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东贵荣针刺五脏俞理论经验浅谈

2020-01-11 13:30陈书俞褚江海莫燕丽彭亚婷刘建浩
环球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俞穴双下肢五脏

陈书俞 褚江海 莫燕丽 彭亚婷 刘建浩

东贵荣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针灸学科带头人。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精研疑难杂症及理论创新。其中,针刺五脏俞理论是东贵荣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总结而来,东教授认为背俞穴是脏腑经气、气血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与脏腑之间有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关系。五脏俞为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五个穴位,属膀胱经穴,针刺五脏俞除调治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的生命活动是气的不断运动变化的表现,血循行于脉中,在气的推动下运动不息,滋润濡养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即“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故《素问·人正神明论篇》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若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机体的各种脏腑生理机能,导致疾病发生;反之,脏腑发生病变,最终影响全身气血产生气或血的病理变化,导致五脏俞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笔者通过学习东贵荣教授的理论思想,收集整理东教授门诊应用五脏俞治疗中风、失眠、面瘫、五脏萎病案,具体如下。

1 中风病

东贵荣教授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人身之大主,具有统帅五脏六腑功能,人体的任何一种生命活动都是脑统领下的脏腑功能活动表现。脑通过经络联系五脏六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云“十二经脉之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脑为全身经络的汇聚之地[1]。《锦囊秘录》言:“脑为元神之府,主持无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脑通过经络联系五脏,五脏通过其表里相应的六腑间接连于脑。五脏俞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5个俞穴,是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俞穴,属于膀胱经而入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取膀胱经的的俞穴能治疗中风疾病。另外,中风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气血衰少、脏腑亏虚,在标为风火相煽,痰瘀阻滞脉络。故治疗应从本论治,补脏腑之虚。五脏俞穴位于膀胱经,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因此,东贵荣教授采用针刺五脏俞穴的方法,通过五脏根本上调节气血津液,从而达到治疗中风之目的[2]。

典型病例:患者,男,54岁,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于2013年10月初诊。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能伴言语不清4月余。现病史:患者4月前在活动状态下突然出现言语不清,继之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能,且逐渐加重,送至当地医院就诊,脑CT诊断:左侧基底节区出血(量约30 mL),当地医院给予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并且配合针灸康复治疗。治疗4月,患者右侧肢体无力症状较前好转,但仍遗留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无力,便秘,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右侧巴氏征(+)。遂到门诊求治。中医诊断: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针灸取穴:头穴透刺配合针刺五脏俞穴治疗[3-10]。头穴透刺取百会到太阳穴连线,平均针刺4针,快速捻转200转/分。在针刺同时,鼓励患者运动,针刺5分钟,休息5分钟,针刺30分钟后患者肌力提高Ⅱ级以上。针刺五脏俞取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每周治疗5次,4周治疗后,患者症状较前好转,在别人帮助下,能行走,便秘症状消失,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2 失眠病

东贵荣教授认为,脑与五脏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脑虽对五脏及全身具有主宰作用,但脑功能正常发挥必须靠五脏、六腑濡养、温煦、推动作用,五脏功能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影响脑的功能而致病[11]。失眠病作为一种情志病,与脑的功能有关,更主要与五脏功能有关,病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为失眠病的病因病机,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杨玄操认为:“腹为阴,五脏募皆在腹,故云募皆在阴;背为阳,五脏俞皆在背,故云俞在阳,内脏有病则出行于阳,阳俞在背也。”故五脏诸神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

典型病例:患者,女,40岁,2008年6月12日初诊。主诉:持续性入睡困难3年余。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情绪刺激出现晚间入睡困难,精神亢奋、甚则自觉整夜不能入睡,双下肢麻胀感,有时需下床活动或按摩后症状减轻。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睡眠障碍。服用安定等多种镇静药物,疗效不佳,遂到门诊求治。患者就诊时症见:精神紧张、易激动,舌质黯红,苔薄,脉弦涩。中医诊断:不寐(肝郁气滞)。针灸取穴:针刺五脏俞穴配合百会透四神聪治疗。五脏俞取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每周治疗5次。4周治疗而愈。

3 面瘫病

顽固性面瘫病为临床疑难杂症,主要表现为面肌痉挛及面肌倒错,病情缠绵难愈,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患者思想压力较大,疲倦乏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中西医治疗作用有限。东贵荣教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在临床中注重五脏俞穴的使用,五脏俞穴与脏腑之间有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特殊联系,有调理五脏,补益正气作用,据此,东贵荣教授从中选取了心俞、脾俞、肝俞、腰阳关等穴[12]。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肝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调心俞能宽胸里气,通络安神,以荣面肌;肝俞能熄风止痉补益肝血,腰阳关能主一身之阳气。三穴合用,共奏补气血、养筋脉之功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22岁,2010年6月就诊。主诉:左侧眼睑闭合不全4月余。现病史:患者4月前晨起刷牙时出现左侧口唇漏水,左侧眼睑闭合不全,示齿口唇右偏。在当地医院给予中西医及针灸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遗留面肌痉挛,嚼东西时眼睛流泪。遂到门诊求治。中医诊断:顽固性面瘫。针灸取穴:循经与局部三线取穴针法[12-13]配合针刺五脏俞穴(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每周治疗5次。4周后患者症状缓解,眼睑已能闭合,刷牙无漏水现象。患者精神好转,正常工作。

4 五脏萎

痿病属于中医概念,主要指症状表现为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的的一组神经系统疾病的统称。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格林巴利综合症、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等疾病。中医治疗此疾病,常拘泥于“治痿独取阳明”原则,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此疾病,但临床疗效不甚满意,据此,东贵荣教授提出取五脏俞治疗痿病,《素问·痿论篇》根据病因、症候不同,提出了皮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五痿,根据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中医理论,可分别对应肺、心、肝、脾、肾[14-16]。《局方发挥·局方总论》:“诸痿皆起于肺热,传人五脏,散为诸证,大抵只宜补养,若作夕感风邪治之,宁免实实虚虚之祸乎?”《临证指南医案·痿》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证治准绳·痿》所言:“五劳五志六淫尽得成五脏之热以为痿也。”针刺五脏俞协调五脏阴阳、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刺激和调整机体自身,纠正失衡状态从而恢复平衡。

典型病例:患者,男,16岁,2009年7月初诊。主诉:双下肢乏力10年余,加重2年。现病史: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站立困难,曾在澳大利亚多家当地医院给予中医及针灸诊疗,疗效不佳,近2年来患者上述症状加重,不能行走。查体:神志清楚、右侧臀大肌稍有萎缩,抬头困难,双上肢内收外展困难,双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力Ⅱ级,行走摇摆呈鸭步。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伴神经性损害。血生化:肌酸激酶375 U/L。中医诊断:萎证;西医诊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针灸取穴:百会透刺双侧太阳,取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每周治疗5次。不间断治疗1月后,患者自觉双下肢远端无力减轻,双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Ⅲ级,在别人搀扶下,可自行行走。

猜你喜欢
俞穴双下肢五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