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是怎样炼成的》

2020-01-11 10:28罗聪懿,延百亮
中国记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死难者宣传报道南京大屠杀

【作者体会】

罗聪懿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用“三维”视角发掘《条例》背后的爱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一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时说:“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这场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公祭,是缅怀南京大屠杀惨案和所有惨遭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也是教导后来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凝聚爱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这为国家公祭的宣传报道指明了方向。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是怎样炼成的》正是在国家公祭进入到第五年之际采制的。当南京专门为保障国家公祭立法,并获得全票通过,这就注定是当年国家公祭宣传报道的重大选题。紧扣立法自诞生之日起的重要节点,挖掘设置条款的细致考量,我们力求让报道做出深度,选择换个视角走到条例“背后”,从单纯的文本解读延展到对时间的梳理,用“三维”视角勾勒出条例从诞生到成型的脉络。

在南京市人大的帮助下,我们梳理出《条例》在3月全国两会缘起,到10月在市人大常委会上通过,再到当年12月13日实施所“走”过的历程。从酝酿到出台只用了半年,这部条例创造了地方立法的“南京速度”。同时,这是江苏首次委托以律师为主体的团队开展立法起草工作。针对这一创新做法,我们专门采访参与《条例》制定的律师,看到他们整理的十多份调研报告、数十次与幸存者、市民代表等沟通的座谈会笔记,记录每一项条款所包含的对民众关切的回应,和对教育警示的强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样一段采访同期点题,表明了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报道,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唤起民族记忆、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民族精神。我相信这不仅仅是条例制定参与者的心愿,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专家点评】

延百亮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该作品具有几处专业亮点:其一,题材重大。南京市国家公祭是基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建立的公共团体向逝者表示哀悼,缅怀、致敬的政府文化行为,南京大屠杀震惊世界,而国家公祭条例出台则是一则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其二,条例的“炼成”堪称“南京速度”,从地方立法到条例条款出台、寻找依据都说明了政府部门对公祭条例的高度重视和办事效率,南京市政府在公祭条例出台操作上可谓我国政府部门的勤政典范。其三,这条电视新闻以鲜活的采访,多角度、全方位梳理挖掘《条例》的出台背景和社会价值。报道清晰,点面结合,饱含爱国主义情怀,深刻揭示了条例的立法意义和社会价值。其四,该件电视新闻作品以“精日”的可耻行为和“苦难雕像”作对比,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和思想深度。通过形象反衬进行视觉传达,让受众触目惊心,认识到对青年一代乃至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尊严教育的迫切性。

猜你喜欢
死难者宣传报道南京大屠杀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扎实推进关心下一代宣传报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