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跨越理论与实践的藩篱新闻论文圆桌研讨

2020-01-11 10:28谢登科,雷跃捷,刘光牛
中国记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奖舆论论文

嘉宾

谢登科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会副主任

刘光牛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编辑、研究员

雷跃捷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岳麓学者

易艳刚《新华每日电讯》评论部副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持人语

何慧媛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辑

斩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奖的作品,主题多元、覆盖面广,有对前沿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有对新闻实践中困惑的求解,不仅涉及舆论监督、军事新闻、理论传播等方面的新闻实践创新,还涵盖了国际传播、融合发展、技术驱动、媒体转型等议题,呈现出当下中国传媒业守正创新的积极面貌。

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类作品的评奖标准是什么?获奖作品如何从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些作品对新闻舆论工作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推动新闻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相关问题,《中国记者》杂志特别邀请评委、学界和业界专家、一线采编人员展开讨论。

主持人: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类参评作品共计83件,获奖作品20件,获奖比例为24.1%。您如何评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类参评作品的整体情况?

谢登科:本次参评论文主题多样、研究方法多元、内容丰富、视野开阔、领域广泛,展示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发展的深入思考和最新贡献。

主持人:每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具有示范和标杆作用,新闻论文类作品对新闻界而言,具有总结实践经验、传递业界动向、拓展业界视野、沟通业界学界、指导新闻实务、提升新闻界理论思维能力等多重功能。新闻论文类作品的获奖标准是什么?与其它类型新闻作品相比,新闻论文的评选要求有哪些不同?

谢登科: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各类评选项目均适用总的标准。特别强调的是,存在词序错乱、成分缺失、指代不明、语句杂糅、归类有误、意思表达不清等情况的作品,不得获一、二等奖。

存在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多字、落字等情况的作品(含视频作品和新闻论文)以及存在主持人、记者表述错误的音视频作品,不得获一等奖。

存在使用成语不规范、词语使用或搭配不当、缩略词语不当、生造词语、指代不统一、数字单位缺失、前后表述不一致等情况,不得获一等奖。

同一件作品中出现5次以上(含5次)不得获一、二等奖的差错,不得获奖。

标点符号的不规范应用不影响文意的,音视频作品中记者、主持人、访谈嘉宾等非原则性口误,数量在3个以内的,不影响获奖。

文字类作品字数按正文字数计算,含标点符号,不含标题、署名、注释等内容。申报时以Word“字数统计”栏“字数”项为准。其中,新闻论文不超过6000字。

少数民族和外国语言文字作品以原作字数或时长为准。超长作品均可参评,在全部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中,新闻论文奖项中超长作品各不得超过2个。

就新闻论文类作品来说,评选标准还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可靠,论证充分,论述严谨,立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易艳刚:关于获奖标准,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符合最新版《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基本规定;

(2)有能被专业人士认可的学术价值;

(3)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注重研究方法。

新闻论文与其他类别作品评选要求的不同之处在于:

(1)新闻论文更注重学术语言,而非新闻语言。新闻论文和新闻作品的主要差别就在于,新闻论文必须有学术性,而新闻作品要求通俗易懂。新闻论文要提出一个有学术价值的命题,然后用学术语言而非新闻语言、评论语言去分析问题,并给出专业的对策与建议。

(2)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实践的功能。新闻论文要立足实践,并指导实践,增进学界与业界之间的了解。新闻传播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新闻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富有建设性。

主持人:获奖的新闻论文作品体现出哪些优点和特质?未获奖的作品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谢登科:优秀的新闻论文通常体现出较强的学术规范性,并注重创新研究,可以是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的创新,也可以是研究方法、研究观点的创新,具有较高的新闻工作理论水平,能够为新闻工作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未获奖作品的问题不尽相同,比如部分论文言之无物、论据不充分、论述过程不完整、表述不当、语言文字差错多等等。

刘光牛:从获奖作品看,优秀新闻论文的特点,我认为有几个方面:一是选题新。获奖新闻论文的研究选题首先要是行业领域内、新闻实践中比较新的话题,或者是研究空间有待开拓的选题。二是调研深。优秀的新闻论文对所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现象和本质、存在的问题挑战及对策方法等,有比较深刻的思考,这需要深入调研的支撑。三是剖析准。新闻论文要坚持问题导向,对于理论问题、实践问题的分析要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深刻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四是表述精。新闻论文的写作也要有精彩精当的语言表述,行文逻辑、话语方式都要严谨准确,完整清晰,干净利落,让整个篇章看上去有层次感、节奏感、韵律感。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就是选题和内容上要关注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新鲜话题、理论难题,在论文的行文和表达上,要逻辑清晰、层层剥笋、分析精准,整体有一个完美的呈现。

优秀的新闻论文跟其他类型获奖作品的特点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共同的方面就是,无论任何作品,都要考虑选题的新意、内容的重要性、文风的好坏、表达的优劣。不同的方面在于,新闻论文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它跟普通的新闻作品不一样,在于它是在理论层面研究问题,需要提升理性思考的深度,通过理论分析归纳问题,从理性层面解决理论和现实困惑,澄清一些误区,明辨一些是非,判别一些方向,给人以新的启发和思考。无论是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新视角新理念,还是实践操作的新思维新方法,优秀的新闻论文要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要使人们对相关问题有新的认识。

主持人:《坚定“四个意识”坚持守正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新时代呼唤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4·19”重要讲话精神》两篇作品为何能斩获一等奖?如何评价这两篇作品?对采编实践和学术研究有何启示意义?

