”三字的解释,张正烺、李学勤在1975年5月出具的鉴定意见中提到:“从书名看,“辅行诀”三字极可注意。现存佛教典籍有《止观辅行传弘决》一书,唐释湛然著,是天台宗的著作。天台宗注重医学,这书里也谈到一些有关医疗的事,但将两书对照,看不出有什么关系。《止观辅行传弘决》可以简化称为《止观辅行决》,然如简称为《辅行决》,把表明宗旨的“止观”二字省略,便很不妥当了。所以,看不出这两部书有关系。“辅行”二字连文最早见于《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罐为辅行。”“辅行”是副使,即辅位或助再之意(按,原文如此)。之是一个代的词汇(按, 原文如此),佛教、道教的人都不妨用,不是什么宗教术语。”[1]49

当时专家的鉴定意见认为“辅行诀不是什么宗教术语”,于是搁置它了。笔者的考证,或许对此事有益。

“辅行诀”是佛教术语,与“心法”“口诀”意义相近。《孟子》中虽出现“辅行”二字,但其意义不同。《孟子》之“行”是指车行;佛教之“行”是指修行。《佛学大辞典》对《止观辅行传弘决》解释如下。

【口诀】口授决定之要义也。止观大意曰:“咸须口诀,方成一家行相。”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之“辅行诀”,盖取义如此。“法要”二字亦可为证。按此推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成书年代应在《止观辅行传弘决》之后,即唐代以后。

清代《丁甘仁医案》马福祥序文曰:“夫医之为术,济世活人,而世往往视为神秘,深隐莫测,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诀,致使数千年之医学,竟尔失传。”由此亦可知“口诀”为宗教术语。

用“口诀”“心法”行医,当在宋元以后。元代名医朱震亨撰有《丹溪心法》,方广撰有《心法附余》,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多处提到“心法”,且专立有《心法》一篇。今按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上·历代诸家本草》,心法亦始见于金元之时。曰:“【洁古珍珠囊】时珍曰:书凡一卷,金·易州明医张元素所著。元素,字洁古,举进士不第,去,学医,深阐轩岐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浓、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以“心法”言医事,滥觞于明清医书,笔者不一一列举。“心法”尚有变通,“口诀”则只资以记诵,益趋于简陋矣。李时珍曾作《濒湖脉学》,指出《脉诀》为宋代人假托王叔和之名伪作。可见此类医书多不可取也。此处笔者按医学史,认为以“辅行诀”言医事,当为金元以后之风气。

猜你喜欢
陶弘景心法默契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陶弘景菜园求学
爆笑心理学
山中宰相陶弘景
山中宰相
寻找文本解读的“心法”
小模大样
简介道家丹经《天仙金丹心法》
默契
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