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源于私人爱好还是文化使命

2020-01-10 02:36
老年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藏家李清照阶层

江 静

书画的收藏从南北朝开始兴起。唐代时期,政府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去收藏“二王”的书法,其中尤以唐太宗李世民费尽心机收藏王羲之《兰亭序》的故事最为著名。在唐代以前,收藏只属于皇室和贵族阶层,民间没有能力和财力去做收藏,但这个现象在宋代开始出现变化。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全面推行,不但进一步打破了原先固化的阶层,产生了民间由读书而跃变为官宦一阶的阶层,也催生出了由此诱发出来的文人阶层。由于他们对文物全方位价值的认识和推崇,再加上自身财力的支撑,于是便有了余力进行名人字画的收藏,苏轼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当文人变成社会主流并开始介入收藏后,便在写文章传播自己文化观念的同时,组成各式各样的社交圈子且相互影响,并进一步将影响扩散。这些文人进入收藏圈以后,他们不仅仅把收藏当成私人爱好,而且赋予其文化正当的意义。他们认为,收藏对于经国理政、研究学术和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收藏从个人兴趣爱好行为上升到于国于民有利的、可以宣传和鼓励的行为。这个转变对中国后世收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米芾认为,收藏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事者,一种是鉴赏家。也就是说,文人们已将收藏行为正当化了。

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都是收藏爱好者。赵明诚出身官宦书家,又是金石学家,夫人李清照同样出身名门。夫妇二人一起做收藏,身家颇丰,逃亡之际什么都可以舍弃,唯独要带上成车心爱的收藏。在周文翰梳理的中国历代藏家中,李清照夫妇只能算作小小的例子。但是,“从这些士大夫和文人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对于文物是一种使命感的存在。此后,中国文化人将收藏转化为一种文化使命,这跟国外藏家的收藏行为是不一样的”。

纽约知名古董商兼收藏家安思远,作为二战后在美国经营中国古董的古玩商代表,极具传奇色彩。年仅19岁的安思远就在古董商爱丽丝·庞耐的画廊工作并深得其赏识,慢慢地了解了中国的陶瓷、家具和绘画,并有机会与博物馆、学术界交往,为以后走上对中国文物的收藏之路奠定了基础。1959年,30岁的安思远在纽约曼哈顿的58街开了一家古董店,主营中国文物。除了零星买卖,他最擅长的是积累一系列货品,然后举办展览、出版著作,推荐给最有实力的私人藏家和博物馆。1970年,安思远出版了《中国家具——明代与清早期的硬木实例》一书,后把收入书中的数件藏品半捐半卖给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入藏艾斯特夫人赞助的“艾斯特庭院”。这是美国博物馆中的第一个苏州园林风格建筑,将中国家具这一在当时还不受重视的藏品提升到了显著地位。1986年,安思远又捐赠了一批以近现代书画为主的藏品给大都会博物馆。后来,安思远在助手吴尔鹿的建议下开始关注碑帖藏品,并于1994年和1995年先后竞得香港藏家李启严送拍的北宋拓《淳化阁帖》第四卷和台湾藏家吴朴新所藏《淳化阁帖》第六、七、八卷。2003年,他将这四卷宋拓《淳化阁帖》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博物馆,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安思远最大手笔的买卖出现在1981年,他出资1200万美元购入了银行家兼收藏家克里斯蒂安·休曼逝世后所遗留的1600件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国的艺术珍品。随后,他将一部分藏品转手卖给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部分于1982年委托香港佳士得拍卖,剩下的部分于1990年交由纽约苏富比拍卖。2014年逝世后,他保存在纽约第五大道960号公寓22个房间的数千件藏品举行了7场拍卖会,引发全球的广泛关注。

2005年,时任新京报艺术记者的周文翰,亲身感受到了艺术市场的飞速发展,在飞往全国各地进行艺术活动报道时,机场书店成了他最爱光顾的地方。他逐渐发现:那么多关于收藏的书,大多是关于如何鉴赏和成交价格的,而关于人们如何收藏以及收藏中的故事,却很鲜见。毕竟,每一件玉器、青铜器、书画作品之所以能保存至今,背后都有一段关于文化、政治、经济因素角力的动人故事。这就像“如若孔子的弟子们编定的《论语》简册在秦始皇焚书令和秦末战乱中全部毁灭,那么,儒家在后世中国社会还能具有那样巨大的影响吗?如果《清明上河图》没有流传下来,今天的人又如何能重构北宋的都市面貌?”可以说,每一件珍贵的收藏品都堪称一座文明的纪念碑,吸引人们带着崇敬的目光前去瞻仰,通过研究纪念碑基座的材质、纹理、成色,推敲它的建造和构成,看它为何能矗立在这里,又将如何影响后来者。

《吟坛花榭》联 清·邓石如

猜你喜欢
藏家李清照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藏家之友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藏家之友
点绛唇
如梦令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藏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