谢登科: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同志“4·19”重要讲话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述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等重大问题并提出明确要求,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共筑中国梦,具有重大思想引领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

中国新闻奖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关注体现“走转改”精神、增强“四力”要求的作品。获奖新闻论文体现的是当前新闻工作者关心关注和研究的理论成果,政治性强。这两篇作品集中体现了新闻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成果,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刘光牛:《“坚定“四个意识”坚持守正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是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的理论文章。论文以三个“下功夫”的层次架构全篇,论述如何做好守正创新。第一个“下功夫”立足新华社的实践和经验作法,归纳阐释基础性、战略性的几方面问题。第二个“下功夫”重点论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准确把握时度效、深化融合发展、加强对外报道、锤炼“四力”等实践中的关键处、要害处,梳理、阐明了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路径和方法。文章还突出问题导向,提出第三个“下功夫”,着重指出要增强报道实效、增强引导能力、增加有效供给,对主流媒体宣传思想工作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了精准剖析,提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对策、思路。论文对于“8·21”重要讲话的学习,紧密结合新华社以及中央主流媒体的工作实践,聚焦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总结了有益经验,提出了有效对策,整篇文章高屋建瓴、视野开阔,阐述实事求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工作,非常富有针对性、指导性。

《新时代呼唤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4·19”重要讲话精神》对当前网络舆论形势进行了综合分析,既概括了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也分析了严峻复杂的风险和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积极有效的思路和对策,主题重大、分析透彻。

雷跃捷: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一等奖作品《“坚定“四个意识”坚持守正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是一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精神的优秀理论文章。新华社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通讯社,有着良好的红色基因,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排头兵。本文以高度的站位,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本质属性上来认识和论述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工作;党的新闻媒体是政治机关”的鲜明观点,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8·21”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精神实质的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也是对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功能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的凝练和概括。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看作是政治工作,这是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性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正确认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有了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这艘巨轮,才能沿着正确的航道稳步前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工作,但是这是一项特殊的政治工作。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这项特殊的政治工作,做了需要遵循新闻舆论规律的阐释。文章联系近年来新华社在落实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方面的实践情况,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遵循新闻舆论工作规律,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做了生动、详细的描述和介绍,总结了近年来新华社在守正创新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关于如何做好守正创新的一系列问题。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能给全国的新闻媒体以启迪,这些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能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创新的思路。这就是该篇获奖论文的最为可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易艳刚:新闻从业者的采编实践和学术研究,可以多关注中央最新动态、最新政策、领导人讲话等,既从全局上加强对舆论传播格局、生态的了解,又能从一些新提法、新概念中寻找新的选题。

主持人:今年获奖的新闻论文类作品,主题多元,内容面广,呈现出当下中国传媒业守正创新的积极面貌。对于想参评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评选的文章,在立意、选题方面有哪些建议?阅读获奖作品的过程中有哪些启示和感悟?

谢登科:新闻事业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与任务,面对新时期新闻事业的新问题、新现象,建议有意参评中国新闻奖新闻的论文评选的文章密切关注新闻工作的前沿问题,多聚焦重点、难点、热点话题研究,从理论上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探索创新。

刘光牛:今年获奖的新闻论文涵盖的具体内容,实际上都是当前新闻传播领域,包括理论到实践,大家感受最深的热点、难点、焦点、重点,甚至一些疑点。它启发我们研究者在撰写论文、选题立意时,抓住这些问题,针对其中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深入研究,收集最新的信息数据,进行很有针对性的梳理和剖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以及对策建议,这样对现实才是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他自己的问题,如果能够准确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社会推向前进。从新闻研究的角度看,无论何时我们都面临着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应当避免老生常谈、泛泛而谈,只及一点不及其余,而应紧密结合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全面、系统、辩证、深入地去分析问题,提出前瞻性、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对策和思路,帮助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易艳刚:新闻传播尤其是中国当前的新闻传播,是学术研究的富矿。现在不仅有非常多元的选题,更有非常新颖的采编实践探索,无论是案例研究、批判研究还是通过各种项目来实现学界与业界的互动,都有非常便利的条件,希望媒体从业者和专业学者们能抓住机会,积极参评中国新闻奖。

主持人:今年新出台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在新闻论文类评选方面较往年有哪些不同?我们注意到,今年开始高校新闻院系教师、新闻研究人员也可以参加新闻论文评选,但获奖比例不高,原因是什么?

谢登科:高校新闻院系教师、新闻研究人员参加新闻论文评选并非今年才有,以前也是可以的。据了解,相比去年新闻论文参评作品,今年该项目参评作品数量有所增长,竞争也更激烈一些。

主持人:评选过程中有没有评委意见不一致或出现较大分歧的时候,为什么不一致?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谢登科:好的作品总是会得到评委的普遍认同。在认真全面审看(听)所有参评材料、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

主持人:这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评选是否留有遗憾?还有哪些问题和建议?

谢登科:好的作品太多,但获奖名额有限,特别是一些作品因为不熟悉规则、字符差错等原因与奖项失之交臂,令人遗憾。希望新闻工作者们能够不断提升专业水准,推荐报送单位严格把关,生产挖掘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易艳刚:参评中国新闻奖的新闻论文,在指导实践方面要有一定前瞻性。要善于运用国内外学术界最新的理论,分析新闻实践中的问题和现象;要结合最新的采编实践、新闻案例来进行分析。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要给新闻从业者更多前瞻性的启发,让他们对学术界关注、预测的新趋势和新动态有所了解。

猜你喜欢
新闻奖舆论论文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