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句群”之刃 铺“写作”之轨

2020-01-10 14:46石成程平一新
科学咨询 2020年12期
关键词:鸡蛋壳小虫子总分

石成程 平一新

(萧山区湖滨小学 浙江杭州 311202)

句群,是比句子大一级的语言单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后连贯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的句子组成。句群是从句向段的过渡点,句群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从写话过渡到段落写作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认为“写话—习作”过渡期的衔接点,应该落在句群教学上,学生能初步建立句群的概念,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几个句子是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几个句子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表达的。通过句群教学和训练,架起学生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的过渡之桥,让写作教学变得有迹可循。

一、聚焦句群,探寻“写话—习作”的衔接点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中段的习作教学目标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1]。”这一目标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明确该写什么,以及怎么写,这也是大部分中段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的“拦路虎”。如何让学生言之有物,并且言之有序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关注低段课文中的以下两类句群:中心意思明显的句群和结构清晰的句群。

(一)关注言之有物——中心意思明显的句群

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是中段习作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表明了对学生写作时“言之有物”的期待[2]。因此,在低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抓住最能体现“言之有物”特点的总分式句群来进行教学。

①按总分段式表达的句群。按总分段式表达的句群往往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逻辑性强,总起句中常常包含了关键词语,分述部分一般不会插入与关键词语无关的内容。

例如(二上《妈妈睡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此外,还有“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一会儿……一会儿……”等常见的总分句群形式。学生易于模仿,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多多仿写,构建总分段的概念。

②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表达的句群。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表达的句群很多出现在说明文中,但在《找春天》这篇优美的散文中,也出现了非常典型的按几个方面表达的句群: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③按先概括后具体表达的句群。“先概括后具体表达”的句群与“总分”句群的结构很相似,也比较容易混淆,那怎样区分两者呢?张晨瑛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中指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具体”或“分述”部分:“总分”结构是从并列几个方面展开叙述,而“先概括后具体”在具体展开部分一般叙述具体事实的方式,一般分不清楚并列的几个方面。

例如二上《难忘的泼水节》: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这个句群围绕“泼水”这个关键词,具体描写了总理泼水的动作,以及傣族人民的情状。

(二)关注言之有序——结构清晰的句群

言之有序,是指学生在写作时不仅有话可说,更是有头有尾、脉络清晰的。要想引导学生言之有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埋下伏笔。低段课文多记叙类文章,因此结构清晰的句群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构清晰的句群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按事情发展顺序表达的句群。例如二上《曹冲称象》: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句群。例如二上《日月潭》: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中午,太阳高照 ,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的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③按方位顺序表达的句群。例如二上《日月潭》: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在教学结构清晰的句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句群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方位词等,体会时间词和方位词的丰富性,了解时间词和方位词不一定只在句首,句尾和句中也可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自己的表达中,丰富学生语言的表达形式。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这两类句群,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写事物的,课文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的,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故事的,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必定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指向表达,创设“写话—习作”的训练点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体验并且参与句群练写,实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呢?语用学的理论研究表明,语言的习得需要关注三个维度,分别是语言的结构,语言的逻辑,语言的表达[3]。但是如果从这样的高度去进行句群教学,肯定是不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效果必将适得其反。笔者通过统编二年级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途径。

(一)模仿起步,敢于表达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古人仿写诗歌的评价。的确,作文起步离不开模仿,仿写是让学生快速熟悉写作,体会写作乐趣的一种方式[4]。低段学生囿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语言的匮乏,导致他们在写作时“无话可说”。因此,笔者在教学句群时,会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仿写。

(二)抓关键词,勇于表达

低段课文中的句群往往结构明晰,关键词突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勇敢地来表达。

如“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这一句群,围绕关键词“美丽”具体描写了妈妈的眼、眉、脸。读来心生温暖,令孩子们想起自己的妈妈。同时这个句群也是练习外貌描写的好范例。

(三)放胆想象,乐于表达

想象力是在写作中生根发芽的。教师不要低估低段孩子的想象能力,在句群教学中,对孩子们加以引导,他们也会乘上想象的翅膀展翅高飞。句群藏在课文里,也藏在课文的插图里呢。统编语文教材的插图非常好看,质朴生动,深受孩子们喜欢。因此,笔者也尝试着把课文中的插图变成孩子们说话,写话的素材。

如二下《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篇课文的插图,可爱的卡通太阳和月亮的形象令人喜爱,尤其是它们那似乎正在换牙的嘴巴,契合了课题,也符合我们二年级孩子正处于换牙阶段的经历。因此,笔者把这两幅图在课件中放大,告诉孩子们,今天来写一写课文的插图。笔者先请孩子们观察,太阳怎么了?月亮怎么了?再展开想象,围绕着“怎么了”来把话说清楚。这其实也是对围绕中心表达的句群的一种回顾。

(四)对比感知,善于表达

在句群教学中,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常常会出现语言枯燥乏味,不生动形象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了,引导学生把平淡的语言写得更生动具体。笔者通过对比评价来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表达。

如,在统编二下教材的园地四中,有一个板块是写话,孩子们很快就被这四幅生动的图画吸引住了。根据提示语“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我们知道要根据时间发展顺序来写清楚这四幅图所讲述的故事。于是很多学生写出来的片段就是:早上,小虫子和蚂蚁用鸡蛋壳玩跷跷板,小蝴蝶看着它们。过了一会儿,它们用鸡蛋壳做成热气球,飞上了天。下雨了,鸡蛋壳变成了雨伞。天黑了,它们在鸡蛋壳里睡着了。很多学生觉得这样写已经很好了,表示时间的词也都用上了,事情也都写清楚了。

这时候,笔者希望学生们在说清楚的基础上,能够将这个片段写得更生动一些,于是让学生继续阅读提示语,然后仔细观察图片中小虫子、小蚂蚁和蝴蝶在玩跷跷板,在躲雨时的姿态是什么样的,你觉得每一幅图里会有怎样的小故事呢,然后再进行补充。最后,有学生写道:早上,小虫子、蚂蚁和蝴蝶发现了一个鸡蛋壳,它们高兴极了。它们先把鸡蛋壳做成了跷跷板,小虫子笑着把跷跷板往下压,小蚂蚁急得连忙趴在板上。过了一会儿,它们又把鸡蛋壳做成了热气球,哇,飞得好高呀。突然下雨了,小虫子们连忙把鸡蛋壳翻过来做雨伞,大力士小蚂蚁举起鸡蛋壳,让朋友们呼吸新鲜空气。雨停了,天黑了,小虫子们在蛋壳床里做起了美美的梦。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词和形容词的补充,一个个句子变得更丰满了,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小虫子的快乐和有趣。在前后两个片段的对比和感知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猜你喜欢
鸡蛋壳小虫子总分
小虫子的奇妙旅行
鸡蛋壳大变身
《我是一只小虫子》写话设计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能穿透鸡蛋壳的根
小鸡啄虫
鸡蛋壳花瓶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