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照《传递光明》

2020-01-11 10:28刘浩,温沁,陈明
中国记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眼角膜日报光明

【作者体会】

刘浩 温沁 陈明

温沁安徽日报社记者

组照《传递光明》获奖,得益于《安徽日报》对图片新闻的重视。《安徽日报》设立“江淮新风貌”等图片专栏专版,第一时间以图片方式报道安徽省要闻资讯,磨练记者编辑的业务能力。《安徽日报》要求记者做到“三不”。

一、“不做夹生饭”。记者到基层找寻线索,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工作做细、做熟、做透、做优,体现采访的“实”,突出作品的“新”。摄影记者要与采访对象深入交流,融入采访对象的角色,感动自己,进而感动读者。

2018年3月21日,记者温沁采访安徽省红十字会举办的“春分缅怀诵读会”活动。其间,通过深入采访,她产生了拍摄以器官捐献为主题摄影报道的想法。2018年3月27日深夜,记者温沁得到消息:一名眼角膜捐献者在养老院去世,家属同意拍摄。于是,记者连夜驱车赶往该养老院,经历了从遗体告别到眼角膜摘除、医生将角膜移植至6岁全盲女孩眼睛的全过程,每一个令人动容的画面都摄入镜头,见证了逝者的无私大爱和失明者重见光明的欣喜感恩。

28日上午,记者拍摄完成。随后,编辑从22幅照片中精选了9张照片,选定主打照片,厘清叙事逻辑,并对文字精心打磨。组版人员在中午时间加班设计版面。傍晚例行的编前会上,定于29日在“江淮影像”栏目见报。组照标题从一开始的“逐光之旅”到“为光明传递爱”,再到付印的“传递光明”,不断提炼、升华。

二、“不喝隔夜茶”。《安徽日报》新闻摄影、策划强调“时度效”。记者编辑有线索、选题、策划,就立即实施。

三、“不煮一锅粥”。《安徽日报》图片新闻策划讲求有主题,有思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图片新闻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做到“应时”;围绕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做到“应事”;围绕舆论环境、中心工作做到“应势”;围绕读者兴趣喜好,做到“应市”。

(作者均为安徽日报社记者)

专家点评

吴晓凌新华社旧金山分社首席记者、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金奖获得者

摄影记者也是传递光明的人,让人们看到目力所及之外的世界。这组获得一等奖的照片体现了摄影的独特力量。眼角膜移植的医学概念,捐献的动人故事,浓缩在几张照片中,让人过目难忘。

“一图胜千言”已成陈词滥调,但古人说“君子远庖厨也”,背后的意思很相近。眼睛通向心灵,一件事,“我们知道”和“我们看到”,带来的触动,引发的恻隐和关爱,不一样。

感谢记者用心拍摄这个专题,手法朴素。有时候,技巧是目的的敌人,艺术是新闻的敌人。

组照由点及面的升华结构值得肯定。注意到图片说明中有一句话,“再过三天拆去纱布,女孩就能看见这个百花争妍的春天了”。不知在报纸截稿的局限之外,记者是否继续跟进。即便为保护隐私,从女孩背后拍摄她面对光明世界那一瞬,也会让这个动人故事更加完整。

猜你喜欢
眼角膜日报光明
遇见光明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黑暗中的光明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如何做好眼角膜的“守护神”
灵感日报
走向光明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